林业改变了我的陕北老家

2021-12-14 03:13方英
国土绿化 2021年10期
关键词:苹果树陕北陕西省

◎ 方英

“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时说的这番话,至今在我耳边回响。习总书记在谷子地里察看粮食作物长势,同正在田间劳作的老乡拉家常的场景,令我不禁想起了我的陕北老家。

我出生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陕北十年九旱,父辈们一年辛苦劳作,地种得不少,苦受了不少,收成却少得可怜。

那时的陕北,气候环境恶劣,干旱是常态,有时还会旱涝交加,雨一下就收不住,天空电闪雷鸣,暴雨伴狂风倾泻而下,地上洪水满沟流。不光是旱和涝,每到春天黄风席卷而来,吹得人灰头土脸,晕头转向。冬天的风凛冽彻骨,冻得人耳朵不敢露、十指伸不出。那是真的冷啊!

吃不饱饭的家乡人在劳作之余,常常站在山头上,面对眼前的黄土,无奈地扯开嗓子唱着忧伤的歌。那歌中的情感我早已铭刻于心。

穷则思变。种粮没收获,人们逐渐开始养羊,实现短期内增加收入的目标。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羊群,羊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是收购的价格却逐年下降。山上的草和灌木被羊群啃食,植被资源遭到破坏,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差。家乡最终陷入生态环境与经济收入的恶性循环——越想改变贫穷却越穷。

1999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一场变革改变了家乡人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延安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拉开了全国退耕还林的序幕。乡政府和林场的宣传车天天巡回播放宣传封山禁牧政策,我们那一带的养羊户只能卖掉羊,探索新的生产方式。记得当年我爷爷是村里的支书,他外出考察后带领村民栽苹果树。刚开始的几年,村里人大多数不愿意,心里犯嘀咕:“几年没收成,还要往里投资,又不会技术,咋栽呢嘛。”我们家率先在乡里栽起了苹果树。在家人精心管护下,果树长势很好,苹果个大脆甜,很快就销售一空。几年下来,我家成了乡里少有的万元户。十里八村的人听说后,也都开始小规模种起苹果来,生产方式从靠天吃饭、山上放羊的模式,逐渐转向川地种粮、山上栽树、树下种豆的新模式,开启了围绕林业办农业的新生活。

与此同时,天然林保护工程也开始实施,一切商品性采伐都停止了。在我家长期驻队伐木的林场职工只能离开了。记得他们临走前,给我讲党中央实施的林业工程政策。他们说得头头是道,我听得热血沸腾。于是,跟着西部大开发的浪潮,我选择了从事林业工作,成了一名务绿人。工作后,我先后参与了森林旅游、林业行政案件督查督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天保工程管理、生态脱贫等工作,走过省内很多县,见证着陕西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山区农民的生活变化,内心也被震撼着、感动着、牵引着……

延安的退耕还林 李嘉摄

经过20多年的生态保护、修复和重建,家乡的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黄土高坡不再尘土飞扬、洪水横流,森林茂密得再也不能进去摘野樱桃了,山间路上不时还能看到野兔、山鸡。村里人享受着退耕还林补贴和生态效益补偿的生态富民政策,通过参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收入,在苹果树下种油菜、谷子、糜子、豆子等发展林下经济,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人们再也不用天旱时无奈地站在圪梁梁上苦闷地嘶喊了……

陕北绿了,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发展理念在陕西的生动实践,也是几代林业人在国土空间画出的蔚为壮观的时代叹号!“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相信,生态文明思想早已植根于三秦大地,林业普惠政策的雨露润泽家乡的各个角落,将持续改变更多人的生活。陕西迈向“深绿”的步伐会越来越有力,绿色惠民政策会越来越多,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如今的陕北 方英摄

2000年陕西省植被覆盖度

2020年陕西省植被覆盖度

猜你喜欢
苹果树陕北陕西省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做一颗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我的大陕北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党建地图·陕北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苹果树
“苹果树”大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