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老北京的“吃”

2021-12-14 00:27兵马司
中关村 2021年11期
关键词:饭庄窝头风味

兵马司

漫步街巷,食为民天。当你漫步大街小巷,你可见北京的大小饭庄鳞次栉比,风味小吃目不暇接。你既观赏古老北京的面貌,也要一饱口福,不然有人就会说,你没来过北京。北京的“吃”名扬内外,北京人也讲“吃”。那些炒肝、豆汁、豆腐脑、灌肠、爆肚儿、炉煮火烧、羊杂碎、豆面丸子、茶汤、炸豆腐……有宫廷宴席、名贵传统菜、风味小吨吃,无所不有。

宫廷宴席叫“膳”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伙房叫“御膳房”,开饭叫作“传膳”。

清朝宫廷的美味菜,就是仿膳饭庄。仿膳有很多名菜。有“形象菜”,如“金鱼鸭掌”、“凤凰趴窝”等。有“火候菜”,如别具风格的“四大抓”就是其中的上品,是慈禧太后“钦定”的佳肴。

“四大抓”是“抓炒魚”、“抓炒虾”、“抓炒里脊”、“抓炒腰花”。据说有一天慈禧吃饭时,在面前许多种菜里,单单挑中一盘明亮油黄、鲜嫩软滑的炒鱼片,觉得可口好吃。

她当时把厨师叫到跟前,问他这叫什么菜,厨师姓王,事前没想到为菜取名,急中生智,于是顺口回答说叫“抓炒鱼”。慈禧连连称赞,叫厨师再做几个“抓炒”,后来就凑出了“四大抓”。王师傅从此就有“抓炒王”的美号。

慈禧太后喜吃“四大抓”,可没想到自己又吃开了“小窝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西太后逃往西安,逃亡途中,生活颠沛,同在紫禁城中不能相比,她就问老百姓吃什么?李莲英回答说:吃窝头。她心血来潮,竟然也想体察一下“民间疾苦”,要尝尝窝头。李莲英想,给她真窝头吃吧,准不舒服,又该发脾气,就让御膳房给她用栗子粉做成很小的,一口可以吃一个的小窝头。果然,西太后吃了颇为高兴,并且认民间老百姓也能吃这种窝头,自己的“德政”还是不错的。

现在仿膳饭庄把它做为风味小吃,售卖这种“小窝头”……

北京街巷的大小饭庄很多

分布在北京街巷的大小饭庄很多,有仿南方人的烹调,精工细作的“同和居”。“同和居”原名“广和居”,建店近二百年。著名的佳肴有潘鱼、江豆腐、韩时、清蒸白菜、江瑶桂肚块等。其中干蒸山药,如玉柱一般的洁白,而没有水蒸气,尤具特色。清末诗人夏孙桐有诗句说:“不将珍错意肥甘,春韭秋菘味自醉,肉号东城鱼宋嫂,食单典故补宣南。”

有山东风味的“致美楼”,这是北京“八大楼”饭庄之一。山东风味名菜有游龙戏凤、鸡米锁双龙、寿比南山、三色鱼丸、五柳鱼、雪花龙须面等。

有著名的“全聚德”。店主叫杨全仁,系河北人,1835年来北京经商,起初在前门大街正阳门桥头设立鸡鸭摊,出售生鸡生鸭。到1864年才正式设立门面,挂牌“全聚德”。原是焖炉烤鸭现发展为挂炉烤鸭,烤出的鸭子,色泽枣红,皮脆肉嫩,风味甚美,一时名噪京师。

有驰名中外的“东来顺”饭庄,传统风味的涮羊肉起源于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明末清初传入关内,羊内片火锅是当时清宫冬令佳肴。1903年,当时的东安市场,在清朝的八旗子弟练兵场上刚刚形成时,“东来顺”还是一个小本经营的粥摊,1914年才有了正式铺面,开始经营测羊肉,从此名满全城。

有饮誉中外的“沙锅居”。“沙锅居”开业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当时皇宫和王府祭神时,以白煮全猪肉作为祭品,其后供亲王和眷用刀片食。后来,几位更夫看到清朝官员喜欢吃白煮全猪肉,便购进一口与王府煮祭神肉锅相仿的大沙锅,请来厨师,公开营业。就这样“沙锅居”的名字传之内外。为此,“沙锅居”特在门前增立了招牌,上写:“名震京都三百载,味压华北白内香。”

许多特殊风味的“老字号”

除了名扬中外的大饭庄,还有许多特殊风味的“老字号”。有“肉香都夸”的“月盛斋”,其闻名的酱羊肉,叫做“肥肉不腻,瘦肉不柴,不腥不膻,香味醇正”。这店的创始人名马庆瑞,最初摆摊卖酱肉,生意兴隆,后来建立店面。名声传到宫廷里,御膳房特别发给四块腰牌,叫他岁时令节,送肉进宫做贡品。一时“马家老铺”享了盛名。

以制作烧麦的“都一处”,这三个字是乾隆皇帝的亲笔。“都一处”开业于清朝乾隆年(公元1738年),据说乾隆皇帝有一次从通州私访归来,天色已晚,京师所有饭馆都关了门,唯有这家饭馆尚在营业。乾隆带两名随从来到店內,吃了一盘烧麦,深觉得滋味比皇宫的还好,于是回到皇宫就亲笔写了“都一处”的题字,意思是京都只此一处,命太监即刻送到。

北京唯一的素菜商店叫“全素斋”。素菜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原有位年轻人在皇宫御膳房做素食品,有素鱼、素鸡和素鸭。

辛亥革命爆发这位老师傅从故宫出来,自制并经营烙炸合、蜜供、排叉等素食品,取名“全素斋”。现经营素酱肉、火腿、时子,虽然是全素,却清香可口,真有味道。

以出售酱菜闻名中外的是“六必居”。据说,明朝嘉靖九年开业时是六人合资经营,他们请宰相严嵩题字。原应写的是“六心居”三个大字,继而想到六心不吉,于是在“心”字中间加了一撇,布局十分协调,“六心”变成了“六必”了。传说不见得为实,但可见酱园历史久长。酱园生产有罐头、酱菜、原酱、酱油、伏酒、露酒等等。

北京的风味小吃就更迷人了,走街串巷经常可以见到。被外国人誉为中国佳肴之一的北京烤肉,随着纷扬的瑞雪,同盛开的梅花争相斗妍。有一座创于清同治(1874年)的“烤肉季”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西依银锭桥,南临什刹海,坐在小楼上,面对周围景色,品味烤肉,别有一番情趣。

老北京铜锅涮羊肉

按农历时令节日的季节性风味小吃

北京还有一些按农历时令节日的季节性风味小吃。如喝“腊八粥”,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小年,也称“腊八”,是春节前的一个节令。这一天都要喝“腊八粥”。

据说这个民俗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上元是指正月十五,宵即夜。元宵即“上元夜”之意。这一天人们都要食用江米面圆球状的食品,内有什锦桂花馅、白糖芝麻馅、豆沙馅、枣泥馅等等。元宵节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问世了。宋代人陈达叟曾在水团十六字赞中写道:团团称粉,点点蔗霜。以沉水,清甘且香。水煮元宵入口粘软清甜,油炸元宵则独具外酥里粘之。

每逢夏天,在北京繁闹的街头有许多卖“大碗茶”的茶摊。供汗流浃背的过往行人去暑解渴。在从前的许多年,天再热,噪子再干,在北京街头连一碗茶也喝不上。现茶摊顾客络绎不绝,人们口渴而来,解渴而去,经济实惠,人们满意。

夏天,还有现在见不到的“雪花酪”。因为“雪花酪”的常喊:“开水白糖雪花酪,要吃凉的您尝尝口道。玉泉山的水咧,北海的冰,搅成酪儿冰激凌。”

北京还生产了一些有配佳肴的名酒,可以说莲花白酒誉满港澳,桂花陈酒香飘中外。

莲花白酒是中外驰名的宫廷御酒。它酒液芳香,回味独特的风格。它是用黄芪、当归、砂仁、五加皮等二十多种珍贵药材,经过蒸炼,再配人陈年纯正的优质高梁酒酿造成的。

“莲花白”的由来,据说清末万寿山前的海淀村有个白莲池。每年夏天,皇帝都携宫女、太监到白蓮池旁纳消夏,在这里欢宴皇戚贵族,欣赏白莲花,同饮这种酒。因为白莲花的花莲、藕都呈白色,十分珍贵,于是这种滋补药酒就被命名为“莲花白”。

桂花陈酒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清初名曰:“桂花陈酒”,不过那时称桂花酒为仙酒,专供皇帝王亲饮用,平民百姓可而不可及。后来随着皇宫王府的衰落,御制桂花酒也逐渐消失了。1958年,毛泽东同志的诗词《蝶恋花》公开发表后,北京葡萄酒厂受“吴刚捧出桂花酒”的启发,收集古今酿酒秘方,采用现代酿酒技术反复研制,酿造出桂花陈酒。

还要说说北京的酒家。酒家设有客座,非常活跃。如“百花深处”意味深长。它座落在新街口,主人原是宗室,他把自己的园亭割出一半为酒家,并由江南运来多种名花,植于盆内,陈列酒座间,故称“百花深处”。

北京的饭庄名称和有特殊风味的“老字号”名实雅趣,都有来由。但是,漫步崇文门外东小市大街的街头,你可知道过去有个小茶饭馆,穷人亲切地称它为“避难馆”。

解放前,北京穷人有句口头禅:“要了命的关东糖,救了命的煮悖饽”。要了命的关东糖是指腊月二十三,祭灶用的糖,从祭灶之日起,富人向穷人逼债也就开始了。从此,一天紧逼一天,直到年三十夜的煮饽饽,吃到人们的嘴里,要账逼债就暂时告一段落。逼债开始,穷人被逼得无奈,从家里跑出来,腊月天,天寒地冻,北风凛列,到什么地方避债呢?就到小茶饭馆去,里边要吃有吃,要喝有喝,又遮风挡雪,是个避债的好地方。天长日久,跑到这里避债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人们就给它起名叫“避难馆”……

当你观赏到古都风景,并饱尝口福之后,你可知道在北京的这些“吃”有着古老的历史。

猜你喜欢
饭庄窝头风味
《风味人间》:原生之味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江浙沪的十道风味
一个华人饭店的柬埔寨故事
颇有新锐派英国声风味FYNE AUDIO F300系列
窝头
窝头
小饭庄的秘密
缺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