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齐鲁文化对地域民间舞蹈的影响机制

2021-12-15 13:30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秧歌齐鲁民间舞蹈

朱 歌

(聊城大学,山东聊城 252000)

受齐鲁自然环境中气候、地形等条件的影响,山东民间舞蹈形成了别树一帜、蕴含齐鲁文化特征的民间舞蹈特色。而齐鲁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精神思想,为山东民间舞蹈在舞蹈题材、舞蹈内容、舞蹈动作、舞蹈队形、舞蹈创作等方面带来不同层次的影响;齐鲁文化的人文环境对山东民间舞蹈的影响是最广泛、最深远的,在宗教文化、农耕文化、运河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下,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前景可谓日益壮大。

一、齐鲁文化之自然环境对地域民间舞蹈的影响

1.气候条件的影响

齐鲁地区位于华北平原,是中国南北交汇的中心点,东有黄海,北是渤海。温暖怡人的季风气候使得齐鲁大地四季明显,再加之多雨季节带来的土地肥沃使其生物繁衍快等环境特点为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而鼓子秧歌的起源说之一似乎印证了这点。舞蹈源于生活,这一点都不假,齐鲁地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当地农作物生长旺盛,人们喜迎丰收的生活场景成为老百姓的日常,淳朴的劳动人民随心而动,随意而发。于是锅碗瓢盆等随处可见、随手而得的生活工具则成为他们娱乐舞动时的小道具。日复一日,这样平淡简单的生活,渐渐成为淳朴的齐鲁人所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的是,民间艺人们对原始形态的秧歌用艺术的形式将舞蹈动作提炼升华,在道具的使用上将简单的瓢盆换成鼓子等道具,不仅提高了观赏性,而且更具审美愉悦性。齐鲁冬季难以忍耐的严寒使得齐鲁地域民间舞蹈的动作形成了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收放自如、形健劲遒、动中有静等特点。在鼓子秧歌中,舞者总在奔跑中做跳、蹿、蹦、转、蹲、扑等动作,艺诀概括为“吸蹁跨掖转,扑蹲盖搓挑,跑蹬跳拔蹿”,从文字中就能感受到舞蹈动作的幅度之大、动作风格的豪放洒脱,这想必也是当地人与寒冷天气的天然对抗才形成了今日鼓子秧歌的动作中力量感强且重“跑”的突出特点。

2.地形条件的影响

先秦时期,齐、鲁两国分别处于泰山北、南两端。齐鲁大地域地形复杂多变,东端与大海紧邻,西面位于黄河入海口处。东部多丘陵地点,其特点是河流多、水源富、土地肥,不但可以避免水患,而且利于人类长居久安。优越的地形条件形成了特有的山东地域民间舞蹈的动作特点与风格,尤其腿部动作居多而且幅度大,擅长力量、腾空跳跃的舞蹈动作以及腰部以上的显要部位所表现出的清亮、明朗、大方的动作风格,海阳秧歌则是最好代表。海阳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中南部,与黄海相邻,依山傍海的优越位置,加之畅通无阻的海路交通以及发达的盐、渔业,海阳市一度成为海阳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带,这不仅为海阳秧歌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与此同时便利的交通条件更加有利于地域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带动了山东民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海阳大秧歌“扭”出乡村,“舞”进了县城,一度成为百姓喜闻乐道的娱乐活动和各大专业舞蹈院校学习的舞种之一。

二、齐鲁文化之人文环境对地域民间舞蹈的影响

1.宗教文化对地域民间舞蹈的影响

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山东民间舞蹈,深受儒家、墨家、兵家、道家思想文化齐聚的影响,而齐鲁地域作为佛、道两教之圣地,宗教文化为大多山东民间舞蹈所铺上的宗教色彩更是不可否认。商羊舞最初的出现,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传说商羊舞起源于夏商时期,“禹步舞”是商羊舞中的典型舞步。早在夏、商时期,华夏民族进入农耕时代,春种秋收,古代民间的很多仪式都和祈雨祛灾以求得丰收有关,著名的大禹治水神话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典籍中记载的“禹步”舞也在大禹治水神话中应运而生。其主要功能是治病除灾、抵御猛兽、祈求降雨且来年有个好收成等,其实际意义上仅仅是巫术和法术表演程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具有封建迷信和原始的宗教意。舞者利用商羊鸟的形象,在庙会、节庆等时节表达人们安居乐业及喜获丰收之情,不仅娱乐大众,更是表达对神灵的崇拜以及对已灭绝的商羊鸟的哀悼。宗教祭祀舞蹈随着时代发展,完成了由娱神到娱人的转变,其生命力也不断旺盛起来。另外,佛教、道教对山东民间舞蹈在各个方面的影响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圆的讲究来自佛教的“轮回观”,与暗合轮回相对应。轮回一词在于圆上没有终点,有连绵不绝、生生不息之意。例如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是抬脚的动作迅速有力,落脚的动作轻而不拙,推手、翻腕儿、八字绕扇等基本动作加之特有的“三道弯儿”具有灵活飘逸之美。其中“拧、碾、抻、韧”这些循环往复、选绵不断地舒展而灵巧的动作,都符合大自然的运动法则,暗合佛教之“生命轮回说”。而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将天、地、人融为一体,使之具有整体和谐之意,并强调人与天、地相互关联不可分以及“一阴一阳之谓道”。山东地区的三大秧歌: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是双人舞的配合还是群舞中的小片段,都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而在聊城市临清县有一个隆重的节日,即“碧霞宫庙会”,聚集了舞龙舞狮、龙灯、高跷、秧歌、花鼓等不同形式的民间舞蹈,风格迥异、大放异彩,演员们表演着他们最拿手的绝活,好似一场民间舞蹈大赛。柳林花鼓更是碧霞宫庙会每年固定的表演节目,这说明新时代的人民需求不再停留于对物质文化的追求了,反而优秀的精神文化深受人们的追捧。传统文化的复兴使得道教不断兴旺发展起来,一年比一年旺地碧霞宫香火是最好的证明。

2.农耕文化对地域民间舞蹈的影响

汉族农耕文化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的集合体,各类宗教文化的融合并没有一蹴而就,反而使农耕文化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类型,更加具有风格性、独特性。与儒学精神所倡导的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等价值观息息相关的则是在成熟的农耕文明及基础之上所衍生初的鼓子秧歌,体现了儒家精神所提倡的伦理道德观。我们华夏大地,自古以农业为主,以农耕为生。与农牧文化、海洋文化、草原文化、绿洲文化等其他文化类型不同的是,农耕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与威力更加巨大。因此,山东民间舞蹈中,相对较多的农耕文化影响下所创作的舞蹈作品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作为山东三大秧歌,演出时间大都在春节前后的农闲时节,尤其从春节开始直至正月十五期间活动最频繁。显然,这与当地的农耕文化不无关系。四季耕耘,劳动人民不畏艰辛劳苦,在日复一日的劳作生活中寻找乐趣,体会劳动生活带来的无限美好,而鼓子秧歌表演中舞者生动活泼的舞姿、勇往直前的气魄就是最好的体现。鼓子秧歌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舞者展现农耕劳作时的豪放气势,其动作刚劲有力、洒脱奔放,风格再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无华,配合各种场记图演绎鼓子秧歌跑场时的热闹气氛,与田间淳朴耕作的劳动形象交相呼应。“生活在齐鲁大地的人们以农耕生活为保障,靠天吃饭的他们最朴实的愿望便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也是一切农耕生活共有的基本所求”。从这些字眼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柳林花鼓为什么也是农耕文化所孕育出的生命了。山东聊城冠县地处京杭运河山东段,因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水源极为丰富,更加有利于当地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春耕、夏転、秋收、冬藏,这是农民耕作最有规律的时间安排。舞蹈和人类一样,都是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产生与繁衍的,其过程必然受到各种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舞蹈艺术是在人类与环境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与发展的,那必然会留下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双重烙印。农耕文化对柳林花鼓的影响是深远的,柳林花鼓演员都为男性,舞蹈动作特点是重心低、膝盖多屈伸,但上肢多要求立腰拔背,这是长期在田间劳作的真实写照。手脚灵活、臂力强壮同样源自对劳动工具的长期使用,从而形成了柳林花鼓男性大马步、八字屈膝的基本体态,因此,我们说是农耕文化造就了柳林花鼓也不足为过了。

3.运河文化对地域民间舞蹈的影响

京杭大运河开通于隋朝,经历了唐、宋、元、明、清诸朝的发展。不仅是四大古代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历史结晶。京杭运河山东段作为山东连接苏、浙、沪等发达省市的重要通道,被山东人民亲切地誉为“山东的莱茵河”,运河文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而生的。运河文化产业既开发了运河文化资源,对山东经济发展、民俗文化带来了积极影响,更为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的民俗舞种“运河秧歌”,成为这条著名文化产业带的有力代表。聊城既然名为“历史名城、运河古都”,自然离不开运河水的滋养与灌溉,而由此产生的“运河秧歌”也无不彰显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关于“运河秧歌”的起源,就与这绵延不绝的运河水有着不解之缘。传说明朝年间,一支运粮船队因天气原因被迫滞留码头,为打发无聊时间,船上的官员便命人找当地艺人登船表演,其中一梁姓艺人借伞而舞,以“纤板”为棍,并结合武术的套路表演了数个小时,舞到伞散了,棍断了,也赢得了京官的重赏,而“运河秧歌”由此便流传开来,至今已传承三余年。另外,流传于京杭运河枣庄段的渔灯秧歌也在运河两岸流传多年,运河文化的繁荣发展给台儿庄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文化气息,渔灯秧歌的风格动律和体态特征正是在运河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而来的。如:渔婆、小姐是渔灯秧歌里具有的代表性的人物角色,其动作大多是圆场步、小碎步等步伐,特点是幅度小而碎。而渔灯秧歌的整体性表演也给人一种水上漂的感觉,这种动律特征是生活在运河两岸的渔家人民独有的特色。而渔灯秧歌幽默风趣的表演、塑造的简单粗犷的人物形象,都是运河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可见,运河文化对促进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宗教文化、农耕文化、运河文化外,构成齐鲁文化的海洋文化、泰山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文化对山东民间舞蹈的发展也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山东民间舞蹈的创新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齐鲁文化的精髓真正运用到民间舞蹈作品的创作中。

三、结语

齐鲁自然环境奠定了山东民间舞蹈发展的基础,人文环境又为山东民间舞附上了灵魂。因此,不同地域环境下的民间舞蹈都带有各个地域的地方特色,山东民间舞蹈无疑是齐鲁大地孕育出的硕果,无不显露着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样,在齐鲁文化的滋养下,山东民间舞蹈将一直绽放着最耀眼的光芒。

猜你喜欢
秧歌齐鲁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齐鲁声音
扭起秧歌,留住记忆
齐鲁书社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