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化技术与博物馆的一些思考

2021-12-15 13:30仝选玲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数字化

仝选玲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四川成都 610041)

一、引言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这其中也包括很多看似与互联网关联不大的博物馆。其实,博物馆不但可以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联系起来,而且还能擦出光芒。比如现在很多城市通过运用三维影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互联交互技术等现代技术将博物馆实体化、以多维度、逼真的效果再现于网络平台,让你足不出户也能在网络平台上浏览博物馆并进行虚拟交互,为文化传播扫除空间障碍,为国际文化交流清除国界障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此时的博物馆不应只是具备单一的展示和收藏功能,而应该是面向社会、服务观众的便捷智能的信息交互载体。文物作为我们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慢慢地进入数字化保护阶段。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传统的文物修复和修缮保护相比,是随着信息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方式,它是一种更精准和更长久的保存方式,是对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有效补充。

二、文物数字化和数字化博物馆

(一)文物数字化

文物数字化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摄影技术、数码影像技术和三维扫描技术等手段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存储或重新建模的一个过程。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文物的数字化保存与展示。目前主要的文物数字化采集方式之一是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仪对文物的三维数据进行采集建模,三维扫描技术为数字化博物馆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三维扫描技术将获得的文物三维数据存储到博物馆数据库,方便后期的虚拟修复、数据研究交流、虚拟现实博物馆建设等工作,数字化产品制作主要有虚拟现实展示厅,博物馆陈列展示APP,3D数字虚拟博物馆软件等。在这里不禁想起2018年9月2日晚(巴西当地时间),巴西国家博物馆突遇一场大火,巴西200年国博数百万馆藏一夜化为灰烬。而巴西国家博物馆是美洲大陆一个自然人类博物馆,其历史很悠久、馆藏也非常丰富,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给巴西造成了很大的损失。遗憾的是,大半的馆藏注定修复无望。叹惜之余,让人联想:如果巴西国家博物馆之前对文物做过数字化的数据采集,那么这里的馆藏就会有和观众重新“见面”的机会了。

(二)数字化博物馆

当下,大家都知道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完全消除,依然在持续蔓延,所以博物馆的发展迫切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来辅助。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在谈起文博机构如何推进数字化时也曾经说过:“通过新媒体让文化遗产被更多人看到,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博物馆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博物馆文物的信息转化为可度量的、可以编辑的数字、数据,然后再以这些转变的信息建立合适的数字化模型,结合文字、声音、图像等数据信息,从而达到存档、浏览和管理的目的。数字化博物馆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博物馆实现全面转型。博物馆数字化让观众通过智能端对博物馆有大致了解,在博物馆设置触摸屏、二维码,使观众通过手机等直接了解展品信息和文物的三维展示。博物馆数字化赋予文物新的生命,打通了文物保护的经络血脉。

三、数字化技术的功能以及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是指对博物馆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意义的组合后,采用数字化技术形成不同于实体展示的虚拟信息表现形式,并通过独特的手段和渠道展现或传播给公众。其可分为两种展示形式:一是为配合实体展示的,主要采用的方式有触摸屏、语音导览、微信、二维码、数字展柜、增强现实技术的运用等;另外一种则是专门的数字展馆,例如南京博物院的数字馆、故宫端门的数字展馆等等。

数字化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相比,从功能到应用都变得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博物馆的收藏、保护、服务、展览、管理等方面进行储存和处理,对文物进行三维激光扫描、采集文物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使得文物信息得以永久保存下来。一是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可以实现数据共享、信息存储、库存管理、藏品宣传。二是数字化场景互动应用。数字化场景互动,可以同时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感受,给观众一种沉浸式文化体验,促进博物馆文化信息的展示与传播。比如3D展示可以对文物进行图片、语音等多种形式的了解,并可以通过触摸屏进行模型的缩放、旋转等操作,观众可使用触摸屏浏览馆内相关文物的文献信息、语音视频讲解、文物三维模型图像等。再比如数字魔墙,支持多名观众同步操作,一次可展示上百件文物,给观众以动感的界面体验。再比如AR观影,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观众只需通过手机摄像头对准展柜的文物,就能立即显示文物的图文、视频等介绍,为观众创造一个奇幻的虚拟实境互动体验。还有3D全息影音技术的应用,打破传统实物展示方式,利用全息成像技术,让文物焕发生机,在色彩和清晰度上的逼真感、立体感让观影视觉震撼感更强。智能导航,虚拟还原馆内实景,可以实现小地图、指南针、文字以及语音解释等功能,还可以将导航系统嵌入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等对外宣传平台上,为观众带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体验。三是数字化保护。数据存档是检测文物变形、进行文物保护修缮的重要依据,将文物的三维数据进行电子存档,避免由于保管不当导致的数据丢失、损坏等情况。存储的数据可以实现文物修复、高清数据存档、文物3D模型打印。通过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进行人工无法完成的修复,但是博物馆对于文物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其物理形态的维持,而应该通过数字化实现对其历史内涵的传承。数字化打造可以带走的博物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打造无边界的博物馆。“数字化”赋予物质文化新的生命,这些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引入到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使文化遗产“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四、对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展示的一些浅显想法

(一)文物是重点

对于大多数的博物馆来说,文物是博物馆的基础,各种数字技术是工具和手段。数字化展示的核心是文物主题的策划与创意,不论数字技术怎么变,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形式总是要围绕文物内容展开。以文物为主,对文物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对展览主题进行精确定位和多视角、多元化的阐释。

(二)深度挖掘文物内在的、背后的故事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首席数字官斯瑞尼瓦桑(SreeSreenivasan)说过:“讲故事是所有工作的未来——通过‘讲故事’这一形式,实体与虚拟世界、个人的亲身经历与网络实现了联结。”因此好的数字化展示除了文物社会环境的还原和文物的功能展示外,更重要的是它还必须和当时的人以及人的生活、人的文化等建立起联系,深度挖掘每个文物背后的故事。例如上海博物馆的“中国绘画三远技法解析”“青铜陶范制造三维示意”等三维解析视频,就是用各种数字技术从文物的色、形、美等外在描述向文物内在信息的剖析转化,在形式上也不再是简单的文物三维模型的旋转、推近、拉远这样的手段。

(三)要真正做到科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传达意义、促进互动的媒介

要真正做一个好的数字展览,我们必须把每件数字作品都当作艺术品来完成,数字展是内容、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而不是简单的组装和拼接。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德国盐业博物馆的Salt Worldwide的互动投影装置。该装置上一共有34个交互点,每一个交互点都对应了地图上的一个盐矿聚合地。这个由虚拟盐颗粒组成的世界地图上,许许多多的盐颗粒沿着盐矿的山脊滑下来,最终流入海中缓缓散开…当你触摸晶体感应块时,演示台上的虚拟盐粒开始汇聚,进而弹出信息窗口,窗口上有由盐粒组成的文字、图像和对盐矿点的介绍。通过这个装置很清晰、形象地了解了盐久远而独特的历史。这个装置既富有知识性,也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其精致、唯美的表达彰显出了作品的独特魅力。

总之,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将成为社会文化生活和社会全面发展大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娱乐的时代,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的便捷展示互动方式,将文化传承与娱乐文化生活紧密结合,既能满足现代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也适用于当前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未来,全面的智能化将成为博物馆建设的发展趋势。

五、结语

新兴有趣的展现形式,既给观众接触更多珍贵文物的机会,让观众更好地观赏文物,有可以减少对物质文化的损耗风险;另一方面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更年轻、更新颖、更大众化的方式让更多的观众真正学习历史,从而达到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效果。我国博物馆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对博物馆人来说是一个重要挑战,更是发展的机遇,需要博物馆人更加努力地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因此,博物馆人应该抱着乐观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拥抱“数字化浪潮”,通过数字化技术让博物馆文物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让文化的故事永远保存和传播。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文物保护,既继承了祖先的文化遗产,又为子孙后代造福。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数字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博物馆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