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画名家在桂林地区的创作与活动*

2021-12-15 13:30陈俣行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桂林山水漓江徐悲鸿

陈俣行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自古以来,桂林山水不断吸引文人墨客前来驻足观赏并成为画家笔下描绘的对象,因为这里的山水富有多样性的美。

早在三百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旅行家和地质学家徐霞客就曾描绘过桂林山水“崖南石峰,隔江排立起,横阵南天,上分危岫,几捋巫峰、五老…怒涛翻壁,赤壁、采石,失其雄丽”。江边的孤峰一座座拔地而起,四壁陡峭,壁立千仞,这是桂林山水险峻雄丽的美。这里的山峰不像江边那样有拔地而起的险峻,却如同竹笋一样奇崛秀美,仿佛天上人间,空蒙静谧,这里写出了桂林山水的奇秀美。这些文人侠客的描绘正好印证了桂林山水的多样性,这也是为什么它们总能成为画家笔下描绘的主要题材。

奇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画家来到桂林,并为画家描绘桂林山水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尤其是自民国以来,描绘桂林山水的画家数不胜数。

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历史范围框定在民国时期,并选取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画家,从他们的绘画风格、代表作品来阐述桂林山水在造型语言上的转变以及对现当代桂林山水画乃至广西地域山水画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一、以齐白石为代表的传统型画家

纵观20世纪桂林山水画的发展,我们能够发现,在民国初期,也就是20世纪上半叶,画家在描绘桂林山水时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大多立足于传统。

齐白石(1864~1957),原名齐纯芝,本号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寄萍、饿叟等。齐白石一生三出三归往返于广西,其中也曾被桂林山水吸引而驻足桂林半年之久,在此期间创作了一批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作品,画家钟爱独秀峰,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独秀峰的作品共有三幅,两幅名称均为《独秀峰图》,为早年所作,一幅设色,一幅水墨,另一幅名为《独秀峰山图》,是画家在离开桂林后因怀念这里的生活有感而发所作。早年的作品用笔规矩,中锋线条,勾勒山峰,稍加皴擦,设色也较为清丽自如,而后期所描绘的独秀峰更加老辣,减少了中锋用笔的线条感,代之以秃笔横向涂抹,浓墨淡墨交相使用,干湿互补,呈现出与早年完全不同的韵味。除了独秀峰外,画家也描绘了很多诸如《桂林山》《阳朔垂钓》等表现漓江山水的作品,大多朴实简练,用笔概括外形,显得雄壮明快。齐白石曾说过:“画山水,到了广西,才算开了眼界。”这是桂林山水给他的印象,也给画家的风格带来了别样的风采,齐白石笔下的桂林山水画虽朴拙却不粗糙,拙中有味,充满趣味。

二、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西融合型画家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画变革的呼声就没断过,写实无疑成为改良中国画的坐标。中西融合给中国画注入了新的生机,尤其在抗战期间,对民族解放的向往将中西融合的观念推向更深一步。

说道桂林山水,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漓江烟雨,尤其是雨后初晴时,峰峦之间游离着烟云,空濛静谧,本身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长卷,徐悲鸿(1895~1953)所画的《漓江春雨》是被人们公认的表现漓江烟雨奇美的最好的画,画家采用泼墨大写意的方式来描绘,用墨块表现山体构造和树木房屋的位置,完全用墨色晕染的效果取代了线条和皴擦,充分表现了中国画中“墨分五色”的光感和体量感,将漓江烟雨的水影与洒脱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最能表现桂林山水的秀美神韵的作品。

徐悲鸿擅长人物花鸟,尤精于画马,但是在他到访桂林期间,不仅创作了人生中为数不多的表现桂林山水的作品,更是对广西美术以及美术教育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徐悲鸿向来主张现实主义美术,受西方美术影响,强调素描的基础和写实的功底,他的中国画也是中西合并的代表,在旅居广西期间,徐悲鸿创作的桂林山水风光作品,不仅有上文提到的《漓江春雨》这种典型的中国水墨画风格,也有像《船户》这样直接表现现实题材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与《漓江春雨》这种直接表现桂林山水的作品不同,《船户》是一幅人物画,描绘了三个肌肉结实的裸体船夫正撑船前进的状态,船夫远处以桂林山水做背景,从刻画人物的角度表现当时江上生活的苦难与艰辛。《漓江两岸》和《村歌》是典型的描绘桂林山水的写生作品,《漓江两岸》采用泼墨、积墨等手法,传达漓江山水风光的韵味。

在徐悲鸿的山水画中很少看到线条,取而代之的都是没骨画法,用大片水墨来表现,在他的画论或文章中也总是以“风景画”代替“山水画”这个词,可见画家对传统中国画革新的强烈愿景。徐悲鸿的山水画既有传统的中国画笔墨韵味,也有西方写实的新风格,他用娴熟的技巧和创新的观念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对景写生的新局面。

徐悲鸿旅居桂林期间还邀请了他的众多好友到桂林写生,张安治(1911~1990)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桂林生活了八年的时间,在徐悲鸿的影响下对广西美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受到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张安治也是一位在油画、粉画和国画各方面都有所建树的画家,在桂林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表现漓江山水的作品,其中国画作品有《阳朔晨雾》《漓江秋》《绿荫》《阳朔道中》《桂林山中》《相思江上》等,《桂林山中》是他早期的作品,画中描绘了一课松树直上云天,像一位君子屹立于天地间。画法仍然较为传统,用枯笔浓墨描绘树干,间以飞白,细笔勾勒枝叶再施以淡墨晕染,山体也是浓淡相间的大块积墨,用笔较为自由洒脱,与松树构成明显对比。而后期画家再表现这一题材时却用了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同样是描绘松树,《松荫读书》里的松树则明显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开始注重光影和体积,树干的描绘也更加细致具体,并且采用西方透视的技巧,现实感和立体感更加强烈,这正说明画家试图摆脱传统山水画的程式,想要追求现代国画的新形式与新境界。此外,由于画家在人物画上的造诣,山水画中也时常出现点景人物,且人物不再是世外高人,而是农民、孩童等现代人物,同样突出了画面的写实风格。

三、以阳太阳为代表的写实派画家

阳太阳(1909~2009)就是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本土画家,他创作了许多以家乡风光为题材的国画作品,桂林是个多水多桥的城市,画家抓住这一特点,创作了很多相关题材,如《桂林文昌桥》《花桥》等作品,贴近自然,生活气息浓郁,富有抒情意味,表达了艺术家对家乡、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另一类作品则以桂林山水风光为主题,比如《渔歌》,构图巧妙,画家用笔遒劲洒脱,注重个性表现,画面简洁流畅,给人一种荒寒幽远之感。

阳太阳自小接受了西画的基础教育,这深刻影响了他后期的山水画风格,造型准确,却又不失国画的笔墨韵味。他也是受到新思潮影响外出深造的一位画家,并在求学期间与庞薰琹、倪贻德等人创建了“决澜社”,主张探寻新的艺术理念,摈弃因循守旧的思想,阳太阳也是一位在山水画和油画艺术上都取得显著成效的画家。

广西本土画家还有黄独峰(1913~1998),他师从岭南画派领头人高剑父,曾赴日本留学深造,在山水、人物和花鸟方面都精于乐善。抗战爆发后他从日本回国并来到桂林,主要从事写生和美术创作。在桂林期间,他常常往返于桂林阳朔等地,创作了一批表现桂林山水的国画作品。他非常提倡写生,这与岭南画派的师学渊源分不开,他认为绘画的创作离不开对自然的观察、探究、提炼和体验,在结合传统笔墨的基础之上,融入真实自然才能突破固有的绘画模式,才能创作出新意。鸥外鸥曾在《论黄独峰及其艺术》中说:“他的画,够雄浑,够气魄,气韵之外有骨有肉的充沛着的生命洋溢着热力。”

赵少昂(1905~1998)曾在黄独峰创办的私立美术馆学画,所以他的作画风格也深受老师黄独峰的影响,在参加桂林抗战美术活动期间,潜心创作,国画《漓江道上》就是其代表作,赵少昂继承了岭南画派的传统,主张革新中国画,融合古今,在汲取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的同时注重师法造化,笔墨简洁生动,意境独特。

马万里(1904~1979),字允甫,晚号大年,原名瑞图,后改为万里。20世纪30年代,马万里随黄宾虹第一次来到广西并举办画展,还在当地办学校,注重美术教育的培养,同阳太阳、帅础坚等知名画家共同承担起桂林抗战美术教育的重要阵地。由于当时社会因素、政治环境的影响,马万里的作品都以现实主义情怀为主,他的代表作《桂林老人山》就是典型的写实派画风,当时日本战机轰炸桂林,死伤无数,满目疮痍,作品的提拔写道:“老人山一拳之地受祸独剧,弹发于君左右,相越不寻丈…”画家以传统山水画为载体,通过提拔的描述,与现实的山水相结合,激发劳苦大众的抗日决心,以及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对环境和山水的描绘为全民族抗日贡献力量。此外,《云溪精舍图》《南山高士图》都创作于广西,也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与传统的桂林山水画不同,马万里描绘的桂林山水没有烟雨朦胧之感,而是以苍魂厚重的笔触取而代之,可见其传统笔墨功夫非同一般。马万里虽不是广西人,但却在广西这个地方长居多年,并对当地的美术教育事业贡献良多,他创作的作品有传统山水画的基础却又不拘泥于传统,兼容并蓄,中西融合,表现出厚重苍茫的山水画格调。

通过以上对民国以来表现桂林山水题材的画家及其作品的大致梳理,我们能够看出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特点以及风格的转变。桂林山水向来以“奇、秀、险、雄”著称,表现桂林山水的绘画也紧紧抓住这一特征,画家们用各具风格的造型语言不断打破前人窠臼与程式化的束缚,创新审美理念,在保持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发展成多元并举的局面,尤其是现当代的桂林山水画表现张力更加突出,有的苍翠葱茏,有的繁复宏伟,画家们也在不断吸收新的观念,创造与时代接轨的全新视觉体验。

猜你喜欢
桂林山水漓江徐悲鸿
“大奇至美
——徐悲鸿经典作品展”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主题系列家具设计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漓江真美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之美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
徐悲鸿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