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吟唱的艺术维度

2021-12-15 13:30贺苗苗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吐字表演者维度

贺苗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民间音乐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民间音乐指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广义上的民间音乐指中国音乐家所创作的音乐和具有中国五声色彩的音乐。民族性是民间音乐最为基本的属性,也是民间音乐发展中必须坚守的内容。我国民间音乐众多,各民间音乐均有着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差异化的民族发展道路,赋予了民间音乐各具特色的美。吟唱是民间音乐表演的主要形式,民间音乐自身内涵的丰富性、审美的独特性,决定了民间音乐吟唱的艺术维度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对艺术维度的深入把握与准确呈现,则是保证民间音乐吟唱效果的重要要求。

一、民间音乐吟唱的艺术维度分析

(一)艺术审美维度

流行演唱以及美声演唱,均起源于西方,后来才传入我国,而民间音乐吟唱则是土生土长的歌唱方式。民间音乐吟唱以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为基调,并受到了民族语言的深刻影响,多见于戏曲、曲艺、民歌以及民族歌剧的演唱中。民间音乐吟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呼吸、发声、共鸣、吐字等方面。民间音乐吟唱对呼吸有很高的要求,有“善歌者,必调其气”的说法,讲究“吸气深、运气足,用气活”。混声唱法是民间音乐吟唱的一大特点,民间音乐吟唱以真声音高位置为基础,注重真假声的结合,善于用假声来唱高音。民间音乐吟唱对发音吐字有着很高的要求,注重字正与腔圆的辩证统一,要求表演者依字行腔,并且,民间音乐吟唱具有强烈的情感性,讲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对声音音色的追求是民间音乐吟唱审美效果的集中体现,民间音乐吟唱注重声音的甜美、圆润、明亮,并且,在演唱中,会运用哭腔、吟唱、滑音、喷口音、弹舌音等发声技巧来表达情感,具有独特的民族魅力。

(二)区域文化维度

民间音乐在审美风格上具有区域性,如凤阳民歌音域宽广、唱腔独特,具有高亢、浑厚的艺术特征。凤阳民歌在吐字方面有特殊的形式,表演者的口型一般横向拉开,使嘴巴呈椭圆形,从而在吐字时达到口舌之间的共鸣,这使得凤阳民歌具有婉转动听的特点”。类似的还有大别山民歌中的“挣颈红”,歌者高耸入云的唱腔,极具感染力。民间音乐,特别是民间声乐,在音乐语言上同样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征,最为典型的便是民间声乐多以方言的形式演唱。方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实用区域的文化载体。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相应的,民间音乐的语言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以汕尾渔歌为例,汕尾渔歌以潮汕话演唱,发音和拼读和北方官话有着很大的差别,如没有普通话中的唇齿音[f]以及卷舌音[zh][ch][sh][r],却有普通话中所没有的舌根浊塞音[gh],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三)哲学思考维度

民间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艺术样式,民间音乐创作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带有深刻的社会印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别,民间音乐的社会性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对社会关系的反思是民间音乐社会性最为基本的体现,因为人类的生存、繁衍以及人类文明的诞生、发展均以群居为基础,社会关系是每个人都会关注的内容,无论是身处高位的当权者,抑或是贩夫走卒,均会从自身的角度来解读社会关系。马克思称人为“社会关系的集合”,正是深刻认识到社会关系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最早表现民间音乐的社会关系反思功能的是古代流行的各类歌谣,它们多以朗朗上口的通俗语言来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具有很强的煽动性,是动荡之际的常用工具,如明末流行的“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些歌谣多数由成人捉刀,然后教授给儿童,让他们在市井通衢传唱。本质上是以歌谣的形式来推动社会的变革。

二、保障民间音乐吟唱艺术维度的对策

(一)以气息训练为基础

气息训练是民间音乐吟唱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民间音乐吟唱能力的基础环节,民间音乐吟唱要以气息训练为基础,借助科学呼吸的方法,提高气息控制能力。“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是民间音乐吟唱的动力和源泉。民间音乐中不乏篇幅较长的作品,对呼吸控制有着较高的要求。科学的呼吸方法具有相通性,均以深呼吸、高位置以及打开喉咙歌唱为基本要求。而不同民族语言艺术的呼吸方式有一定的差异性,比如,民族语言艺术受戏曲的影响,注重呼吸与发声、行腔与润色,以依字行腔为基本原则,追求字韵纯正的审美效果。而西方的美声呼吸则更加关注呼吸与共鸣,追求声音的灵活性和流畅性。从具体的呼吸方式来看,美声唱法认为“呼吸是一切的根本”,以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为主要方式,发声时以气息均匀地冲击闭合的声带,使声音在面罩形成共振。美声的呼吸方式以及对全共鸣、混合共鸣的应用对民间音乐吟唱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是改善和提高民间音乐吟唱呼吸方式的有效参照。美声呼吸在民间音乐吟唱中的应用能够形成纯净、优美的声音效果。这对表演者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提高声乐表演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二)以吐字训练为重点

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一门艺术,熟练地掌握语言使用中的注意点,是深入把握语言艺术的前提和基础。灵活运用语言艺术,是尽可能提升民间音乐吟唱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与有效方式。因此,民间音乐吟唱中要以吐字训练为重点内容,并在吐字训练的基础上提升“依字行腔”的能力。以咬字为例,咬字是否清晰、明确,直接关系到受众对民间音乐的接受效果。以《解放区的天》为例,从归韵的角度来看。《解放区的天》第一句押韵的字为“天”,韵母为ian,属于齐齿呼。吟唱处理中的用力部位在齿,需要往开口音的外位置上发声。

(三)以共鸣训练为关键

共鸣是民间音乐吟唱基本功训练中的重要内容,并且,民间音乐与其他音乐在共鸣技巧与共鸣要求上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这为民间音乐吟唱吸收借鉴其他音乐共鸣技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统的共鸣方法主要有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两种,鼻腔共鸣能够保证发音的字正腔圆,起到美化与扩大字音的效果,头腔共鸣则为高声区的共鸣方式。鼻腔共鸣、头腔共鸣在民间音乐吟唱中极为常见,如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就大量采用了鼻腔共鸣,极大地提升了吟唱的气势。随着民间音乐吟唱的不断发展,美声的共鸣方法则在民间音乐吟唱中逐渐普及,美声的共鸣以整体共鸣为主。美声喉头位置相对较低,注重声音的明亮感和歌唱性,而在实际的表演中,表演者需要从作品的内容表现、情感变化等出发调节共鸣腔体,以满足不同类型、风格作品的表演需要。美声唱法的共鸣技巧与传统共鸣技巧具有互补性,能够推动民间音乐吟唱共鸣技巧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民间音乐吟唱要在传统共鸣技巧基础上引入美声中的混合共鸣技巧,根据作品表演的整体需求,适度采用整体共鸣法,提高民间音乐吟唱表演中声区的统一性。这不仅可以增强民间音乐吟唱表演的表现力,也能使表演者的声音更加的轻松自如。

(四)以情感训练为拓展

作为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者,表演者不仅要重视技巧层面的训练,让听众得到美的享受,更要重视情感表达,让听众形成共鸣。从国内外优秀歌手的舞台表现来看,情感表达已经成为衡量歌手水准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强表演者的情感训练就成为民间音乐吟唱处理的重点内容。作为有情感的语言艺术,民间音乐吟唱需要表演者在作品理解的基础上,以吟唱配合其他舞台表演手段将情感准确地传达出来。可从以下几点开展情感训练。首先,熟悉作品背景。知人论世是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任何文艺作品都有相应的创作背景,而对创作背景的准确把握则是深层次理解民间音乐的基本要求。要将民间音乐创作的背景融入民间音乐理解中,再结合创作背景开展吟唱。其次,理解民间音乐内容。汉语具有蕴藉性,而民间音乐的蕴藉性更强,表演者很容易出现理解偏差、错误的问题。要做好民间音乐内容的研读与分析,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民间音乐的内容有准确的把握。最后,情感体验。要以以反复、持续的吟唱来深化民间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

三、结语

民间音乐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间性、民俗性、民族性为主要特征。民间音乐有着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民间音乐的吟唱中要把握好多重艺术维度,同时,更要从以气息训练为基础、以吐字训练为重点、以共鸣训练为关键、以情感训练为拓展四点内容出发,优化民间音乐吟唱,保证民间音乐吟唱艺术维度的呈现效果。

猜你喜欢
吐字表演者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绕口令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
浅谈语言在歌唱中的作用
歌唱语言中的咬字吐字探讨
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
手称扑克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