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谱就的主旋律之歌*
——电影《袁隆平》的色彩构成分析

2021-12-15 13:30武湘梅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调子色调袁隆平

武湘梅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由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袁隆平》目前豆瓣评分高达9.1分。该部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科学家袁隆平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一生,年轻时候在安江农校开展水稻研究,讲真话、干实事,不为利益所驱动,保持一个知识分子的正直气节。中年时,不论周围际遇如何,一头扎进田野,继续培育杂交水稻,十多年过去了,科学研究进展很慢,但他不灰心、坚毅而执着地开展研究,最终获得成功。影片以写实的色彩呈现了一位科学家坚毅执着的精神,运用色彩的象征性与人物的精神特质和影片主旨进行关联,很好地呈现了一位有理想、有信念、有初心的科学家形象。本文对这部电影的色彩运用进行剖析,来探究其中的色彩设计奥妙。

一、色彩基调剖析

电影的色彩基调就是影片的主要色彩倾向,是一部电影的总体视觉氛围的主要构成部分,它能有效影响影片情绪的基调。一部影片,从色相上要有一个统领全片的基调;而从明度上,它又是在对立统一中突显出来的某种总体效果。

从色相上来分,电影《袁隆平》全片色彩风格是写实的客观色彩,以黄、绿色作为色彩基调。绿色是大自然之色,象征生命和希望,也凸显了袁隆平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一生热爱大自然的情结。

“色彩基调永远是不同的场景色调或色彩主题彼此对立与联系中所形成的总体效果。”从色彩明度上来分,该部影片总体色彩基调为亮调子,但不是说该部影片全部只有亮调子,而是由亮调子和暗调子共同组成,只不过在色彩段落的对立和联系中,占主导的还是亮调子。袁隆平在海边接受记者采访时为亮调子,白色和淡紫色的衣服、淡蓝色的天空、海水,洁白的沙滩;这样一组高明度色调给人带来开阔、深远、宁静、伟大的视觉感受。

二、人物和环境的色彩剖析

影片中服装的色彩是色调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直接体现人物身份、年龄、习惯、情趣等。服装的造型和色彩应该与环境色调、气氛和谐统一,达到剧情要求的整体艺术效果。”该部影片的人物造型和环境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色:

(一)红色

1.甜蜜之红

红色因明度和纯度不同,又可分为大红色、粉红色、深红色等。不同的色相代表不同的含义,用于电影人物服装和造型设计,可以说是“演员身上的潜台词”,具有极强的象征性和隐喻意义。

大红色热情、浓烈,影片中女主人公从出场开始就是扎着红头绳,这红头绳就是她和袁隆平之间爱情的纽带和隐喻。董婕和袁隆平的婚礼上,红色主导了整个画面,红色大花、红色喜字、红色格纹上衣,他们的爱也由萌芽、生发到终究完满。这一段呈现了整部影片难有的红色调,与绿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漫长而孤独、曲折的科研路上,妻子董婕就像这红色,温暖了他的一生。在这里,色彩不仅仅是一种隐喻或象征,它同时参与到叙事之中,成为情节走向的一部分。

2.喜庆之红

袁隆平在海南培育成功了杂交水稻,向全国推广经验。全国各地的农业科学研究人员聚集到海南学习经验。荧幕上,从远及近,成千上万的人打着红旗从田野走过来。鲜艳的红旗在绿色的稻田映衬下格外醒目,红色在游动、在扩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隐喻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必将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二)蓝色

1.悲伤之蓝

蓝色具有多义性质。当它与广阔的宇宙、阳光联系在一起时,让人联想到理想、开阔,给人安静平和之感。但当它和黑色并置在一起时,则给人带来沮丧、悲伤之感。袁隆平的初恋和他分手告别时,戴着蓝色围巾,置身于一片黑灰色的背景中,悲伤的情绪在四周蔓延。

2.理想之蓝

蓝色在影片中的意蕴也是复杂的,除了暗示人物忧郁悲伤的情绪外,它有时也可以指涉人物的理想和精神世界的开阔和远大。影片有多处场景以大海为背景。在这里,借用蓝天的澄澈、高远特质隐喻人物理想的纯洁、远大。

(三)黑白色

1.沉重之黑

五六十年代,正值自然灾害时期。有一天,袁隆平去一个学生家里走访,他穿着一件黑灰色上衣,表情凝重。这个学生家庭饱受饥饿,但是他们也舍不得把挂在梁上的那袋种子吃掉。四周屋梁都是浓重的黑色,一束微光从屏幕的左前方照射过来,勾勒出布袋的边缘,整个场景色调是那么沉重,暗示了这个陷入饥荒家庭的命运,绝望的情绪在每个人的心头漫延开来…

2.纯粹之白

影片中的主人公袁隆平和配角的服装大都是白色系列的上衣。袁隆平身着白色衣服,既是时代服饰文化的真实写照,又是作为科学家纯粹为科学奉献一生的浓缩。主人公刚出场时,身着米白色的衬衣,干净清爽。出现在海边时,则白色的上衣与大海、蓝天相呼应。同时,人物的皮肤呈古铜色,与白色的衣服形成强烈的明度对比,凸显了袁隆平在科研道路上的坚毅和执着。

(四)黄绿色

1.生命之绿

绿色在这部影片中作为色彩基调色相,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一种色。绿色是稻穗、田野、树木的色彩。袁隆平一生热爱大自然、常年劳作在田间,因此绿色作为场景色多次出现,是写实色彩的选择也是袁隆平精神世界的高度象喻。绿色充满了生机,是希望和生命的象征。自然之子袁隆平为人类发明了杂交水稻,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使我们的世界得以生生不息。

2.丰收之黄

黄色在场景中通常和绿色同时出现。绿色因为黄色的加入,而偏向暖色。绿色的稻穗在逐渐生长、成熟,最后变成金黄色的稻穗。影片中,袁隆平带领海南人民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人们抱着红绸带系着的金黄色稻穗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欢乐兴奋地庆祝丰收。荧幕上再次呈现出暖色调,这是袁隆平带给世界人民最实在的温暖,解决了全世界人民的饥饿问题。

三、重点场景色调剖析

(一)高明度色调

该影片开头有一段场景是国外记者和袁隆平在大海边的对话。袁隆平和女记者从远处走来,身后是淡蓝色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海,脚底下则是细腻洁白的沙滩。镜头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最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这段场景中采用了白色、浅黄色、淡蓝色、蓝色、蓝灰色、灰紫色这几种色彩,其中蓝色是主导色相。从明度上来看,这组色相组合属于高短调。高短调的色调给人干净、舒适、纯粹的感觉。袁隆平一生追求梦想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在这个场景中得到有效呼应。

(二)低明度色调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袁隆平去学生家中做家访时,室内场景和人物服饰是一组低纯度、低明度的色调。红卫兵来抄家时,袁隆平大受打击,沉沉夜色笼罩着群山、大地,仿佛和袁隆平一起在呜咽。此时,画面统一在蓝色调中,黑色、深蓝、深蓝灰组成了极暗色调。

四、段落色彩结构分析

“随着影片内容的发展,电影画面由一种色彩倾向转化为另一种色彩倾向,色调转换可以在不同场面或镜头的衔接中进行,也可以在同一镜头内进行,一般以影片的规定情境为根据,随着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光线条件的变化而产生。”这种色彩转换形成了清晰的段落色彩结构,也是影片结构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当代电影艺术中,色彩大师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就成功地运用了色彩来讲述故事,红、白、绿、黑、蓝五种不同的色调,分别讲述了不一样的刺秦故事,某种意义上说是色彩建构起了影片的结构,堪称色彩叙事的典范。同样,在《袁隆平》这部电影中,色彩也承担了分段叙事的任务。

(一)暖调—冷调的转换

袁隆平不相信温馨把他忘了,穿着深灰色衣服在暖暖的阳光下一路追到温馨的宿舍楼下。此时,他置身于黑暗的阴影里,右上方,温馨的房间正沐浴在阳光下,呈现出暖暖的土黄色、暗红色。在他的呼唤声中,温馨把窗户打开了,但瞬间又关上了。此时,镜头由黑幕转入一个打着蓝光的传统建筑场景,色调也由暖色调转换为冷色调。幽蓝的光打在黑暗的屋檐上,天空飘着雪花。温馨和袁隆平置身于黑暗的长廊,分手告别。运用这种暖到冷的色调变化,生动传达了袁隆平失恋的心情。

(二)亮调—暗调之间的转换

“文革”时期,袁隆平继续开展稻穗研究。但是,红卫兵来砸坏了育种的盆子。袁隆平匆匆忙忙追过去后,地面已是一片狼藉。此时,他穿着浅灰色的上衣,背景是灰白色的天空,表情悲愤。这是一组亮调子,随即画面转入暗调子。他独自一人坐在夜幕下的河边,情绪难以平静。沉沉夜色完全笼罩着大地,两个学生赶过来。黑色的山和土地,蓝灰色的河水、深灰蓝的天空,虽然都是身着浅色衬衣,但都笼罩在夜色中。整个屏幕持续几个镜头都是这种暗调子,反映了袁隆平的心境就像这黑暗的夜晚,没有一丝光,看不到一点希望,科学研究陷入绝望的境地,处处受到阻挠。

《袁隆平》这部电影的色彩是导演、摄影师、美术师共同设计完成的,在色彩叙事、象征、隐喻这三个方面下足了功夫。正是经由影片的色彩,我们才得以进入袁隆平内心世界,领略到他精神世界的伟大、感受他科研之路的艰辛和情感世界的激荡。在影片精心构造的色彩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坚毅而伟大的科学家形象。它虽然经过仔细打磨,反复雕琢,却又浑然一体,看不出丝毫匠气。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色彩的熏染让观众的内心世界受到荡涤,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和灵魂得到升华。袁隆平的形象愈加血肉丰满,一个人民景仰,造福全人类从而辉耀世界的科学家形象永驻人民心中!

猜你喜欢
调子色调袁隆平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湖光水色调
诗意远方
ROMANTIC PARTY
马拉喀什记忆
论素描教学中的之一现象
In Spring!春之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