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桌面电影”的视听语言应用与叙事特征

2021-12-15 13:30沙心怡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荧幕桌面受众

沙心怡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 110136)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兴起,互联网+、VR等虚拟现实技术高速发展,传统的电影表达方式在媒介形态的高速更迭面前不断创新。当下受众感官体验丰富化、多样化的改变使得传统电影迫切需与时俱进的新媒体时代下的创作样式的转变,以此来回应受众不断渴求的参与感和代入感。由此,“桌面电影”应运而生并逐渐走入了大众视野。

其实,最早的桌面电影大致可以回溯到2012年在美国上映的《致命录像带》这一电影。近几年来,已经有多部为“桌面电影”的影片走入大众视野。第一部桌面电影是由阿尼什•查甘蒂导演的《网络迷踪》,该影片主要讲述了居住在美国的16岁韩裔女孩玛格突然失踪,玛格的父亲通过女儿的一台笔记本电脑推理还原出事情的经过并最终找到真凶的故事。第二部则是由斯蒂芬•思科导演的《解除好友2:暗网》,它讲述了马蒂亚斯在“捡”到一台笔记本电脑后进入了暗网世界,却令身边的朋友与自己陷入险境的故事。

本文以《网络迷踪》为例,对桌面电影的视听语言应用以及叙事特征展开调查与分析。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引入“桌面电影”这一概念并举例阐述桌面电影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则主要是从镜头、画面、声音三个角度具体阐释桌面电影相较于传统电影在视听语言应用上的特点,其中“消失”的镜头、“零散”的画面以及特殊的声音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桌面电影的独特之处。第三部分则主要从界面、私人化视角以及社交网络元素方面具体论证桌面电影在叙事方面的特点。第四部分则是写桌面电影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桌面电影概要

1.桌面电影的概念

桌面电影,这一概念最早由俄罗斯导演提莫•贝克曼贝托夫正式提出。它以电脑、手机、监控等电子信息屏幕作为载体,用屏幕语言来叙述情节,并将现实中的电脑桌面“转移”至电影银幕。

2.桌面电影的发展历程

进入21世纪,传统的电影表达方式在高速的媒体形态更迭面前也在不断创新着,以此来回应着大的新媒体时代下受众感官体验的多样化转变。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代入感与参与感,即一种能够身临其境地对内心关注的渴望。2018年展映的《网络迷踪》、2018年展出的《解除好友2:暗网》,两部影片同为悬疑片,都以电脑、手机、监控等电子信息屏幕作为载体,用屏幕语言来叙述情节。在看似狭小有限的空间内给观众呈现出了巨大的信息量,创设出了独属于互联网时代的参与感。

二、桌面电影的视听语言特点

1.“消失”的摄影机:第一视角的主观沉浸

美国导演格里菲斯认为,镜头是组成电影的核心要素。但“桌面电影”将摄像机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拍摄必需品隐藏起来,故事的整体好像不再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素材拼接而成,而是基于受众的主观视角,省略了剪辑,忽视了镜头,使受众仿佛身临其境亲自介入到故事中来,从而拥有一种可以直接与被摄对象进行互动的直观错觉感。

在电影《网络迷踪》里,人与人的交谈只需要一台电脑即可实现,这种形式与以往需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位拍摄人物对话或人物行动的方式有极大的不同,观众能看到的多为人物的正面角度,但也可以从正面同时看到身处不同空间角色的反应,并由此形成一种此前从未感受到的共时空性。

2.“零散”的画面构成:碎片化的元素呈现

“桌面电影”给人的视觉感受就是一个字——碎。“碎片化”本是一个中性词,它可以满足众多的受众荧幕需求。但是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碎片化被更多的描述为社会信息碎片化、传播碎片化、受众阅读碎片化…受众的专注力难以集中仿佛也与众多信息的碎片化供给有所关联。但在一场电影中,观众从一开始就在心理上被告知需要了解并还原一个故事,所以碎片化的展现方式、零散的画面构成就犹如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线索,等待着观众开动自己的大脑去拾起这些“线索”。当观众接收到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通过结合自身的阅历经验,会获得不同的内心感受,或愤怒、或快乐、或疑惑,满足了个性化的心理特征在观影过程中的作用。而观众在层层梳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后逐渐还原出整个事件经过,也满足了观众推理过程中的内心成就感。

3.“独特”的声音形式:现实的网络呈现

普遍意义来说,影视中的声音分为:人声(语言)、音响、音乐三部分。

与传统的电影相比,桌面电影的声音表现形式完全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软件上的呈现方式,力求做到真实的还原。在人声方面,桌面电影抛弃一切配音与刻意塑造的人声表现方式。当一个个视频对话、音频对话被打开,观众所听到的、感受到的犹如自己在跟另一个人开启对话,在这里人在表达思想和喜怒哀乐等情感时,所发出的具有音调、音色、力度、节奏等特征的声音被尽可能地锁定在“真实”中,演员不需要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台词”功力,相反,越是真实,越是接近日常即拥有日常对话中的不完美与小瑕疵才更能博得观众的喜爱,成为真正的桌面电影。

除人声之外,桌面电影在音响方面也有自己独到之处。当悬疑的关键节点出现时,桌面电影没有花哨的气氛音效,它就是在众多的软件中自如地切换着,配合着电脑打字、鼠标点击、画框弹出、文档删除、信息提醒等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电脑音效自然的展现一个又一个的悬疑点。而基于如此,桌面电影的故事整体更加充盈,它的重点以故事剧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缺少了华丽的特效音之后依然能够牢牢地抓住观众的视线,成为真正的悬疑佳作。

三、桌面电影的叙事特征

1.神秘又熟悉的界面

电影的传播载体是各类媒介,当观众坐在荧幕前,最直观的视觉印象就是荧幕上出现的画面。桌面电影的界面并不是那么的随意,反而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观众所观看到的画面被设置为电脑的桌面、监控摄像的一端、VCR的储藏记录抑或者是另一个他人的软件界面。在这里,观众所感受到的不再是自己的世界而是隐藏在人性中想要探究却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私密化场景。例如电影《网络迷踪》中,影片伊始就是玛格的父亲使用家用电脑设立了女儿玛格个人的电脑账号。而这一连串的操作与开始界面没有任何解说与告知,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几十年前家家户户都会用到的有着绿色草原屏保的电脑桌面。这种熟悉的界面迅速勾起观众的观看兴趣,但是同样熟悉的界面后确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小世界”。

2.私人化视角

桌面电影与传统电影的一大区别就是传统电影的叙述多为客观角度,偶尔穿插部分主观镜头以提升影片的代入感。而小众化的桌面电影却反其道而行之。电影开始即为电脑桌面,在这里,观众首先就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将自己代入情境中,而不是处在一个上帝视角审视电影中发生的一切故事。这种故事的讲述完全依靠主人公的家用电脑屏幕的方式将电脑屏幕这一私人化工具搬上公众荧幕,首先是一个新奇的尝试,极大地提升了观众观看电影的兴趣及新鲜感。再者,这般表述方式所营造的沉浸式、氛围式体验使得受众在面对影片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浓厚的新鲜感,受众所感受到的真切的氛围也就更利于其在观看电影过程中对于故事整体的理解与把握。

除了强烈的沉浸式代入感,桌面电影的私人化视角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窥私欲。说道“窥私”,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偷窥的欲望,因为每个人的自我认知都需要用别人作为真实的参考,特别是通过窥视别人不为人知的侧面获得对于自身的自省和反思。桌面电影恰恰捕捉到了人性中的这一点,例如电影《网络迷踪》,该片以网络为基础,通过桌面电影专属的符号——电子信息屏幕来向荧幕前的观众讲故事,使得观众可以跟随女孩的父亲一起进入女孩大大小小私密的社交账号,除了正常的逻辑推理外,还可以看到那些被隐藏起来的直播视频以及聊天记录。这样的叙述方式将受众被动接受电影内容转变为主动探索电影信息,而如此这般的代入感则恰恰来自桌面电影自身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视点的私人化,每一位受众看到的都是公共的电影荧幕,但也有可能,就是受众自己内心的屏幕。

3.风格化元素

桌面电影的叙事特征中最突出的当属它依托的载体——网络,相较于传统的叙述方式,桌面电影中的叙述元素更具风格化倾向。基于此,桌面电影中的人物交际也是在网络、在线上进行的。但是桌面电影不以网络交际为外部烘托,而是以此为根基,所有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社交网络中。进入互联网新时代,网络上的沟通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此的交际方式几乎存在于人们现实的方方面面,对于受众来说,“社交网络”是每个人头脑中不能再熟悉的概念,所以当他出现在荧幕上,成了影片中的一种叙述方式时,观众顺其自然就有了一种亲切的代入感和熟悉感。在许多例如《网络迷踪》《解除好友》的桌面电影中,社交网络元素的出现也向观众展现了社交网络力量的强大。并且在展现强大的基础上也引发了受众对于社交网络利与弊的反思:人们在享受网络提供的便捷服务的同时是否也应怀有忧患意识谨慎的对待网络留下的危机四伏的存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桌面电影”是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下的特征与产物,它紧跟时代的脚步,带给了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感官体验。虽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桌面电影可能仍然都是一个小众化的存在。但其自身所创造出的全新的电影形式给予了这个时代一个特殊的印记。而它所引发的关于人们对虚拟技术、网络环境、网络暴力、网络围观、隐私安全等社会问题的思考也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进行下去,在真实写照的基础上立起大大的警钟。

猜你喜欢
荧幕桌面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桌面装忙
用好Windows 10虚拟桌面
《愤怒的小鸟》飞上荧幕
荧幕主持人 妙趣造型四问
麻辣热词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当灰尘厚厚地落满了桌面
2009年最值得期待的五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