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境旅居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优势*

2021-12-15 13:30孙晓羽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旅居跨文化跨境

孙晓羽

(南京传媒学院,江苏南京 211172)

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跨国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在全球的普及,以个人为创作主体的用户原创内容(UGC)不但成为各短视频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根据《2020世界移民报告》,2019-2020年全球共有2.72亿移民,移民总量占世界人口的3.5%,而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参与海外留学与工作的人数也在逐年增长中。伴随这样规模的人群迁徙,近年来以跨境旅居者身份参与到短视频创中的作者数量与日俱增。此类创作者以“他者”身份进入不同文化族群,通过记录分享个人生活、探索异域场景、输出个人观点和异质文化体验等方式,开辟了一条“后疫情时代”民间视角下的跨文化交流新路径。

笔者将立足本国视点,以在中国境内旅居的外国自媒体短视频和旅居国外的华人自媒体短视频为案例,分析其视频的主要类型,探讨此类作品在社交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上的优势和困境。

一、跨境旅居类短视频的主要类型

1.记录个人生活类

无论是在中国境内旅居的外国自媒体还是旅居海外的华人自媒体,以vlog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都是旅居类短视频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其吸引初代用户的“核心竞争力”。以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在B站累积超过百万关注的UP主“老少女阿珂”早期的短视频作品为例,其通过记录自己留学期间和丈夫在伦敦生活的“一屋二人三餐四季”系列吸引了一批对异国日常生活充满好奇的用户,而后随着其英国公婆、丈夫的姐姐和弟弟等人的相继,大家跟随她的短视频逐渐认识一个普通伦敦大家庭的生活样貌。

这类视频通常以个人化的视角呈现一个“异文化”旅居者在当地生活的快乐和痛苦及其心态上的种种变化,满足了异国用户对于视频作者所在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可能改变其对于视频作者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一些刻板印象。但此类视频最大的风险来自题材和内容的枯竭,毕竟能展示的个人生活是有限的,而当用户观看了一切并失去新鲜感后,可能会将兴趣转向其他类型的短视频。

2.推广本国文化类

此类短视频中作者不会特意强调其跨境旅居者的身份,相反更愿意凸显来自其本国的文化与传统,并乐于在其旅居生活中不断传播与推广。例如B站音乐区的知名UP主“碰碰彭碰彭”长期以“一人一琴”的形式更新自己穿汉服在法国街头表演古筝的短视频;而另一位“毒角SHOW”在其早期的短视频作品中一直致力于让美国民众体验来自中国的美食和传统习俗。

这些视频相较于vlog而言主题更明确,内容上也更为模式化,有利于持续不断地产出,从而吸引更多喜欢这些内容的用户。同时,其问题也在于内容过于模式化产生的审美疲劳会令这类短视频的用户缺乏足够的黏性和情感投入。

3.讨论文化差异类

与以上两种相对生活化的视频不同,这一类短视频更加强调观点而非事件或生活。在有些视频中,作者会基于其自身的跨境旅居经验,以当下社会热点问题或是用户留言中提出的问题作为短视频的主题发表自己的个人观点;另一种类型是通过“街访”的形式有选择地采访其所在地的“路人”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观点。在中国拥有颇高知名度的“歪果仁研究会”和“郭杰瑞”的短视频作品均属于这一类型。

必须承认这类视频依靠“蹭热点”可以获得较高的流量,但同时存在着隐患:即当你对某些事情的观点与旅居者所处地区的主流用户大相径庭时,可能要面临失去流量的风险。而更糟糕的是,当短视频中的观点与其祖国的主流立场相悖时,则可能会被贴上“叛徒”的标签。

二、跨境旅居类短视频在跨文化传播中优势

1.平民视角和微观叙事更易引起观者的共鸣

传媒秩序是政治秩序的副产品。近年来,以BBC、CNN为代表的西方跨国媒体集团因为在美国大选、新冠疫情等事件中有失偏颇的报道,导致其“信息信用”的历史红利逐步瓦解。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舆论场上则因为意识形态差异或宏观叙事的风格而显得缺乏吸引力。在各国民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不断降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跨境旅居类短视频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个人化的平民视角,更贴近于真实生活和人性的微观叙事方式拓展了大众对于异国的认知维度,甚至某种程度上矫正了部分观者在主流媒体影响下所形成的认知偏差。

在2021年3月的“新疆棉事件”中,多名在华外籍旅居者例如“Barrett看中国”“王德中Cyrus”等均以拍摄新疆实地探访vlog、采访当地棉农、记录维吾尔族人生活状态等方式创作了相关短视频,多方面展示了新疆风土人情和新疆棉生产现状,反驳了西方主流媒体与BCI(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对新疆的无端指控。相比于中国主流媒体以资料影片和官方话语体系组成的“自证清白”,这些由来自西方各国的在华旅居者以个人视角出发创作的即时性强且相对中立的短视频内容显然更易消减他国观者的防御心理。

而通过“非洲飞哥”的短视频,我们可以从“飞哥”和他的当地徒弟“猴哥”做饭、逛超市、看病等日常生活中看到刻板印象之外的当代几内亚:那里并非遍地奄奄一息、等待救济的难民。也许当地尚处在贫困中,但既有“猴哥”这样聪明且勤奋的孩子,也有很多“飞哥”这样实实在在愿意帮助他们改变现状的异国建设者。

整体而言,这些短视频以微观视角和碎片化的方式呈现了各国普通人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而当用户从这些具有“去意识形态”特性的生活细节进入内容时,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为意识形态差异而导致的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更易达到人类情感上的共通与共鸣。

2.双重身份淡化了传播中的主客二元对立

“我”与“他者”的主客体关系是跨文化传播中不可回避的基础性问题。传播主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以“我”为中心地向“他者”彰显自身文化实力,还是放弃“我”的主体性,以仰视的态度依附其他文化,都有可能陷入无法与传播对象充分交流的“伪传播”状态。跨境旅居类短视频的用户群体主要来自作者的祖国和其当下所在地。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同时也是积极拥抱异文化的“他者”,这些视频创作者二者兼备的身份恰到好处地淡化了作为传播主体的“我”和观看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来自祖国的观者和作者所在地的观者某种程度上都认为跨境旅居者并不是完全的“他者”,而是某种意义上的“我”的一分子。

在“碰碰彭碰彭”的街头古筝表演视频中,观者不仅能看到她演奏中国传统曲目,也时常能看到她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国外古典音乐和流行曲目。而定居杭州的意大利短视频作者瑞丽则经常在自己的视频中用母语向她的意大利同胞展现中国各地的夜生活是多么热闹和安全。

一种语言的形式与内容有对应关系,与该文化中体现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需要也有关系。在这些短视频中,旅居创作者利用自身熟悉双方文化氛围和传播语境的优势,尤其是双语优势,有效降低了不同语境文化在交流中的解码难度,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身份特质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短视频作者作为传播主体与观者之间的对立性,提升了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3.用户导向的内容创作更加灵活、自由和多元化

基于短视频传播媒介的社交属性,重视用户信息消费习惯与信息接受心理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流之本。不同于主流媒体“重发布、轻回复”的传播特点,跨境旅居类短视频经常会通过定期朗读用户留言、选择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短视频创作主题等方式增强用户黏性。而与传统媒体相比,旅居类短视频无须遵循固定的内容与模式,其碎片化、个人化、即时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传播形式上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文化与文化间的交流,归根到底是人和人的交流。很多旅居类短视频博主会在视频末尾询问用户还想知道关于其所在地的哪方面信息或者看他们讨论哪些与文化差异相关的问题。在缺乏更多后台数据支撑的情况下,通过重视有限的受众反馈不但能优化自身内容创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与传播对象间的心理壁垒,提升其用户体验,而不断对话的方式也能在创作者与用户们之间构建出一种虚拟社群的归属感。此外,旅居类短视频作品与传统媒体的创作内容相比既没有需要盈利的财务压力,也不必承担其必须输出价值观或者“把优秀文化与发展成果宣传出去”的天然使命。因此,在对于文化差异的展示和讨论中,此类短视频通常能够更自由、更直接地表达观点。

而创作者本身的多元性也使得这类短视频呈现出多元化的信息内容:我们既能感受发达国家和城市的现状,也能观看到第三世界国家中相对陌生地区的生活场景;既能体会华人在异域奋斗的艰辛,也能更加了解异国视频作者来华学习生活的目的与感受。而借由作者之眼,我们既能认知到生活在别处的苦于与乐,也能重新审视我们熟悉的社会和生活。

三、结语

即使当前跨境旅居类短视频仍然存在创作质量不稳定,可持续性不强,内容产出上“唯流量论”等诸多问题,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此类视频依靠其独特的优势,作为主流媒体之外的“另类叙事”填补了传统跨文化交流方式的一些空缺。

而随着官方或资本的介入,此类短视频作者也同时面临着被“招安”成为官方宣传工具,或者成为资本的传声筒和展示橱窗的选择。跨境旅居类短视频未来究竟能保持其创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还是会逐渐被主流平台或商业机构“收编”成为主流媒介跨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旅居跨文化跨境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论跨境资金池在企业资金管理中的应用
浙江:出台5个新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实施方案
过冬!避暑! 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过冬!避暑!一卡在手说走就走
超八成老人无法“旅居养老”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2013年跨境电子商务那些事儿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