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馆藏音乐文献概述*
——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为例

2021-12-15 13:30陈丽春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馆藏民歌花儿

陈丽春

(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陕西西安 710061)

“花儿”民歌作为古老的民间口传歌谣,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优美,极具浓郁的地域特色,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载体。“花儿”音乐文献作为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献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一般文献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然而随着新时代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重要的部门,如何利用馆藏特色文献资源,将地方特色音乐文献与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增进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花儿学”理论研究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研究现状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歌谣周刊》首次登载“花儿”民歌后,全国各地的学者开展了“花儿”的搜集和研究,也有不少学术成果相继问世。如中国第一本“花儿”论著——张亚维先生选编的《花儿集》,为研究者进一步了解“花儿”起到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多本“花儿通论”或者“花儿概论”式的著作。如赵宗福的《花儿通论》。

近些年来,学者们在研究的深度上有所提升,但其研究成果往往是分散性不够全面。笔者以知网为例,设置关键词“花儿民歌”文献,检索到164篇文章。而设置关键词“花儿文献”,涉及相关研究的文章仅有5篇。通过笔者对知网检索到的论文得出,我国对“花儿”音乐文献研究还不完善,研究内容主要以概括性介绍相关文献为主,学者对文献层面的关注度较低,尚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目前从民俗学、地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研究较多,而对“花儿”音乐文献专项研究较少,关于该论题研究层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比如陈虎在《花儿文献研究撷谈反思》一文中,以《知网》1979年—2018年期间发表的花儿研究论著为分析对象,对花儿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常虹、薛松梅在《音乐文献学视野下的花儿研究探析》一文中,以中国知识期刊网自1979 年至 2018年发表的花儿研究文献内容为分析对象,从音乐文献学的视角出发,将改革开放以来的花儿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呈示。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在收集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文献梳理、实践论证等多种研究方法,将已有的成果作为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对“花儿”音乐文献进行实地调查和整理,同时对其文献的发展现状总结出第一手资料。

二、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的“花儿”音乐文献建设情况

(一)馆藏“花儿”音乐文献情况

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始建于1949年,坐落于古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是西北五省音乐文献信息中心。自1987年建立“西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料室”以来,收藏了大量的珍贵的油印稿、手抄稿版本的线装曲谱、乐论典籍和西北五省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字、图片及音响资料,逐渐形成我馆特色文献资源。

目前馆藏“花儿”音乐文献包括音像文献和纸质文献,本文侧重于纸质文献进行论述。通过笔者搜集情况来看,主要以青海地区和宁夏地区的文献为主,其中青海地区共计5种14册,宁夏地区共计5种10册。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青海花儿曲选》等,这些文献系统地介绍并保存了我国民间音乐艺术遗产,对研究整理“花儿”音乐文献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价值。

笔者通过对图书馆“妙思”文献管理集成系统中的后台数据,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进行统计发现,目前“花儿”音乐文献共计15种32册。另统计作曲家改编的新民歌作品,现存有有6种16册。

(二)馆藏“花儿”音乐文献搜集情况

纵观馆藏现有的“花儿”音乐文献,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乐谱类,二是音乐论著。其中乐谱类文献为音乐工作者根据所搜集的民歌而编写的歌曲集、音乐集成。以下笔者结合文献载体和内容特征,着重对其文献类型作以划分。

1.乐谱类文献

乐谱是记录音乐符号的载体,也是地方民间音乐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馆藏的“花儿”民歌乐谱类文献大多为内部资料,以手抄稿或油印稿为主,文献的印刷、装帧较为简陋且数量较少,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史料价值。

(1)音乐集成

音乐集成是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乐谱文献。作为一部资料性文献,集成从音乐形态学的角度出发,收录了部分“花儿”民歌,对其所在地区的歌种、体裁形式进行概述。另外,还有部分集成附加释文、歌词题材索引、地区索引、演唱者和记录员等内容,以便于研究者较为全面地了解民歌的全貌。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委会主编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卷》,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局、中国音乐家协会宁夏分会主编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回族自治区卷》(上册)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编委会主编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上册)。

笔者通过搜集发现,馆藏共有3种5册与之相关的音乐集成。从收录民歌的数量来看,前者的集成收录较多,共收录769首民歌,其中收录花儿民歌112首,包括41首河湟花儿和71首山花儿。其次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宁夏回族自治区卷》,共收录104首花儿,其中河湟花儿和山花儿各52首。最少收录的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共收录少年(“花儿”)66首。

(2)民歌集

民歌集是音乐工作者对“花儿”民歌进行采集、挖掘的基础上,系统地、完整地保存民歌资料的文献。通过搜查发现,收藏的民歌集共计6种16册。其中系统地收录了“花儿”的民歌集,如《青海花儿曲集》《中国宁夏花儿歌曲集》,以及部分收录“花儿”的民歌集,如《宁夏民歌选》(上册)、《宁夏民间歌曲资料》(第一集)。

①《青海花儿曲集》

歌曲集共选入回、土、撒拉、汗等四个民族的“花儿”共441首,在编排上,每个民族的“花儿”为本体的一部分,每一部分又都按内容不同而分类,并附青海方音单字表、“令儿”索引、记录者姓名索引、演唱者姓名索引、青海民族民间音乐分布图。笔者通过梳理,曲集共收录“花儿”民歌共计441首。其中回族花儿116首,土族花儿113首,撒哈拉花儿135首,汉族花儿77首。

②《宁夏民歌选》

民歌选是在编辑《中国民歌集成宁夏分卷》(初稿)的基础上,从普查中搜集到的四千多首民歌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三百六十首编辑而成的。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四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编选的第一部宁夏民歌选。笔者通过梳理,歌曲集上册收录“花儿”民歌共计60首。其中,回族的河湟花儿19首,山花儿41首。

2.音乐论著

音乐论著主要包括政府机构、高校、研究团体及个人出版的地方音乐理论分析的著作及内部教材。是对地方音乐研究和探讨的结果。目前馆藏“花儿”民歌的专著,共计6种15册。包括《花儿选》《西北花儿精选》《青海花儿选》《花儿论集》《“少年”花儿论集》及《中国花儿通论》。

(1)《花儿选》

论著由河湟花儿歌唱艺术家朱仲禄对民歌进行整理后出版,是中国出版史上的第二本“花儿”论著。全书从三个部分对“花儿”民歌作以详尽的论述。包括花儿介绍、花儿词选及花儿曲谱。第一部分为“花儿”介绍,作者从“花儿”的含义出发,对其题材、体裁、曲调等音乐形态进行简要论述。第二部分为“花儿”词选,作者按照民歌题材进行归纳与解析。分为爱情花儿对唱、洮岷“花儿”、一般花儿、反映劳动门争的花儿、抗日战争时期的花儿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花儿。第三部分为花儿曲谱,共搜集了60首代表性的曲谱,便于读者更深入了解“花儿”民歌。

(2)《中国花儿通论》

该论著被誉为“新时期花儿研究的集大成者”,“开启了‘花儿’研究的新领域”。全书共分为六章。包括概略、基本形式、主题、修辞、民俗事象及田野调查报告等内容。

通过笔者对馆藏“花儿”民歌文献的搜查、整理可以看出,大多文献以油印稿版的简谱为主。

三、我校民间音乐文献资源利用情况

目前,人们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关注度有所下降。笔者通过工作实践中发现,读者对于“花儿”音乐文献借阅率普遍较低,借阅人群大多以相关专业的师生为主,其主要借阅目的是课题研究、教学和创作等,而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普及不够全面。从读者的学历层次来看,硕士生由于接受更为深入的专业教育,使他们在相关文献建设上涉列较多。然而,本科生和附中生处于学科领域的基础阶段,涉及领域有限,因此参与较少。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实行“一带一路”策略,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使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对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献利用率随之有所提升。为了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图书馆应借此契机,发挥本馆特色优势,根据师生不同学科背景、学历层次,提供更多民间音乐文献资源。

四、出现的问题

目前,高校图书馆尤其是音乐院校图书馆,对民间音乐文献建设的意识较为薄弱,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对教学、科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增加图书馆专项文献的数量,提升文献质量,建立健全民间音乐文献体系。

(一)民间音乐文献资源建设不够完善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把地方音乐文献作为馆藏特色文献建设的重心点。然而在其收集、管理上缺乏系统性,从而使开展工作较为困难。笔者认为,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文献还未出台明确的法规性文件,也未制定专项工作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由于地方音乐文献的自身特殊性,其形式多样,多为非正式出版物,呈分散性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有的为民间艺人口头资料和相关机构的内部资料,因此在收集渠道上较为有限。

(二)图书馆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

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缺乏专业的学科馆员对传统民间音乐文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在地方音乐文献的收集整理、著录上,未制定统一的标准,以零散性、偶然性的收集且文献搜集者缺乏民间艺人的参与,主要以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人员为主,导致地方音乐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的“花儿”音乐文献为例,只搜集到部分相关的音乐文献。在文献编目、著录上,主要根据《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书籍分类,缺乏系统性的文献管理。

(三)政府机构对民间音乐文献保护意识较为薄弱

民间音乐文献长足地发展仅依靠民间艺人口口相传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需要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及科研机构、高校领导共同对其进行保护。目前,我国出台的相关保护政策尚未完善,缺乏具体的保护标准及专项资金投入,从而导致大量珍贵的民间音乐文献面临流失的现象,不利于图书民间音乐馆文献的发展,其保护意识仍然处于薄弱的状态。

五、改进的措施

目前,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地方音乐文献的采集上较为盲目,使相关专题的文献资源较为分散,不利于馆员对其进行管理。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改进的措施做以说明。

(一)加强对民间音乐文献资源的科学管理

1.图书馆应与文化馆、民俗研究相关部门共同进行收集、挖掘和抢救目前尚存的多种形式民间音乐文献及口传资料,尤其是濒临流失的文献资料、民间老艺人及资深学者的研究成果,发挥各自优势,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使其文献资源得以更好地保存,提升图书馆文献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2.图书馆等相关文化部门应建立“花儿”音乐文献数据库,对于收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著录并编纂文献索引,便于师生在科研教学中获取所需的文献。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为例,本馆以建立16个特色数据库,已逐渐成为馆藏特色文献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如已建成的陕北民歌数据库,囊括了六个方面的内容,使读者较为直观的了解本地区民歌文献。

3.近几年来,由于高校师生对专题文献需求不断增加,而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机构应不断拓宽其数量和质量。因而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方式对民间音乐文献进行征集,成为馆员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目前高校图书馆采用征集文献的方式主要为零星采购、馆际合作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让更多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捐赠文献资料中来,也可以对原件进行复印、翻拍等手段进行保存,以及深入民间搜集第一手文献资料,从而拓宽馆藏特色文献资源的种类。

(二)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

民间音乐文献建设中的专业人才建设,是新时期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高校图书馆需优化人员建设,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对地方民间音乐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类、编目、著录等深度开发工作。

1.高校应招聘一些具备文献学、社会学知识等综合素养的人才,尤其是培养一批作风过硬、知识面开阔、专业化程度高的文献信息服务人员,并根据图书馆实际情况对馆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馆员高质量地服务于高校师生。

2.图书馆应推行学科馆员制度,配备熟悉掌握和热爱地方民间音乐文献相关知识的人员,开展定题和跟踪等专项服务,为在校师生提供高效、精准、专业信息服务的同时提升馆员自身的专业素养。

3.图书馆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定期邀请学科专家及民间“花儿”传承人、老歌手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制定规划,明确馆藏重点,有系统地进行收集与整理,为民歌文献建设添砖加瓦。

(三)相关部门应重视民歌文献的建设

1.我国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和完善民间音乐文献资源的发掘、收集、整理以及保护、开发的管理机制,并建立专项资金用于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使地方文化部门及图书馆能有计划地开展相关工作。

2.高校图书馆应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应与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文献的宣传力度。如高校开设“花儿”民歌理论课程,并与图书馆共同举办相关的学术沙龙活动,让师生近距离地感受民歌的魅力。

3.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文献传递理念。借助微信、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与各大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进行线上直播相关学术论坛,可以让观众与与会专家、学者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交流。

六、结语

“民族即是世界的”。“花儿”音乐文献作为高校特色馆藏文献,同时中国民间音乐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梳理、归纳、总结、分析馆藏的“花儿”音乐文献,以期为研究者及学科发展提供重要的研究路径,发挥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馆藏民歌花儿
名家书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藏书画作品选刊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穿花衣 唱民歌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