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域下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困境与对策*

2021-12-15 13:30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常 倩

(甘肃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现代性困境早已进入我国学者们关注的视野范围。笔者在长期从事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发现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实效可谓是最不理想的。艺术生是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艺术人才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是新时代背景下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笔者认为,欲探寻提升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实效的路径,就必须将此问题放置于现代性视域下来观照,才能追本溯源,找到疗治痼疾的良方。现代性社会的一大特征便是精神文化领域的“祛魅”。艺术“祛魅”后,其神圣性逐渐弱化,世俗性愈加浓厚,艺术人才不可避免地受到世俗化浪潮的冲击。

应当加强对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研究,培养符合国家意识形态需求,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艺术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升华其境界,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重新发挥艺术对于人类精神的“疗愈”作用,引导社会大众追寻真、善、美,体现艺术的价值与意义。

一、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当前,笔者在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实践中发现如下一些问题:

(一)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缺课率挂科率相对较高

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艺术专业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度较低,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重具象、轻抽象,对于具体的案例讲授较感兴趣,但在做理论分析时经常出现开小差,玩手机现象。纪律性相对较弱,迟到率、缺课率略高于其他专业学生。不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课堂互动。由于其具有专业特长,一些学生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导致其不能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缺课率相对较高。学生未明晰艺术专业素养的提升与接受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学习态度较为被动。

(二)与其他专业学生合班听课,授课效果不理想

许多综合类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改为30—40人的小班授课,且同班同学俱为同一专业。然而由于软硬件设施的限制,仍有一部分高校思政课班级规模较大,超过100人,且存在不同专业合班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将艺术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合班,授课效果并不理想。由于艺术专业对文化课要求较低,学生人文素养相比其他专业学生存在一定差距。使得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便安排授课内容,不能精准地依据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和专业特点进行课程设计。

其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知识结构必定存在差异。合班授课的弊端就是,当不同专业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人文素养的明显差异时,会加重弱势一方的自卑心理,甚而会出现对思政课程学习自暴自弃的现象。

(三)任课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特点,不具备一定的艺术常识

由于艺术教育培养目标相较其他专业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师如果不能敏锐地把握这种特性,做好备学生的工作,就会出现教师的课堂讲授变成自娱自乐“独角戏”的尴尬现象。

如果教师不具备一定的艺术常识,授课中会出现授课内容完全与艺术脱节的情况,不易引起艺术专业学生的共鸣和认同。许多教师也未能透彻地讲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艺术素养提升的关系,学生会认为思政课是距离艺术非常遥远的课程,更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对思政课的认同度。

(四)艺术专业院系管理层对思政课重视程度较低

艺术专业院系管理层及专业教师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同度。一部分专业教师本身对思政理论课的价值持怀疑态度,也不理解思政理论课与艺术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不能有效地在本院层面支持思政教师的工作,自然也会影响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的认同度。

二、产生诸种问题的原因分析

艺术专业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同度较低,溯其原因,一方面与思政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困难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与艺术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在教育环境、教育手段、教育目标等方面,确实存在自身的特殊性有关。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

艺术,归根结底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制度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经济形式也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在我国艺术领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艺术体制和艺术观念也相应发生了转变。一方面给中国艺术带来了活力,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一些值得反思的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文艺座谈会上,对于文艺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发表了极具现实意义的讲话。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

习近平总书记透析了当前艺术创作的诸多乱象。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但二者都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比如商品必须符合消费群体的好恶,才能有着更好的销量。艺术市场也必然要合乎这种消费逻辑,虽然有利于激发艺术人才的创作积极性,但是也削弱了文艺创作的独立性,使一些艺术创作者及其作品沦为市场的附庸。艺术作品引导大众、疗治大众的“治愈”功能不复存在了。某些艺术创作者为了更快出产及更高价的推销自己的作品,一味媚俗和迎合大众,甚而迷失方向,以致主流文化价值受到冲击。

这种急功近利的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艺术专业的学生,使他们对本专业社会价值的认知表象化,不理解艺术作品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对于大众精神层面的导向可发挥重大的作用。艺术创作者应当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培养肩负责任与义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现代性危机的挑战

现代性危机是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最具焦点性的问题,表现在精神层面就是意义世界的崩溃、崇高价值的贬黜。人们不再展望未来,而只是聚焦于当下。社会思潮多元化,原有的主流价值体系被各种现代性观念割裂,人们的精神家园荒芜,思想空虚,容易随波逐流。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侵蚀着人们的头脑,甚而已威胁到一个政治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面临极大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是施教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我国思政教育始终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在现代性多元思潮的冲击下,社会主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二元对立的现象。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形成符合国家统合思想需求的价值共识,这种价值共识必须是超越“物”,引领全社会人们的价值认同。然而现实情况是,在现代化运动加速演进的过程中,人的欲望被鼓励,被合理化,被不断张扬,人们难以抵御甚而不再抵御物质对人类的诱惑。反而使“物”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根本标准,人被物化了,成为“拜物教”的教民。正如马克思所说:“金钱贬低了人所崇拜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变成商品。金钱是一切事物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

对“物”的渴望,成为推动人类从事一切行为的原动力。正如西美尔所言:“现代人品尝到十足的现代情绪的恶果:满心期望占有某件东西得到满足,一瞬间马上又有了超出这件东西的欲望,生命的内核和意义总是从人们手中滑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政教师一方面努力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超越“物”的诱惑,另一方面社会以“物”为主题的价值标准却在不停地诱导学生。这种国家倡导的价值观与社会流行的价值观的二元对立,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例如,学生会认为思政课的价值不如专业课,对其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并无裨益,无法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艺术专业学生,在他们的认知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距离艺术非常遥远,这种观念直接导致其对思政课的疏拒。

(三)艺术专业学生独特的性格特质

艺术教育的目的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要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气质、天赋等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使学生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因而,施教者的教育行为必须突出和强调学生的艺术创新,促进学生艺术思维的个性化发展。林逸鹏先生说过:“高校艺术教育即是艺术的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创新的精神。”

所以,相较于普通高校其他专业,艺术专业在教育环境、教育手段、教育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带有艺术教育自身特殊的性质和特点。这势必决定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与气质,表现为:

1.个性较强,崇尚自由,集体观念较为薄弱

艺术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自由性和独立性,自我意识强,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相对薄弱。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但是更注重对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学生有着较强的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情感体验能力。但如不加以引导,则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感性大于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以及个人主义思想。

美国学者理查德•M•维沃在其《思想的后果》中指出:“如果每个人都怀着一种傲慢与自信行动,都是自己的牧师和道德专家,这就威胁到维系一个政治国家的必要条件——某种最基本的价值共识。”

个人的发展不等于社会的发展。偏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并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社会不是由个体简单机械相加的总和,自有其发展的复杂性。马克思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在当代,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才能达成伟大目标。所以在当前,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偏重个性的培养,还应注重共性的发展,使个性和共性和谐统一,才能培育出适应我国当前需要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艺术人才。

2.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艺术创作和创新,对发散式思维的要求较高。相较于聚合思维而言,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也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它要求艺术工作者在创作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突破固有模式的限制,推陈出新。“大部分艺术生做事情不喜欢条条框框,这主要是因为平时创作训练养成的发散思维的习惯使他们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思想政治教育又讲求培养学生的规范性、统一性、整合性。所以艺术生的发散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知的片面化

当前,一部分艺术专业学生及教师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认知表象化、片面化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的对象在思想、行为和社会实践方面达到一个未来状态。其目的体系中的终极目标是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努力奋斗,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当前,对于高校学生特别是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实效难度增大,主要是许多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的和价值认知过于表象及片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但就其价值主体而言,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当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判断,主要倾向于社会价值,而未令学生了解思政课对其实现个人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人的个人价值的最高表现,是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归根结底,要提升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的认同度,就必须令学生体认到这门课程不仅能提升其政治素养,同时也能促进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对其艺术情感、艺术伦理、艺术作品内涵的深化等都有积极作用。艺术作品不应仅流行于一时,而应能够经受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成为经典。

尽管艺术专业培养目标中强调对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然而艺术作品的创作是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艺术创作者经过理性思考,选择、加工客观世界中的图景同时融入个人的理解,作品可以反映出他们对社会事物的态度和认知。一位艺术创作者若单纯为了追逐物质利益去迎合市场,伦理缺位,社会责任感缺失,这样的作品是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也是不可能起到引领大众审美之功效的。

思想政治教育,能提升艺术人才的理性思维能力,升华其认知水平,健全其人格,使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体现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从而焕发蓬勃的生命力,起到感染大众,引领大众的作用。

三、提升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实效之路径

由于艺术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针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的放矢”,教师需将思政教育工作对象的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

(一)明晰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性

艺术专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同度较低,主观原因还在于尚未明晰二者的关系。艺术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范畴,实际也具有意识形态性质。它与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而言并不对立,二者是具有统一性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依靠形象的美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情、愿望和意志。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生动的社会生活,并用美的感染力具体地影响社会生活。

正因为如此,艺术作品不仅仅令大众得到感性直观的审美享受,也通过作品表达艺术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同时传达出艺术创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种观念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观者的思想和行为。如果艺术创作者秉持错误的思想观念,其作品也会误导大众。

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使其具备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斗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

由此可见,艺术人才创作艺术作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具有统一性。

(二)丰富教学模式和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思政教育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及环境都日益复杂化。仅靠课堂教育和理论灌输,已经不足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群体,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手段的创新,采用多元化的形式。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在最基本最传统的理论灌输的基础上,发展灵活多元的教育模式。

针对艺术专业学生擅长于感性思维及形象思维的特点。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照本宣科,将抽象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做到“深入浅出”。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是一种最精细,最锐利的工具,我们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它去启迪学生们的心扉。”

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一体化趋势不断推进,局部性的冲突虽时有发生,然而时代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与时代主题不符的是,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依旧保留战争与革命时期的语言表述习惯。这与学生平日接触的社会文化中的语言特点迥然不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对此现象予以重视,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协调二者的关系。

此外,教师应尽可能运用谚语、寓言、警句等,并结合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例如微课、慕课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以鲜活生动的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第三,增加校内外实践活动,探索思政教育多元模式

对艺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应该拓展到更多领域。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相辅相成,联动发力。高校可联络校外相关机构,例如博物馆、红色纪念馆等,令学生定期参观并撰写心得体会。延请军人、劳模等各行各业的先进个人来学校做报告,或者与社区联系,安排学生慰问老兵、帮助困难家庭等。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事先施行德性活动,然后才获得了德行。”通过这种校外实践活动,实现行为改造思想的目的,发挥隐性教育情景融入的效能。

教师可以联合艺术院系,开办关于革命美术作品的展览。“革命美术作品从核心内容,到表现形式,再到视觉效果,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真理基础、实践基础以及价值基础的质朴反映,其现场感与震撼力是普通说教无法比拟的,具有鲜活与强烈的教育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创作爱国主义主题的设计,使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观看革命美术作品的展览中学习国史、党史知识,同时在进行爱国主题的设计中,增强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

(三)艺术专业院系应认同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艺术院系的专业教师存在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的观念。在教学工作中,偏重专业课的建设,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简单机械地归之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归之于思政教师。若形成示范效应,艺术专业学生就会相对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不会理解和认同思政教育的价值。

思想政治工作不应成为思政专职教师的“独角戏”。就艺术专业院系而言,应加强对思政工作的重视,认识到思政课程在提升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艺术院系与思政专职教师联动发力,营造良好氛围,才能形成理想的思政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艺观念,从而培养出心怀国家、民族,具有强烈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艺术人才。

注释:

①周计武.艺术的终结——一种现代性危机[J].文艺研究,2007年第7期,第39—41页.

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2版.

③陈万柏,张耀灿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94页.

⑤西美尔.《货币哲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⑥贾韬.《论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功能》.《江苏高教》,2015年第2期,第97-98页.

⑦理查德•M•维沃.《思想的后果》.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22-123页.

⑨胡小平,赵妍.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艺术思维方法培养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100页.

⑩吴爱邦.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哲学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第84-88页.

(11)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0页.

(12)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6页.

(13)[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页.

(1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7页.

(15)刘湘东.《革命美术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发掘与应用》.《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第114页.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