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育机制的学前音乐课程实践与路径研究

2021-12-15 13:30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核心资源

么 雪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北京 100089)

音乐课程是学前专业教育的重点课程,在学生的审美发展与专业能力提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学前专业音乐课程的育人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从传统双基、三维目标演变为更具综合性的核心素养目标。因此,紧扣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创新音乐课程实践路径,就成为当前学前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核心素养与音乐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词汇。根据《辞海修订版》的解释,素养指“平日的修养”。当然,教育领域所谓的素养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维基百科将素养解释为“一种习惯、准备,一种准备就绪的状态,或一个特定行为方式的倾向”。

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瑞士联邦统计局(SFSO)以及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协助下,开启了“素养界定与选择:理论与概念基础”项目。根据OECD的研究成果,(素养)“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核心素养是素养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或发挥关键作用的素养。核心素养同样可以追溯到OECD。OECD虽然没有给出核心素养的确切概念,但提出了核心素养的三大遴选条件。

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和学科性相结合的特点,综合性指的是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学科性则指的是核心素养在各个学科中的表达。音乐核心素养属于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层面的内容。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机制的学前音乐课程实践对策

(一)调整教学理念

学前专业教育变革以理念变革为前提,针对以往学前专业教育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错误观念,要以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作为理念变革的指南针,一方面打破唯成绩论的思想禁锢,凸显德育在学前专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立足新时期人才培育的任务,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前专业教育的中心工作。对此,要以立德树人思想来转变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要坚持动态性的原则,一方面,从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内涵的发展出发,动态化地增加、调整、优化应用内容,另一方面,紧扣时代发展的变化以及时代发展对音乐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创新性地应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以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应用为例,民族音乐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元素,如爱国主义元素、集体主义元素等。民族音乐资源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学校大德育体系的构建,从而强化德育效果。不仅如此,民族音乐元融文学、音乐学、民俗学、民族学、地理学等于一体,这使得民族音乐资源具有多元化的育人价值。将民族音乐资源应用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可以强化人文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重构是核心素养视角下学前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先决条件,而模块化则是重构学前专业音乐课程体系的重点。模块化教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内容,第一、模块的自组织性。传统的教学以完整的教学内容为对象,教学内容虽然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部分,但各部分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部分的缺失都会对教学的整体效果产生干扰,而模块化教学中的模块以能力为本位,具有很强的自组织性,能够成为独立的教学单元。第二、理论实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但二者是分离的,多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步骤,而模块化教学则以模块为核心,将理论与实践的内容整合到同一个模块中。第三、模块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模块化教学以素质、能力作为模块划分的依据,并追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容易出现知识结构不系统的问题,因此,模块除了包括必须知识外,也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能够从必须知识向拓展知识延伸。可从模块化视角出发,将学前专业音乐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大模块。

(三)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创新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比如,采用多感官联动教学方式。感官是接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从生理学的角度而言,人类的感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五大感官,分别对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动觉。传统的音乐教学仅注重听觉器官的调用,存在一定的不足。多感官联动教学是以综合调用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触觉器官等多种感官为手段,以多感官联动来强化学生音乐体验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方法。多感官体验歌唱教学能够强化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为学生音乐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又如,创新授课模式。在选择性必修或选修课程中,可尝试“跨年级走班”“学校艺术社团”多层次的授课模式。以学校艺术社团为例,学生艺术社团是学生以兴趣为导向而自发组建的学生组织,在辅助专业学习、增进学生交往、丰富学生在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学生艺术社团的作用,以学生艺术社团的组建、活动来强化音乐课程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艺术社团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一名,发挥好指导老师在社团活动开展中的作用。

(四)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学前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对此,一方面要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实践活动来推动音乐、舞蹈、文学、戏剧、舞美、创作、表演、科技等多门学科的整合,另一方面,要着力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条件。以儿童剧为例,要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创设儿童剧表演的情境,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把握儿童剧的表演方式,同时,着力丰富学生的表演机会,先在区域范围内开展表演,帮助学生积累舞台表演经验,克服临场紧张心理,待儿童剧训练成熟后,再扩大表演舞台。又如,在声乐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技术训练。多数学生在声乐学习之初,对声音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认知,而学生的自发性练习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仅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更会因为对发声器官的不熟悉而出现声带损伤的问题。要注重学生的技术训练,比如,引导学生严格按照谱例中规定的速度演唱,并指导学生随着练声曲节奏的变化而调整呼吸,从而提高学生的气息控制水平,为学生在声乐作品演唱中迁移应用气息控制能力奠定基础。

(五)开发课程资源

文化理解是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的难点。课程资源,特别是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在学生文化理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程资源是音乐课程教学实施的物质基础,包括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两大类,而民族音乐资源则在丰富音乐课程素材性资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课程资源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类,校本课程在是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开发的课程。从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加大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是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民族音乐资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族音乐资源应用到音乐教学中,有助于学校从课程教育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展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应用工作,从而拓展音乐的课程资源。

(六)转变评价维度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此,教师一方面要以过程性评价取代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另一方面则要将音乐核心素养作为评价的主要维度,发挥好评价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相比于教师而言,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表现与存在的问题往往有更为深入的认知。教师可以从自评、互评、组评三个角度凸显了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以学生自评、互评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能。同时,也要采用指标评价法,围绕音乐课程三大核心素养,合理选择评价指标,并做好细化工作。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师的职业素质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机制的学前音乐课程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从以下三个角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引导教师重塑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对学前专业音乐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对矛盾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确保教学活动有效有序开展的基石,而和谐教学关系的构建又和教师的教学理念有着很大的关联。在以往的音乐课程教学中,师生关系处于不对等的位置,教师凭借着专业优势与评价话语权,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这既不利于师生间的深入交流,也无助于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的养成。要引导教师从生本理念出发,重构师生关系,使教师从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模块化教学的指导者。其次,引导教师变革教学观念。一方面以规模化的培训,提升教师对模块化教学内涵、理论基础、操作要点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强化教研组在教师合作中的作用,发挥教研组增进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最后,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师资队伍的必备能力。要将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

四、结语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学前专业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进行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评价),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核心资源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