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教育的探究

2021-12-15 13:30陈思琪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榜样大学生教育

陈思琪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一、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一)理论基础

榜样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它不仅仅是具象化的内容,更多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榜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途径,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首先,观察学习理论。美国学者阿伯特•班杜拉提出的学习观察论即人的行为大多都从观察学习中得来,并提出人的观察习得过程总体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强化和动机四个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青春力量群体,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对于吸引他们的事物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也更容易去观察学习,从而习得再现于自身的思想行为上;其次,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学者马斯洛提出这一理论,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了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5种需要,这5种需要不是并列存在的,而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层递增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等教育群体,对于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更多的是对于个体的高层次需要的追求,但同时大学生意志力、价值观等都还十分薄弱,在这个过程中不免就会受到教育、环境、群体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一个好的榜样对其加以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现实依据

榜样一词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的是榜样示范。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越来越鲜明,个性越来越突出,他们刚刚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少了一些父母和老师的管束,多了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对新的环境充满新鲜好奇,想要去不断探索和发现,充实自身的发展。好的榜样对其能起到示范和引领,既满足其充实自身的需求,也有利于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从微观层面看,榜样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国大学生大多处于青年阶段,正是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育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会表现出许多过渡期的矛盾,其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出现主观片面性;情绪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强烈但发展不够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封闭性与开放性共存等等。今天我们处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和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面对多种价值取向,大学生容易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消沉。这时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榜样教育的运用与人们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榜样具备观察者本身不具备的新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观察者被其吸引的前提下,通过观察和了解也能形成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行为模式,因此通过榜样教育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促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观。

从宏观层面看,榜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少年是国之希望,少年有为则国有栋梁,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能否紧跟时代的步伐,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冲击,就取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强化榜样教育,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去引导,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社会风气和社会主义精神,为日后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打好基础。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模式固定,需创新

大学生群体大多处于20岁左右,正是思维活跃、青春活力的年纪,相比于初高中生他们的眼界更开阔、心智更成熟,相比于已经步入社会的青年人他们内心更热血活力、更敢冲敢闯,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更强、接受度也更高。新时代,国家对于人才需要的标准在不断变化,大学生群体的个性愈突出、特点愈鲜明,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用方式之一的榜样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当前榜样教育大多仍采取信息的单向传递模式,例如常规的展览式宣传、广播式报道等,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大学生大多离开被家人和老师严格要求的环境不久,对自由和新鲜事物的热情和追求只增不减,再加上时代更替、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我们现今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网络大数据、大众媒介共享的时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丰富多样,信息内容包罗万象、信息环境复杂多变。面对这样的情况,榜样教育仍局限于单向灌输模式,不但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反而会大打折扣,甚至被淹没于大数据的洪流中。

(二)理念滞后,待更新

教育理念的先进度会对教育功能的实现度产生直接的影响。高校实行榜样教育的意义在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帮助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个人发展。但是在教育实践中,部分高校对于榜样教育的理念滞后,成效甚微。一方面,就榜样的选择来说。第一,部分高校对于榜样的选择过于注重榜样的高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度,不够接地气,与学生的差距过大,难以引起内心共鸣;第二,部分高校对于榜样选择对成绩优异的倾斜度过大,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第三,部分高校对于榜样的选择范围过于局限,未能走出校园,对社会中适合的优秀典范缺乏关注。另一方面,对于榜样的宣传方式值得思考。首先,为了达到好的效果,对榜样进行包装,覆盖了榜样本身的光芒,使其缺乏了真情实感,难以引起学生内心的共情;其次,对于新型网络平台的关注度不够,缺乏对其中有效素材的考虑,与大学生群体关注的内容脱节。这些不足都阻碍了榜样教育的理念更新,不利于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发展。

(三)内容单一,力度弱

榜样教育的选择、宣传都是影响其效果的重要因素,任何一环的缺失或不当都会使效果偏离预期结果,榜样的选择不是优秀人物的随意择选,榜样的宣传也不是简单信息的单向传播,而是注重深入榜样背后,挖掘其个人事迹蕴含的精神力量,通过这些精神力量促使人去学习感悟。大学生相比于初高中生而言,学习的知识更为细化专业,学习的环境氛围更加自由活跃,学习的形式更加多样。因此,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榜样教育也必须丰富其内容,需要对榜样进行深入挖掘,如果只停留在某一事迹的表象或者某一个人的表面,不能向学生展现背后的精神力量,就无法激发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向其学习的动力。同时,当代大学生普遍有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更注重于人才的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平台越来越宽,随之而来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上网络时代一些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相充斥的内容的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里造成了不良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敲起了榜样教育力度不够的警钟,这就要求榜样教育不仅要优化内容,也要加强力度。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教育的路径

(一)创新模式,与时俱进

榜样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需要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对于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所处环境更加自由开放的大学生来说,单向灌输式不但难以引起兴趣激发内心共鸣,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抵抗情绪。对于大学生而言,普遍离开原生家庭不久,进入全新的环境,虽然他们心理还不够成熟、三观还不够稳固,但是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机个体,既有强烈地集体荣誉和群体合作的要求,也有强烈地自主意识和个性化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对于榜样教育的固化模式进行创新、转变思路,不再局限于单线式宣传、填鸭式灌输。首先,可以多箭齐发丰富宣传平台,运用当下大众媒体的多样性,利用微博、抖音、知乎等大学生熟悉且喜闻乐见的平台同时宣传;其次,可以广撒网增大辐射范围,榜样教育在高校主要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在聚焦主要对象的同时可以向周边辐射,比如大学生的亲人、朋友等,这样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会得到增强;最后,单线输出转双线循环改变思路,高校的榜样教育一般都是学校单方面选择榜样,学生被动接受,但榜样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造成积极影响,帮助他们三观的塑造和个人的发展,让学生也有一定参与感,比如对于榜样的选择可以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或者一定程度上可以由学生推选学校把关,改变单线输出状况,和学生形成循环互动,让学生更有参与感和存在感。

(二)更新观念,冲破障碍

新时代,知识型人才需要,复合型人才更需要,知识水平要过硬,人文关怀也不能少。既要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在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高校的榜样教育理念,既要满足社会发展新要求,也要满足人才培养新需要。首先,对于榜样的选择不能再过分执着于高大上,反而要接地气;不能再过于注重成绩,而要注重整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不能画地为牢,要敢于走出校园,扩大榜样寻找范围。其次,对于榜样的宣传,不能因为太执着于宣传成效而忽略榜样教育的初衷,过度包装的“完美先生”和“完美小姐”无法从内心打动学生,需要多多关注大学生感兴趣的有效素材,结合真情实感,让学生思想上仔细思考判断,再外化于个人的生长轨迹中。

(三)丰富内容,加强力度

榜样之所以为榜样,就是因为它能带给人某种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发展进步。高校作为国家培育高科技人才的摇篮,单纯某方面的优秀典型已经不足以支撑起榜样的作用,也满足不了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的需求,因此,对于榜样教育的应用,高校必须丰富内容加强力度。首先,对于榜样教育内容的丰富和优化要求深入榜样背后。破开表象看内在,不要只停留在事迹或人物的表面,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十分重要,榜样的自身特质展现、强大精神力量的形成过程、成长轨迹的闪光点等都是丰富榜样教育内容的良好素材;其次,对于榜样教育力度的加大要求高校应该更广泛地选择更多对于大学生有感召力和号召力的优秀典例,让榜样更多地进入学生的视野;对于引起学生广泛关注的榜样,需要特别注意,以增强榜样成效的持久性和完整性;同时,高校应该增强榜样教育的亲和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同身受而见贤思齐,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努力。

猜你喜欢
榜样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