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并举”理念下校园课程创新研究
——以无锡外国语学校YUE校园建设为例

2021-12-15 02:07皋洁瑾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五育理念

皋洁瑾

(无锡外国语学校,江苏无锡 214000)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成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当下学校课程创新的重中之重。

一、“五育并举”内涵界定

“五育并举”理念的系统性提出,可追溯到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1912年,蔡元培先生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明确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旨在培养“完全之人格”的新教育理念。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兼容并包,融通中西的教育思想体系,对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然而受限于历史环境的局限性,蔡元培先生“五育并举”的理念并未受到当时民国政府的完全认可,民国政府下的临时教育会议并没有认可“世界观教育”,也未将美育提升到“并举”的高度,总体上未能坚持蔡元培先生的原意。

时隔百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调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又一次明确提出“五育并举”的指导方针,指出要“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新时代的“五育并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提升的战略选择,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大使命。同时,德智体美劳“五育”界定清晰,“五育”并举相成、缺一不可,以中央层面清晰确定地提出了未来的教育发展目标。

二、“五育并举”实施的挑战

“五育并举”涉及从中央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到具体每所学校的微观层面的系统性工程,尤其是以学校为单位的微观教育单位如何贯彻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是新时代教育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这就需要各学校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从“五育共识”“五育共强”“五育共通”三个层面积极应对“五育并举”目标实现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一)五育共识

五育共识,就是要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认识到教育中人的整体性发展的重要性,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一个平等共存的体系,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自唐发展科举考试以来,应试思维在中国延绵上千年,国人重视考试、擅长考试,但却因此而拘泥于考试,丧失了全面发展的视野。1977年高考恢复后,高考制度以统一考试这一形式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是基于我国国情的一种相对公平、高效的选拔方式。但是,高考指挥棒的存在,也使得高考涉及的主科成为学校、学生、家长唯一重视的对象,使得学校的资源和学生的精力往往局限于“智育”一科,“疏德”“弱体”“少美”“缺劳”的问题广泛存在。因此,贯彻“五育并举”,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统一认识,给予美育、体育、德育、劳育以政策支持,将五育提升到同样重要的高度。

(二)五育共强

五育共强,就是要加强五育涉及的相关学科的课程开发水平和师资教学能力,在保持原有语数外等“智育”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做到五育平等,给予其他各育平等的学科建设、师资培养、课时保障等平等权利,通过政策支持选拔、培养出一批教学能力突出的“德”“体”“美”“劳”专项教师,并开发出一批能体现新时代教学理念的精品课程。

(三)五育共通

五育共通,就是要把五育看作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五育融合发展,形成高水平的全面发展教学体系。教育的本质是由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一种系统影响活动。这种系统影响活动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互融通、相互转化的教育体系,与之对应的五育也不是相互孤立和割裂的,而是要通过五育融合使受教育者形成整体性思维方式,具备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当下的教育体系中,由于学科的划分,无论是学生的课程学习还是教师的培养,更多局限于每个孤立的课程之内,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整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YUE校园建设中的“五育并举”

为贯彻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改革目标,无锡外国语学校通过YUE校园建设,从学校管理体系、课程系统、教学体系、教师培养体系和家校社体系这五个方面着手,在五育共识、五育共强、五育共通三个维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教学改革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五育共识:基于五育推广YUE校园愿景

1.YUE校园愿景的提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在《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提到了YUE,“说(通‘悦’)”“乐”这两个,呈现的一个沉浸学习、乐于探讨、坚持自我的学者形象,这样的榜样,正是学校期待学子们呈现的模样。一面是对Yue文化的深度认同,一面是全面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环境,学校将两者结合,把“YUE”分解为五个字:阅、越、跃、乐、悦。

2.YUE校园的解读

“阅”指阅读,是“德育”,通过在全校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教师、学生成为“终身阅读者”,教人“为善慧心”;“越”指“超越”,是“智育”,打破教室、学科、年级的壁垒,学生和教师都可以进行跨学科、跨年级的研讨,未来,将跨学科推进人工智能课程,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教师参与多样化的科技类竞赛,鼓励师生们“超越自我”,教人“求真创新”;“跃”指“跳跃”,是“体育”,创新融合开发体育类课程,鼓励师生加强体育锻炼,以健康体魄,涵养美好心灵,教人“强身健体”;“乐”指“乐音”,是“美育”,以音乐、美术类艺术课程为主体,引导师生认识美、享受美、传递美,教人“臻美养性”;“悦”指“欣悦”,是“劳育”,热爱劳动,从劳动教育开始,在这个课程中,引导师生以欣赏、快乐的态度面对从事的工作,教人“勤勉努力”。

3.YUE校园的推广

设计YUE校园文化图形标志,以各式图形为基础,多样、多彩、多组合灵活搭配和使用。图形化提炼的YUE校园标志展现在校园不同场合和活动中,使“五育并举”的理念潜移默化至每位学生、教师、家长的意识中形成共识。

图1 YUE文化图标设计

(二)五育共强:“四有”名师培养

目前学校教师的构成主要有三大块:一是退休返聘的名教师;二是刚刚毕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三是从外地引进的成熟型教师。不同背景的教师为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其固有的烙印。名教师经验丰富,但是年龄偏大,缺少与时代对话的热情,其育人理念、技术方法可能会跟当代的育人要求产生脱节;青年教师思维开阔、富有活力、善于创新、乐于改变,但是专业不扎实、思想不稳定、个体差异大、流动性比较强;引进教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中坚力量,但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其育人理念、教学模式与本地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需要磨合、引领。为此,学校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设立“四有”名师培养计划,以五育特色课程开发为抓手,贯通12年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用课程建设鼓励教师专业发展,以此加强教师团队管理,坚定职业信念,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名师。

1.名师引领,构建优质课程体系

由学校管理层组织学校名师整体构建课程,教学管理处对课程进行评估,教师发展处则对课程要求的教师能力进行培训,凝聚多方合力共同推动“五育”教师能力发展。

2.组建专业权威、公平公正的教师发展评价体

成立学术委员会,对教师发展进行专业、权威的指导,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对教师的发展进行评估指导,帮助他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偏离方向,有足够的内驱力不断走向更专业。

3.打造自由探讨、鼓励创新的教师发展共同体

创新名师工作室形式,吸引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教师聚集在一起,以项目学习为抓手,共同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引导教师大胆创新、勇敢发声、追求卓越。

(三)五育共通:设立“五育特色课程研究中心”

1.设立“五育特色课程研究中心”,打造专业互通大平台

构建“YUE”文化理念指导下的学校课程体系,以“五育特色课程”开发为起点,设立“五育特色课程研究中心”,让教师在此平台上以特色课程团队的形式打破学科、年级壁垒,鼓励所有学科——包括体育、艺术、劳动、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参与团队建设,在大平台上推动大教研活动,在全学科理念指导下推进一体化建设,让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实现“纵向整合,横向拓展”的“大学科、大教研、大平台、大飞跃”的一体化团队建设格局。

2.项目制研究,开发五育融合特色课程

依托“五育特色课程研究中心”,学校跨学科、跨年级乃至跨校园组建教学团队,积极利用外部高校资源、家长资源,吸引行业专家进行课改实践和协同创新,开发传统文化、研学等项目制校本课程,将五育融合的理念充分融入校本特色课程中。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五育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