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环境设计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2021-12-15 13:30周峻岭王伯勋曾丽娟陈静敏陈春娱谢旭升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工匠课程思政思政

周峻岭 王伯勋 曾丽娟 陈静敏 陈春娱 谢旭升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260;2.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澳门氹仔 999078)

一、基本概念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及时代意义

“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通过不同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理论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相关联的内容融汇于学科教学当中。“课程思政”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为指导,围绕“教育上培养什么”“如何构建高校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三全育人”方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课程思政课程育人价值、知识传授价值和学科渗透价值的积极作用。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时代意义

[古代“工匠”就是掌握一技之长、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技能的艺人,现在“工匠”的多泛指掌握一门手工技能的人群。如今“工匠精神”不仅是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在延续其特殊性,实现高超技艺、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劳动精神,增强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觉。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之年、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的路途中,结合时代的发展必须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担当奉献的“工匠队伍”,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坚实的力量。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环境设计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的意义

(一)培育大学教师“工匠精神”落实立德树人

大学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体,其通过教学方式转化教学知识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传达教师备课时精耕细作、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教学精神,教师教学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立德树人”的成果。

大学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自身具备工匠精神是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知识储备、融合正确价值观的基础,当发挥文化育人的隐形作用,推进文化育人的校园氛围,形成全校教师、学生都“严谨求实”“卓越进取”的关键点。在开展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牢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使命,强化教学基本功底,钻研学术理论。教师在教学上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基本功,通过不断优化课程在内涵,满足学生们的需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更新理论知识,开展研读经典的教学研讨,养成学习研讨的习惯。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具有理论与趣味性,也要做到教学相长,可以用学生们一起探讨环境设计著名案例的见解,共同讨论学习。

(二)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优化“工匠精神”培养环境

“课程思政”建设方法与路径不断拓展在课程思政体系,所有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论是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还是公共基础课,都需要重点探索每个课程中的工匠元素,使之成为培育工匠精神的一部分。专业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持续不断的教育引导,把工匠精神内化到学生的行为之中。通过开展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来宣传大国“工匠精神”,从榜样的力量中树立起鲜活的榜样,让学生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通过校园“显性文化+隐形文化”形成教育合力,竭力构建浓厚的环境设计专业“工匠精神”文化氛围。

(三)增强学生心理建设,树立职业生涯规划

“工匠精神”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工匠精神”落实到个体的具体行为上,“工匠精神”被个体主动认可接受、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形成其人格的一部分,通过工匠精神作为行为准则规范指导自身行为。这些是落实工匠精神的重要条件。大学学校应予以重视,并通过开设心理学相关课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医生队伍的组成,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多种途径促进学生树立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为大学培养“工匠精神”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营造“工匠精神”环境进行职业生涯规范,借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挖掘自身所擅长的领域。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环境设计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发挥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导作用

首先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师队伍融合建设。通过围绕“课程思政”的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政策、开展专题培训和专题研讨等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课程思政内融合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探讨融合,引导学生在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的,增加专业能力素养。其次健全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共同体建设。树立课程思政和工匠精神的整体观,把“机制创建”作为重点工作,打破“课程思政”孤岛现象形成资源凝聚,促进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示范带动教师、学生之前的相互沟通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设计专业工匠精神的氛围。

(二)科学制定工匠精神培育目标,优化课程教学环境

首先,合理设置课程的基础就是明确培养目标,把工匠精神作为培养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必修课。根据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构成、课程任务构成,结合该专业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符合其发展的培育目标,建立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在课程思政下让工匠精神潜移默化根植于学生整个奋斗生涯,促进学生对崇德尚技文化的认可。其次加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活动设计,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根据大学学生成长的规律,抓住成长发展时期的重要时间节点,创设主题活动、演讲比赛、师生互换角色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育人活动平台,以轻松的形式全面渗透对大学学生的理想信念、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文明礼仪和法律素养的养成教育。加强机制建设,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规划。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行为示范作用,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推动“课程思政”贯穿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内容、

(三)建立应用型课程知识体系,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

首先学科知识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借鉴创新的课程体系模式,把适用于知识储备的课程转变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让课程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娴熟的职业综合能力而展开。通过课程体系的变革,使大学学习的教学更加以掌握技能为导向,让学生学到更加全面系统并与实际工作高度相关的知识,通过这样的课程可以整体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使教育效果更加具有针对性。其次借鉴优秀职业教育的经验加强职业素养。学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对人才的需求类型,规划出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培养出能力全面、素质过硬的工匠型人才。

(四)建构环境设计专业与“课程思政”的系统化育人机制

首先探索大课程育人理念。环境设计专业涉及建筑、室内基础知识、园林艺术、美术、装饰文化、材料学等多个领域,因此致其专课业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与复杂化。虽然专业课学生能够以“工匠精神”的重点脚踏实地的刻苦钻研,以精益求精的完成专业课内容。但课程内容缺乏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所以围绕“课程思政”探索涵盖“课程育人、竞赛育人、作品育人、礼仪育人”等形式的“大课程”育人理念,对创新“课程思政”理念、多视角嵌入“思政”元素、持续推进育人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其次环境设计专业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建立涵盖“学科知识体系、课程结构体系、师资队伍体系、多维评价体系、监督与反馈体系”在内的系统化育人机制;充分发挥环境设计专业相关课程的结构性内容探寻“课程思政”育人价值,注重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充分发挥师资队伍在“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改革中的核心价值。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德、爱、善的青年。作为未来的设计师,紧密结合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技能有机融合,培养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学生其成长是离不开“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理想信念引领学生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坚定不移的朝自己的方向前进,脚踏实地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

猜你喜欢
工匠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工匠赞
致敬!老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