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英高等美术教育的差异
——以中国美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绘画教育为例

2021-12-15 13:30唐小雪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中国美术学院油画导师

唐小雪

(湖北省美术院昙华林工作室,湖北武汉 430061)

中西方因社会发展、历史积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教育体系,艺术教育也是如此。过去的十多年中,我在国内完成了初级、中级和高等美术教育,而后又留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对欧洲最完备的艺术教育也有着深入认识,通过各种直观、间接的认识和对比,发现中国和欧洲等过在艺术理念、人才培养、教学手段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别。在这篇文章里,我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以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绘画系为例来分析二者的具体不同和各自特色。

第一,学生录取的方式不同。

想进入中国美术学院首先要经过全国范围内的统考,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后,最终根据考试分数择优录取。也就是说,中国美术学院乃至全国的美术高校,更注重学生全方位的知识掌握,并给大家提供一个非常公平的竞争平台,让学生去展示他们的绘画能力(如素描、色彩和创作)、文化课水平(如政治、英语及其他文化课)和口头表述能力(面试)等。

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是申请入学,学校并不会设立统一的试卷考试,他们更关注艺术家的个人特质,所以每年招收的学生几乎没有人是同一个方向的,他们也无法设立一个对大家都适用的考试题目。皇艺申请的第一轮是递交个人作品集,经过学校教研组的评定后才考生进入第二轮面试。面试时相关专业的导师通过和学生的反复交流,清晰了解到学生对自己研究领域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是否具有“展演”的能力。除此之外,外国学生还需要进行语言类考核,比如雅思考试。

第二,学院组织和教学空间不同。

中国美术学院的绘画学院包括了油画系、版画系、壁画系、综合绘画系等;每个系也有详细的工作室划分,油画系就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每个工作室每年级配有一个公用教室,每年级约有10名学生。工作室有五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历史与主题性绘画、新具象绘画、具象表现绘画、多维表现绘画及综合绘画,另外还有油画专业技法与材料研究实验室。每个工作室的学习方法和教学侧重都是不一样的,体现了各自的专业性。

皇家艺术学院没有这么详细的划分,油画系、壁画系、综合绘画系统称绘画系(Painting),也没有根据创作主题划分工作室。他们认为当代绘画是融合的和多样性的,不应该进行风格或者技法的分区,所以你可以在绘画系里看到使用各种绘画媒介的学生,包括但不限于色粉、油画、铅笔、水彩、喷绘、壁画等。皇艺一届大约共有60-80名学生,全部都集中在一个两层的教学楼里,教学楼里有多个开放式的小画室,每个画室由6个学生共享,学生不可以用任何门板或者窗帘之类的隔断物遮盖自己的区域,必须保持敞开。

第三,师资安排的方式不同。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根据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安排老师,比如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历史与主题性绘画工作室)由崔小冬、常青、邬大勇、封治国四位导师带领。这些老师有着扎实的写实绘画的能力,经常会带领学生一起创作国家级的重大历史题材的绘画,也就是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导师几乎都是“教学艺术家”——一位艺术家选择将巧妙地教育他人作为自己艺术职业的积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艺术形式的技术。其他几个工作室也都是由符合它们工作室研究方向的导师所带领。也就是说,当学生选择进入某个工作室之后,整个学习阶段都会由工作室的这几位导师进行长期指导与培养。

而英国皇家学院不是工作室制的教学方式,采用了相对流动的“一对一”导师指导制度。虽然每一个学年都会有一个主要负责你的导师,但学生还有很多机会选择其他导师沟通交流,这样一套流程下来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主导师的分配根据学年产生变化,入学的第一年,学校将会根据学生申请时候递交的作品集分配导师,第二年就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主要导师。因为经过一年和不同导师的认识与交流,大部分学生已经可以找到对自己最有帮助导师。

除此之外,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导师全部都是非常擅长绘画的艺术家,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导师除了画家之外,还有艺术评论家、策展人等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

第四,教学理念不同。

基于大绘画时代对于油画专业艺术教育、研究和创作的全新要求,中国美术学院的油画系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研究方向,着眼于油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这一根本问题。总而言之,中国美术学院非常重视绘画技法的训练以及对传统绘画的把握和理解。

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比起绘画最终产生的视觉效果,他们更注重绘画的“调研”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学校的教学核心定义为“广泛而包容”。除此之外,它们致力于拓宽对绘画的理解,认为当代绘画的本质是概念的,将绘画实践视为一种自我反思的批判性活动。他们的目标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大家可以展开“绘画作为当代艺术实践的一部分”的辩论。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思并设想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艺术家,最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成为专业从业者,从而可以持续进行有意义的绘画创作与实践。

第五,课程安排不一样。

因为教学理念的截然不同,课程的安排上也完全不同。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格外注重“写生”这一绘画技能的训练。正如约翰•伯格所说:“我们看见的东西与我们知道的事之间,永远没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学校为了让学生获得自己的观看方法,安排了大量的“写生课程”,包括着衣写生、人体写生、情景写生等不同类别,学校也鼓励我们将绘画作为对视觉对象提出疑问:“你看到的真的是这样吗?”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我们“观察对象”和“感知对象”的能力,获得独特看待事物的视角,并通过这个能力来打破习惯性的视觉建构,以便于建立一种新的视觉模式。

除此之外,中国美术学院也开始很多理论课程,比如美术史、艺术概论、透视等;还有很丰富的选修课,如艺术哲学、道德经、中国文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老师很多来自其他学校,比如浙江大学等。学校每周也会邀请各行业的领先人员来进行相关讲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参加。

而皇家艺术学院绘画系没有开设任何的写生课程,学生在学校纯粹的进行个人创作。为了刺激我们产生更多创作的灵感,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比如每个月有2-4次和不同导师的一对一课程,在这个过程里,老师们扮演的角色不是问题的解答者,而是和老师围绕创作展开一系列讨论。这种苏格拉底式的质疑过程并不是为了让我们的创意变得更令人难以理解和复杂,相反,它让学生的思想更加清晰,扩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化解一些矛盾。

皇艺没有单独的艺术理论课程,但开设了论文写作课程。课程安排前期是10-15人的小班教学模式,中期是“一对四”的小组模式,后期则是“一对一”的单独指导与改错,就这样帮助学生一步步提升论文写作能力。皇美也开设各种讲座,且讲座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和艺术相关、也有哲学、神经学、物理学、商业营销等各方面的讲座。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家演讲(Artistic Talk),这个演讲是学生自己作为艺术家在学校的演播厅进行为时40分钟的演讲,包括演讲和问答两个环节。学生在第二学年还可以申请去别的学校进行艺术家演讲,以及申请做其他学校的实习导师。学校开设这两种课程的原因是1968年杜尚去世后,展演性艺术暴增之后,受过大学教育的艺术家快速膨胀,以传输系统(delivery system)本身作为努力目标的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家进行自我阐述和自我推销已经成了当代艺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了。

皇家艺术学院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课程,比如研讨会和校园批判活动,前者是绘画系每周一会在研讨室开展的作品批评活动,后者则是每个月由不同专业的学生随机组合开展的批判活动。除此之外,皇家艺术学院非常注重绘画和其他领域的合作,经常同其他学校老师合作开设课程(Across RCA),也会开展一些校园外的活动,比如为期一周的“城市公共艺术”相关的小组活动(MAGroup)。学生每学期还有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由导师带队在伦敦的不同美术馆组参观,二年级的学生还较远的旅游,一般会前往意大利威尼斯看双年展。

整体上来说,不管是中国美术学院还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它们都配备了非常优质的师资,但是介于教学理念的不同,在课程安排上二者显示出了极大的差异性,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教育方式,都对现代绘画的发展和艺术家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

①《什么是教学艺术家》.https://ericbooth.net/what-is-ateaching-artist/.

②大卫•萨利.《当代艺术怎么看》.原点出版社,2018年,第259页.

猜你喜欢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导师
万类霜天(油画)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迎春佳作
导师的猫
油画去哪了
油画《惊涛拍岸》
楚雨的油画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