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汉语写作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建构

2021-12-15 13:30赖若良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汉语价值观教育

赖若良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汉语写作”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大一阶段必须完成的专业必修课,内容涉及基础写作和实用写作。旨在帮助学生适应国际汉语教学、对外交流、中外企事业单位文秘、新闻采编、文学创作等工作,培养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入教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融入思政元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写作教学体系的融合。引导大学生分清善恶、辨别美丑、知晓荣辱,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全年的教学以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创新人才为中心。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线上自主学习和课外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活动深度融合,运用多媒体技术、雨课堂构建智慧化、多模态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统一。潜移默化地通过写作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写作教学和思政育人的高度契合。

一、汉语写作混合式教学应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全面提高写作课程教学质量、谱写中国梦,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奋进新时代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让学科教育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是每一位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写作混合式教学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应吸取二语写作教学理论、西方创意写作及职业化写作技能培养模式的成功做法,进一步优化汉语写作教学能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能力”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汉语国际教育写作人才。

二、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思政育人、强基固本

为有效地开展写作教学,增加实效性,加强教材研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写作教学体系的建设,在基础写作的导学中,引用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片段,引导学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大胆吸收西方精神文明成果以及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在写作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教学课堂。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就主题的正确、深刻、新颖、单纯结合古今中外作家创作经历及作品引导大学生在文学创作的主题的提炼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分清善恶、辨别美丑、知晓荣辱,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实现写作教学和思政育人的高度契合。

(一)在创作体系中融入生命情感教育,培育人文精神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与网络技术似乎把什么才是更重要的东西淡忘了并迷失了。周静(2020)认为,随着市场经济和大众传媒的深入发展,大学校园也不免受到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的侵染,写作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学生道德信念缺失,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不够成熟;大学生,尤其是边疆院校的大学生的审美观受到经济市场化、思想多元化、表达网络化等因素的冲击。姜春(2020)认为,高校审美教育不足或缺失造成学生道德沦丧,狭隘自私,唯利是图等问题。陆汉军(2009)认为,边疆民族地区校园文学创作作品数量少,质量不高;学生对文学创作认识不足,创作热情不高;教师指导措施不力。

为了建构一套专业针对性强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汉语国际教育审美及创作体系。应把各国留学生的文化传统和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贯穿到文章的主题中。一是利用线上线下对生源地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生态建设情况及其文化特殊性、民族性、个体差异性和审美意识进行跨文化研究。因材施教,培育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的理解力,搭建基础知识和理论结合的框架。二是重组优质课程资源,结合对外汉语写作教材、写作偏误分析、国内相关写作精品课教材,拓展专业知识的研究视野。三是采用“教、学、导”相结合模式,重视“广”与“精”双重维度。写作知识体系的建立,不但需要理论知识的有效积累,还需要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化训练,以便逐步内化为个人能力,激活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文化建设,加强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共同繁荣提供文化支撑,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凝聚力量,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写作和教学能力

作为一门以写作实践为主,理论讲解为辅的课程。学习汉语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个人汉语文化素质的培养,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借以达到人性和谐。多元文化混杂境遇下的云南边疆各民族面临着生产方式现代化转型,现代化发展意识迫切,族群文化身份认同意识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学创作,给学生思想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消极的、落后的价值观对人们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当前,国外不良思潮渗透和影响,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潮、民族分裂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论”思潮、愚昧迷信、伪科学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等是云南地区大学生在文学创作审美中应该注意回避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写作教学得从专业化的角度,就阅读体验、写作实践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教学模式与手段多样化、教与学的结合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质量的优化和全面提升。一是通过阅读,建立写作范式。二是写作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三是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多媒体,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利用层级分明的教学思路,线上促线下,线下促产出,线上线下高度融合。优化教与学的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多媒体作文的呈现、电影片段的突出心理演绎以及诗歌意境的个性化与价值观的体现和认识,就可以通过课堂多媒体的有效利用。从而让学生得益于课外,得法于课内。四是综合课内、课外的全方位的写作实践,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队合作意识。采用分小组团队合作,学生自评、组内评价、组间互评占平时成绩10%的方式,考查学生深度分析能力。

以公文写作课程为例,在教学中为了理清一份“请示”的文本写作结构框架,笔者采用我校与泰国农业大学2017年刚结束了5年的合作协议,就签订下一步5年合作协议的请示为例,进行线下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分析请示事项的多种理由思路、提出可行的供领导参考的方案或建议;而讲解“调查报告”时,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就业意向、实习对象,如:菲律宾光启中学学生以及泰国农业大学师生的汉语学习体会进行线上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调查报告;而在讲解“会议纪要”时,选择模拟教学方式,拟定一个会议主题,如“汉语教师应有的写作素养与基本功”召开研讨会,会后让学生动手写作,这时纪要文本的内容来源于会议发言者的看法与观点,写起来就比较充实,避免学生生硬编造、虚构甚至上网抄袭拼凑内容,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写作的趣味性与表现力。在“日常应用文”教学中,先给学生相关网课资源,让学生分成小组自学并拟写对外汉语写作教学设计,模拟教授留言条、请假条、借条、收条、领条的教学情境,并就教学效果采用自评-互评-全班评的方式打分,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了专业认知,即训练了写作能力,也训练了写作教学能力。

三、汉语写作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建议

(一)预设建议

写作课开始之前,对学生做一个调查,全面收集学生对写作课程学习内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的认知与建议,在以后的备课中,既要备课程内容、备教学方法,还要备学生,兼顾学生对写作教学的合理需求,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兴趣。

(二)教学计划

注重层次性、全面性,提高实效性,加强教材研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线上线下混合式写作教学体系的建设。在做教学计划和总结时,教会学生做计划时包含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重在落实步骤、时间进度、检查标准与操作方法。每学期开学伊始的任务清单与期末完成情况清单的总结分析,重视学期清单间的可行性、连续性与递进性。采用录像、录音、文字记录等方式,挑选优秀作品留为教学共享资源。精选相关写作理论的慕课资源,培养学生对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实践

结合大写作观及写作系统学理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写作混合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对外汉语写作教学、模拟谈判、招聘会现场、产品展销、文艺晚会筹备等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才艺展示。为了将写作的审美倾向与写作研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发挥写作的社会功能。应不断加强审美机制建设,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学创作的审美制度管理和道德推广力度的写作新领域。

四、结语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从微观个人和宏观社会结合的角度上进一步完善“以讲促练,以练为主”为原则的写作训练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及教学资源,与网络相结合,将多种言语交际技能融于写作课堂,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写作教学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之上,发挥线上线下及远程教学的优势,拓展写作内容,改革评改方法,鼓励学生用自评、生生互评、小组评,师生共评等方式纠正写作偏误,引导学生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方式完成网络创意写作,从而使写作的内容更为丰富,趣味性更强。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突破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写作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汉语价值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学汉语
我的价值观
题解教育『三问』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价值观(二)
追剧宅女教汉语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