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专业高校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2021-12-15 13:30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艺术类经济社会京津冀

王 燕 张 志

(1.天津传媒学院科研处,天津市蓟州区 301901;2.天津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天津市蓟州区 301901)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是我国一项重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协同发展战略,需要整合区域优势资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进而实现共同发展目标。高等院校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也是支持京津冀区域系统发展的核心动力所在。艺术类专业高校相较于综合型高校而言更具行业特色,凭借其专业特殊性可以和艺术类产业进行深层交互。因此,新时期,艺术类专业高校应明确自身职责所在,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助力京津冀区域经济高水平发展。

一、艺术类高校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价值表现

1.艺术类专业高校持久发展的内在需求

高等院校属于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在社会大环境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稳定发展,而高校的长远发展,则需要明确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绝色定位,积极融入国家改革和发展中,通过服务和促进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来展现自身价值,并赢得更多的资源支持,赋予高等院校持久发展动力与活力。高等院校不应该故步自封,而是要积极融入区域建设和发展中,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检验高校自身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改进。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艺术类专业高校要积极服务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落实,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推动专业建设和设置,明确办学定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目标的全面落实。高等院校教师也要了解京津冀区域发展情况,保持良好的问题意识,拓宽学术视野、增长见闻,促使产学研更具针对性。另外,鼓励培养的人才积极参与到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增强人才社会实践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并充分展现高校自身价值所在。

2.促进区域文化协同发展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下,推动区域性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从演艺交流、公共文化以及产业协作等方面建立全面合作。艺术类专业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京津冀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提供依托和支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助力文化产业理论推陈出新,夯实理论储备;其二,培养优秀的文化艺术产业人才,结合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素质人才;其三,推动文化艺术成果创新转化,依托于高校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支持下实现优势资源整合与配置,进一步促进文化成果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助力文化艺术产业高水平发展。

二、艺术类专业高校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

1.人才培养机制存在桎梏

艺术类专业高校应该正确看待对接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加强文化艺术产业人才培养,一个核心要素则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艺术类专业高校应充分调查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精准定位,推动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区域内的艺术类专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未能结合实际情况动态调节,同产业对接不紧密,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薄弱,所培养的人才并不能满足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尤其是当前人们精神需求逐步提升背景下,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很多领域对于艺术人才需求度逐步升高,相应的也对艺术人才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类专业高校专业建设过于滞后,学科交叉融合程度不足,背离时代发展需求,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2.高校服务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等院校对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注重与区域的联系交流,依据区域发展情况来适应性调整。但是,京津冀区域的部分艺术类专业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脱节情况较为普遍,一个主要因素是由于机制因素导致。主要表现为艺术类专业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模糊不清,针对性不足,现有的管理体制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求。高校办学层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职能流于表面,却未能真正植根于教师和管理者的头脑中,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艺术类专业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3.高校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下,通过整合区域内优势资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但实际上却存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情况。相较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区域,京津冀区域内高校合作机制不完善,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足。另外,行政分割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较大,未能形成合作共赢的合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艺术类专业高校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策略

1.建立科学合理的京津冀区域高校协同发展机制

艺术类专业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精准定位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职责,契合实际情况积极推动高校协同发展机制。艺术类专业高校之间的专业存在一致性特点,并且在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推动,赋予了协同发展深层次的潜力。坚持中央政府的宏观主导,积极推动政策完善和创新,力求消除区域合作限制,营造相较于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加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应对现有协调机制功能基础上拓宽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深度,通过对口帮扶与横线合作方式来建立区域合作治理机制。艺术类专业高校也要注重同其他高等院校交流合作,建立相较于完善的常态合作沟通机制,并通过京津冀区域艺术类高校联合会和高校协同发展论坛等方式,实现信息共建共享,加深高校之间的合作深度与广度,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合作交流和沟通,共同编制合作计划,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资源共享等角度全方位建立合作关系。

2.加强高校和京津冀区域政府合作

艺术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加强各级政府交流合作,将艺术文化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但同时,艺术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相较于传统产业而言具有更加特殊的发展规律,实践发展中存在政策调控不足的问题。如,部分区域缺少深入的理论研究,文化产业规划与配套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产业项目盲目定位情况,产业规划不符合实际情况。政府决策方面,需要高等院校提供智力支持,应积极摒弃以往的属地观念,促进高等院校同三地各级政府合作交流,力求在产业项目、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并联合组织专题培训活动,进一步拓宽深度和广度。另外,艺术类专业高校应系统化产业理论研究探索,深层次挖掘京津冀区域优势资源,展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力求打造更具特色的艺术产业。

3.衔接京津冀区域社会需求

结合社会需求,精准定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可以更好地方服务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区域内的艺术类专业高校应转变办学理念,积极践行社会服务为核心理念到实处,并用于检验办学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高校办学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善不足,便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如,珠江三角洲区域高校联合当地的数字化企业,建立数字家庭产学研创新联盟,用于发挥数字化及时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推动产业高水平发展同时,反作用于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深化,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4.建立模块式课程体系

在京津冀区域内,艺术类专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同步优化改进,需要紧紧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人才需求着手展开。这就需要高校在了解人才需求变化基础上,依据结构来优化调整和改进课程体系,培养更多创业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京津一体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另外,加强理论和实践,增加综合性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力求全面提升艺术类专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论

总而言之,艺术类专业高校应正确看待自身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顺应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要求,整合各地优势资源深化合作,形成相较于完善的合作机制,建立产学研创新平台,促进成果转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艺术类经济社会京津冀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京津冀协同发展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改革开放三十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