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助力中美人文交流的作用及思考

2021-12-15 13:30徐利杰李莹波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学习者汉语

徐利杰 李莹波

(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

民间友好交往是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人文交流被认为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助推器”和“增信释疑的润滑剂”。自两国建交以来,在人文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互动,这对增进两国人民互解、互信、加深两国人民友谊产生了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中美人文交流正面对巨大挑战,诸如“文明冲突论”“孔子学院威胁论”等言论不断冲击中美人文领域的正常发展。面对难题,如何发挥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在促进民间互信方面的积极作用,值得深入思考。

一、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美人文交流的背景

自1784年以来,中美两国已走过234年的交往路程,人文交流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进入21世纪后,双方更加注重人文领域的交流,并就此建立人文领域高层磋商机制,截至目前双方已举办了七轮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参与项目民众达2700多万人,此举对增进民间了解、加深友谊、积累信任发挥了重要作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中美人文交流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奠定基础时期(二战前)——这一时期以卫三畏、戈鲲化、赖德烈、傅路德等汉学家们为代表,如1930年在美国诞生了区别于欧洲汉学的专门中国学研究;1876年美国耶鲁大学首开中文课程,稍后加利福尼亚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同年,卫三畏主持建设第一个汉语教学研究室及东方学图书馆等;他们在美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中文教育在美国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迅速发展时期(二战到七十年代中美建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美国急需大批懂汉语的军人、亚洲研究专家等或开赴亚洲战场,或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从而促进了美国中文教学地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肯尼迪(金守拙)、赵元任、牟复礼、费正清、林约翰、德范克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传统的汉学走出象牙塔,带来了与现实密切相关的近现代中国学研究以及汉语教学的迅速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时期(21世纪至今)——1994年美国大学理事会将SATⅡ中文测试作为美国高中学生专科考试项目之一。2003年美国大学理事会又与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合作(下文简称“语合中心”),开设AP中文项目。2006年语合中心与美国大学理事会签署协议,并选拔大批汉语教师志愿者赴美国中小学任教,截至2016年,该项目共选派10批次1794人次,学生人数累计36万人,为中文教育事业在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除美国主流学校外,中文学校、政府机构、商业学校和孔子学院也是中文教学的主阵地,他们的发展和繁荣对推动中美教育领域的人文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美人文交流存在问题

近几年,尽管中文教学事业在美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面临诸如汉语学习者数量不稳定、师资力量不足、网络教学效率低等难题与挑战,急需教师们转变认识,探索汉语教学新路径。

1.学习者数量不稳定。Locney.D&Lusin.N(2019)基于美国2547所大学在2016年进行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2013-2016年秋,美国大学外语学生总体人数减少9.2%,中文注册学生人数减少13.1%,而研究生级别的中文学生总体人数增加6.5%。此种情况的出现与美国大学外语教学的语种设置与选修方式有很大关系,另外也与中文教学本身有关。汉语的书写、发音(尤其是三声)、量词是学习者面临的最大困难,除此之外蕴含在真实交际中的文化背景因素更是让学习者摸不着头脑。

2.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优质教材。师资一直是教育中的重要资源。目前美国的中文教师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经过专业训练的、熟悉美国中小学教学情况的教师严重不足;有学者调查发现许多中小学汉语教师并没有获得教师资格证,这类教师缺乏专业化培训,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升,难以激发学习者持久的学习兴趣。其次本土化教师是未来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坚实储备。周质平(2013)认为只有极少数美国本土汉语教师参与中文教师培训项目,同时在美从事中文教学的汉语教师背景也越来越窄化,以二语习得或对外汉语为专业背景的教师占大多数,这些教师虽精通二语习得的理论与方法,但对中国文史知识却了解有限,而语言教学又与文化密不可分,需要对此问题加以警惕。最后教材问题一直是笼罩在美国汉语教学界的一片乌云,也是海外中小学汉语学习的困扰之一。目前美国汉语学习者使用的教材多为教师为满足教学需要而自编的教材,质量参差。同时教材内容枯燥、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导致部分学生对汉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3.线上教学效率低,效果差。所谓线上教学就是以网络的形式进行教育活动。线上教学受到师生双方客观环境的限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同时部分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把网络教学简单地理解为线下课堂教学的复制粘贴,不顾现实状况将线下课堂教学模式生搬硬套至虚拟课堂。我们应该认识到,线下到线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平移过程,语言的教与学除语言知识的传授外,还涉及通过大量操练和活动进行言语技能训练,社会情感学习,并最终达到课堂与社会交互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转变认识,线上汉语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三、国际中文教育助力中美人文交流的作用及思考

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中美人文交流涉及语言教学、文化传播等方方面面,汉语教师可以在很多地方发光发热,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及教学资源建设三个方面浅谈看法。

1.教学内容方面。语言的差异性根源于文化的差异性,对语言学习者来说除学习语言知识外,还需从文化的角度对语言进行整体把握。因而汉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及汉字背后蕴藏的文化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通过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找寻汉语教学的突破点。如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垮掉的一代”对寒山的喜爱,使得寒山诗英译本成为美国青年最喜爱的读物之一,因此寒山在美国思想文化界的影响至今不衰。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与学生水平相匹配的寒山诗作为教学内容,以此达到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目的。

2.教学理念方面。教学理念与教学法体系是紧密相连的,教学法体系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教学理念是教学法体系的灵魂,二者互为表里。国际中文教育从创立至今已走过70年发展历程,很多教学理念都是在借鉴国外教学法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清华“东欧班”开始时还没有所谓的汉语教学理念,主持“东欧班”的邓懿借鉴了当时美国陆军特训班赵元任的做法,提出“以实用为目的”,但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理念。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又借鉴了美国的听说法(句型法)、“以学生为中心”的认知法、交际法及任务法等等。目前我国汉语教学界比较熟悉的“结构-功能-文化”综合法(刘珣)、“产出导向法”(文秋芳)、“激创法”(鲁健骥)基本上是在借鉴国外教学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汉语教师既是教育教学者又是教学研究者,因而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研究、借鉴国外(美国)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在美的发展。

3.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梁宇(2020)认为“中文教学资源融入海外国民教育体系,可稳固中文在该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课程地位,是中文教学‘高度本土化’的集中体现。教学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各种形式的网络教学资源等等。从教学大纲的建设来看,1999年美国建设了中文教学大纲;从教材方面来看,融入美国国民体系的中文教材主要有Better Chinese、Mandarin Matrix、《中文听说读写》《收获》等,此类教学资源在美的发展离不开无数汉语教师的努力与付出。此外美国教科书、理论著作被翻译后介绍到中国大陆,成为一般汉语教师所熟悉的学习材料。同时国内也在借鉴国外优秀教学资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特色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如借鉴全球最大网络在线教学平台Coursera、Edx、Udacity设计开发的学堂在线、中国大学生慕课等。汉语教师们依托自身的优势为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学习者汉语
学汉语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