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农村相对贫困难点与治理路径研究

2021-12-15 08:42王彩黎刘金焕
山西农经 2021年24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攻坚农村

□王彩黎,刘金焕

(平顶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后扶贫时代下,我国农村地区相对贫困问题逐渐凸显,并发展成巩固脱贫成果的首要任务。农村地区相对贫困是由多方因素导致的,对农村居民美好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不利于农村稳定持续发展[1]。探究后扶贫时代下农村相对贫困难点和治理路径,构建长效机制,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 后扶贫时代农村相对贫困特点

1.1 长期性

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是我国后扶贫时代最关键的任务之一。相对贫困指个人或家庭拥有的整体资源尽管能满足农民基础生活需求,但无法使其达到现代社会平均水平。从国际角度而言,通常收入少于社会平均收入3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

第一,相对贫困具体认定标准并非固定不变,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进行调整的。因城乡居民收入存有一定差异,相对贫困会长期存在。

第二,在相对贫困治理地区与个体上,既囊括已经脱贫的农村居民,又囊括进城务工人群、低收入人群、能力贫困及病患人群等。对农村相对贫困难点的治理无法经由突击式、单一式攻坚战在短期内实现,是一项长期工程[2]。

1.2 复杂性

复杂性是农村相对贫困难点治理的显著特征之一,具体表现在3 个方面。

第一,致贫原因。影响农村相对贫困的原因趋于多元化,包含经济、非经济、主客观因素等。致贫原因经常是多重因素叠加的,实际治理难度极大。

第二,治理任务。治理任务不但要以充分满足农村居民生存需求、基础生活生产条件为基础,而且囊括巩固原有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等,使治理形势愈发严峻复杂。

第三,治理路径。要探究稳定长效的保障机制。

2 后扶贫时代农村相对贫困难点

2.1 返贫态势高发

现如今,国内农村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决胜时期,剩余任务繁重艰巨。农村脱贫攻坚效果缺少稳定性,脱贫人群贫困脆弱性极高,而且在脱贫后极易因主客观因素重新返贫,严重时会出现恶性循环。

从农村贫困治理发展规律而言,返贫指农村贫困个体在国家扶贫政策和资源共同作用下达到脱贫标准后,由于劳动能力、内生动力、主客观因素等原因导致脱贫脆弱性出现,在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由脱贫返回到贫困状态[3]。

贫困个体返贫原因具有多元性和突发性特征,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结合返贫治理链条中具体角色定位,应从扶贫主体、客体与载体对返贫原因展开全面剖析。

第一,由于扶贫政策断供或执行偏差造成返贫。一些农村居民摆脱了绝对贫困后逐渐失去了自身发展动力及志向,而政府“断供”代表着农村居民丧失政府的“免费给养”,使得脱贫个体存在极大返贫风险。诸多接近贫困线但未被列入到建档立卡的边缘人口,在房屋居住、农作物种植等层面缺少政策大力支持,“政策悬崖”现象明显[4]。

第二,由于病残造成返贫。一些农村地区已脱贫个体得到脱贫机会,但未能真正掌握脱贫技能,自身发展水平薄弱,由于疾病、残疾或其他因素可能再次返贫,使得扶贫工作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的现象。部分农村家庭因家人身患重病,既要承担高额医疗费用,又需要家庭劳动力照顾患病者,使整个家庭陷入困境中。

第三,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返贫。部分地区农民组织化能力较差,如若遭遇自然灾害及社会市场经济波动,低收入群体极易出现返贫情况。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极大冲击,国家经济发展压力增大,依托政策脱贫的群体因经济下行导致生活水平直线下降,返贫可能性较大。

2.2 产业基础羸弱

以精准扶贫战略为主导,国内农村地区扶贫现象不断减少,扶贫地区面貌得到有效改善。这是举全国之力投入扶贫资源,给我国农村贫困区域带来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支持。然而,部分农村贫困区域在脱贫后,原本内生发展能力“薄弱”情况未得到本质改善,产业基础羸弱,无法持续发展。如果将当前所有扶贫政策停止,农村贫困区域极可能恢复到以往的低迷状态,重新进入贫困状态[5]。

第一,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脱贫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依旧处在起步阶段,农业整体发展规模小且带动力欠缺,特色产业未能形成规模。

第二,内生发展能力较差。在农村脱贫攻坚时期,以各种外援扶贫资源为主,政府为贫困地区分配人员、资金与政策,加强农村扶贫团队建设,既推动了农村快速发展,又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但同时产生了“保姆式”产业扶贫等现象,致使脱贫区域自身发展能力较差。

第三,可持续发展受限。近些年,随着精准扶贫战略不断推进,农村地区饮水安全、能源供给等设施得到较大完善。然而在产业发展与项目支撑等层面存在诸多不足,义务教育、医疗与养老机构等公共服务亟待完善,部分特困区域依旧面临无法突破的扶贫困境,制约当地可持续发展。

3 后扶贫时代农村相对贫困治理路径

3.1 建立返贫风险防范体系,加固防贫“安全网”

后扶贫时代背景下,应将防止返贫放在首要位置。建立返贫风险防范及救助保护体系,及时有效掌握返贫与新贫困人口形成原因,并给予一定帮扶,以此巩固农村返贫攻坚成效,加固防贫“安全网”。

第一,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应用大数据、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构建农村脱贫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跟踪监测与返贫风险评判机制,增强对农村贫困人群的动态化监测,充分掌握农村贫困群体实际发展状况。

第二,完善返贫人口救助帮扶系统。大力推动社会救助全面变革,优化相关供养体系,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提供针对性帮扶服务。对农村贫困群体进行全面考察,积极有效救助返贫人群及新增贫困人口,以期使农村需要救助与帮扶的个体生活均得到保障。

第三,加强扶志教育。根据推行乡村文明、技能培训、素养强化工程等,实施扶智教育,充分调动脱贫群体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促使其进一步寻找自我发展的动力和价值共振。利用现代互联网与自媒体等,创新农村地区扶志教育模式,提升扶志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强化贫困群体的接受度,使农村地区贫困群体均能秉承积极正确的社会心态,适当降低对他人、社会及国家的依赖,真正实现从最初的“外部输血”转变为“内生造血”。

第四,注重提升脱贫群体能力。利用义务教育以及文化激励等多元化教育扶贫方式,协助农村贫困人口积累人力资本,提高其脱贫能力,降低相对贫困及绝对贫困发生率。要注重全面发挥群体、社会与志愿者服务组织的效用和价值,为农村地区脱贫人口提供自主创业机会,使农村地区脱贫人口受到应有重视并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以此更好地治理农村地区相对贫困问题。

3.2 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将均等化作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机制,并非简单的无差异化,而是指所有城乡居民均可获得公平可及的均等化公共服务。从实质角度而言,推动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是公共服务减贫,这对推动农村稳固脱贫具有重要意义。现如今,农村公共服务整体供给水平得以大幅度提升,然而城乡公共服务之间的差距依旧在不断拉大。要想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相对贫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当地公共服务基础建设及发展,加快均等化公共服务构建速度,创建长效保障机制。

第一,优化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投入机制。适当加大财政对我国农村基础公共服务及设施建设整体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金积极自主加入到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发展与建设中。可利用发行彩票和国券等社会筹资手段,推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发展速度。形成政府财政资金作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作为辅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建设发展提供扎实资金保障。

第二,完善城乡间资源流动机制。在后扶贫时代,城乡二次元结构使资源在我国城镇与农村地区发展失衡,致使城乡公共服务存有极大差距,进而导致城乡居民无法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应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行为契机,构建完善的合理流动机制,使农村地区享受到资金、技术与人才等多种资源要素带来的优势,充分激活农村内部资源要素,推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迅速发展,真正打破城乡原有二元结构,使资源在我国城镇与农村之间得到合理流动。

第三,优化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持续发展体系。从本质角度而言,农村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区域和偏远区域的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极低且覆盖面小,无法使所有村民均能享受到共享经济时代发展成果。基于此,要注重共建、共享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加强对原有设施、义务教育及医疗卫生等基础公共服务的建设,扩展公共服务整体覆盖面和群体,提高服务农民的水平,逐渐构成以普惠、共享为基准的持续性公共服务保障机制。

3.3 乡村振兴衔接脱贫攻坚,推动农村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是国家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提出的战略,与农村地区发展息息相关。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机融合,使两者在目标导向、政策制定与发展路径上得以贯通,可有效夯实农村地区产业基础,补足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提高农村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政策衔接。以脱贫攻坚倡导的“特惠型”和“补缺型”扶贫政策为基准,设定包容性强、普惠范围广、共享力度大的减贫政策体制,将“快速脱贫”转变成“稳固成熟脱贫”。以强化农民的获得感、认同感与幸福感为验证标准,创建以成果衔接为基础的共享机制,扩宽农民参与农村治理的标准化、制度化渠道,激发农民在乡村共同体发展建设中创造美好生活的意愿,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第二,产业衔接。后扶贫时代下,在农村脱贫攻坚发展中培育出的扶贫产业怎样实现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要将扶贫产业列入农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中,推动扶贫产业积极转型升级,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构建将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的现代化体系。延长农业产业发展链条,拓展农业功能,把农民经济权益及社会权利诉求纳入现代农业利益共享体系中,有效规避市场波动及信息不对称等风险,形成利益共同体,保障农民、农业大户、合作社及龙头企业的利益。

第三,项目衔接。要加强对多主体协同发展路径的探索,整合项目与机构,推进脱贫攻坚和农村振兴项目管理体系有机衔接。创新跨时期、组织和地区的互动机制,尤其要把脱贫攻坚后需要升级转型的项目加入到乡村振兴项目开展方案中,并利用乡村振兴发展项目资金、标准等完善脱贫攻坚项目,从而推动我国乡村地区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攻坚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效率分析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