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教学“四个点” 科学课堂巧育人

2021-12-16 12:44李晓青贺迎冰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9期
关键词:污染垃圾育人

李晓青 贺迎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立德树人要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只有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学科育人的“最后一公里”。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落实学科的育人价值呢?本文以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为例,谈谈在教学中践行学科育人的几点做法。

一、教材解读时把握学科育人基准点

科学学科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承载着特殊的育人使命。科学教科书是科学学科育人的重要载体,它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如学生通过学习实践获得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发展科学思维、培育科学精神等。因此作为一线科学教师,认真分析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育人内容,把握育人的基准点是非常有价值且必要的。

本单元以垃圾污染和水污染为主要内容载体展开,同时加进了白色污染、大气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环境问题,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这是教学这个单元必须完成的育人内容。

如,教材中的垃圾分类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在哪里?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就需要读出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它究竟包含了哪些育人价值。表面看是学习垃圾分类的科学方法,其实这个活动还需要帮助学生建构垃圾成分复杂、数量巨大的概念,培养学生强烈的资源意识,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二、教学设计时找准学科育人切入点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找准育人切入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易于使学生将育人内容内化,从而达到良好的自我教育的目的。

如,垃圾问题。垃圾露天堆放和简单地填埋会造成大量有害气体释放,严重污染了大气;垃圾还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垃圾中有许多致病微生物,同时也是蚊蝇、老鼠的滋生地;垃圾会侵占大量土地。可见,垃圾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尽管如此,可是垃圾数量还在急剧增长。据2019年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我国每年生活垃圾产生量约4亿吨,城镇生活垃圾还在以每年5%~8%左右的速度递增。城镇垃圾污染问题逐渐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垃圾围城给中国的城市敲响了警钟。

在设计这个内容的教学时,针对六年级的学生,我选择“垃圾污染究竟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个话题作为切入点,先呈现触目惊心的垃圾污染现象,在学生的惊愕中再开展下一步的学习研究。

在研究水污染的问题时,我设计了一个驱动问题“地球上的水能让我们存活多久?”作为切入点,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到地球水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上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明确本单元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握每部分的地位和作用、理清重点、难点之外,关注学科育人切入点,选择一些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容易上手开展研究的问题,并进行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以保证教学中胸有成竹地实施育人计划。

三、教学过程中捕捉学科育人生长点

教师要注意让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与学生经验发生链接,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倾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在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之间寻求平衡,这需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演“教案剧”,不替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好奇主动开展研究,依照活动中生成的问题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同时教师要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及时捕捉教学过程的育人生长点。

在教学中,学生在了解了污水处理的一般过程之后,有同学提出疑问:洗衣液会对水体产生污染吗?这个临时生成的超越了教材和教师的预设但却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犹如一只突然飞进课堂的美丽蝴蝶一样令人惊喜不已,我立马抓住这个问题追问学生,是什么原因使你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大家兴致勃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这个问题在课后查阅资料、访谈和参观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洗衣液产生的生活污水在用生物方法处理时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容易降解,因此会进一步加重水环境的污染。此时学生会思考提出新的问题:既然如此,那么洗衣物时该怎样合理控制洗衣液的数量?我们平时尽量不把衣服弄脏,减少洗衣次数,是不是可以减少洗衣液对水体的污染……

在积极的对话交流中,学生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一种珍惜水资源的“生命自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较好发展。

在了解了北京垃圾日产量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开展讨论“垃圾逐渐占据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传递給我们什么信息?”让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已经危及我们的生存空间。“面对越来越多的垃圾山,我们该怎么办?”意识到保护环境需要我们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中常常有人乱扔垃圾,有人不愿意参与垃圾分类。”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需要培养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面对乱扔垃圾的现象,我们该怎么办?”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需要道德规范。

找准育人的生长点,设置有逻辑性的话题,使学生的思维深度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关注更多的环境问题。

四、迁移拓展时站稳学科育人落脚点

科学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科学教学最终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去改善生活、拥抱生活。因此,科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挖掘、落实教材中的育人内容,更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育人的落脚点,最终使学生逐渐将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习为生活服务。

如,在学生较深入地研究了水污染问题的基础上,首先可以组织他们针对较为突出的浪费现象,按照现象—原因—对策的结构展开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淡水资源紧缺的现状以及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人类活动会对水资源污染产生影响。其次,组织讨论交流:为保护水资源、减少污染,我们能做些什么?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并积极践行:1.找出自己及家人浪费水的现象,针对这些浪费现象提出改进措施;2.洗衣、洗手等时使用数量合理的洗涤剂,为减少污水处理的难度尽自己的一份力;3.规劝他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通过这样的活动,达成教学目标,在实际生活中指导学生的行为,实现育人价值,这便是本单元的最终落脚点。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和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作为教师,我们的教学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改变个人行为,做一个适应社会、合乎社会要求的人为目标。因此,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内容,教学中认真践行育人目标,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尽自己的一份力。

猜你喜欢
污染垃圾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垃圾去哪了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倒垃圾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哪个罐子里的药被污染了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
洗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