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中历史教科书关于近代对外战争的表述探究

2021-12-19 10:59杨杉杉张林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2期

杨杉杉 张林

[摘   要]近代对外战争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作为教科书国定的一次尝试,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编辑出版的“国定教科书”在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研究“國定教科书”中关于近代对外战争的编写处理,分析其编写方面带来的启示,对于现如今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近代对外战争;“国定教科书”;表述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4-0070-02

中国近代的各种屈辱是随着多次对外战争的失败开始的,所以近代对外战争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全面抗战时期,由于日军的侵略和封锁,国统区的很多学校都出现了教科书荒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难题,1943年国民党政府决定以政府之力编辑并由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七家出版社联合出版,正式推出“国定教科书”,其为推动中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套丛书中的《初级中学历史(第四册)》有大量关于近代对外战争的描写,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民国时期教育界关于近代对外战争的认识,而且能给现如今历史教科书相关内容的编写提供借鉴。

一、“国定教科书”关于近代对外战争背景的表述

《初级中学历史(第四册)》在近代对外战争的编写处理中,对于战争背景的叙述十分详细。如在介绍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时,先用一章的内容概括了清中叶政治腐败和农民起义频发的状况,随后从远因和近因两方面阐述鸦片战争前中英的三大矛盾:第一大矛盾是清政府和英政府对外思想上的差异,即清政府根深蒂固的朝贡思维与英国殖民贸易思想之间的巨大差异;第二大矛盾是通商问题,即清政府对待外来通商贸易的英人有诸多的限制,使英人感到十分不便;第三大矛盾是鸦片贸易的纠纷,英国商人和英印度殖民政府通过鸦片贸易获得巨额利润,因此“我国严厉禁烟,英人绝不愿意,于是此不道德、不合法的鸦片贸易,便成了中英战争的导火线”。再如在介绍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危机的甲午战争时,并不像现今的教科书一样,只是简单阐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内容,而是先追溯至日本明治维新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后又详细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前日本一方面假意修好,另一方面借清政府的愚昧侵略琉球、中国台湾和朝鲜,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初级中学历史(第四册)》在阐述近代对外战争的背景时,着重突出清政府的自大傲慢和故步自封,而弱化了侵略者的贪婪本性。如在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指出两广总督叶名琛傲慢自大,疏于外交事务,使英国驻香港总督包令和广东领事巴夏礼“以不满名琛的骄傲,屡欲借端起事”。再如介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提及“义和团的变乱,是狭隘的爱国情绪所激成的一种仇教排外运动”,突出了义和团的宗教性、落后性和破坏性以及被清政府内部保守势力利用。在描写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时,先叙述西太后(慈禧太后)不听大臣劝诫下诏与各国宣战,命令官员带领义和团围攻使馆,“乃有八国联军之役”,“于是英、俄、法、德、美、日、义、奥八国合组联军,推德将瓦德西为统帅,攻陷大沽,逼天津,直隶提督聂士成拒战阵亡,联军长驱直入,攻陷北京”。书中对帝国主义追求扩大在华利益的侵略企图涉及不多,反映了编者对外国侵略者贪婪本性认识的不足。

二、“国定教科书”关于近代对外战争结果的表述

近代对外战争的结果十分复杂,涉及许多方面,历史教科书在编写时需要有所取舍。《初级中学历史(第四册)》在表述近代重要对外战争时,更加突出不平等条约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变化等内容。

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的签订。与当前使用的统编版初中教材“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的表述有所不同,《初级中学历史(第四册)》对于《江宁条约》各条款内容的表述更为全面,不仅包含以上四条内容,还有“两国文书往来,概用平等款式”一条;在设通商口岸这一条款上还有“准英国派驻领事及英商携眷自由往来”的内容;在赔款这一条款上还有“分四年交清”的内容;在对《江宁条约》附加条约《虎门条约》的阐述上,着重叙述了附加条款的五项特权,即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内河航行权、租界的确立和最惠国待遇的具体内容及其此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对于《马关条约》具体条款内容的处理,除了包含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军费两亿两白银;增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四条内容,《初级中学历史(第四册)》还有“我国承认朝鲜为完全无缺的独立自主国”这条内容,并且把这一条款列为第一条予以突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条约有六条要点:一、派亲王大臣分赴德、日谢罪。二、惩办祸首大臣。三、赔款银四万五千万两,照市价易为金额,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还清。四、划定使馆境界,界内由使馆管理,各国得驻兵保卫使馆。五、毁去大沽炮台,自京、津间至山海关等处,许各国驻兵。六、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与统编版教材相比,《初级中学历史(第四册)》不仅多了“派亲王大臣分赴德、日谢罪”一条,而且用“祸首大臣”来指代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大臣。

三、“国定教科书”关于近代对外战争表述的特点

教科书的编写受时代、政治、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一版教科书都有其可取的地方,也有其不足之处。“国定教科书”关于近代对外战争内容的表述具有较强的自身特色。

《初级中学历史(第四册)》关于近代对外战争的表述不仅关注国内,而且更多地从国际视角,特别是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来进行的。如在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中,详述了清政府落后保守的朝贡体系与西方列强推行的条约体系之间的冲突;又如阐述中法战争的结果时指出,战争使得安南(越南)成为法国的殖民地,“天津条约使我国丧失了两千余年的属国安南,我国西南的藩篱,从此破壤,商务续约使法国势力伸入我国西南各省,为他日法国自定两广、云南为其势力范围的张本”。再如介绍甲午中日战争时,对朝鲜在传统朝贡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详细阐释,介绍《马关条约》签订影响时也特别强调“承认朝鲜为完全无缺的独立自主国”,以突出战争最终导致了东亚朝贡体系的崩溃,同时还分析了东亚国际新形势,阐述了中日战后各国在东亚势力范围的变化,以及英德、英日和法俄之间建立的利益共同体,强调列强间的尖锐冲突。这样的表述不仅可以更好地与中国古代史联系起来,而且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中国近代对外战争对东亚世界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更透彻、更全面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初级中学历史(第四册)》在近代对外战争的编写中,相对弱化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恶行,而将关注点放在对清政府的批判上。如在表述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把清政府天朝上国、万邦来朝的根深蒂固的思想与英国的殖民贸易思想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清政府对外来通商贸易的英人有诸多限制,使英人感到十分不便两点作为战争的主要起因;在表述八国联军之役的战争背景时,突出了义和团的破坏性,把各国公使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当义和团在北京暴动时,各国公使纷纷向本国政府请兵援救”,而把支持义和团运动的清政府官员视为战争的“祸首”。这是由于这套丛书在编辑期间,中国与英、法、美等国结成了同盟,共同反抗法西斯的侵略,因此书中对英、法、美等列强的侵略动机有所掩饰,而更为突出清政府的腐败保守。

此外,《初级中学历史(第四册)》在表述近代对外战争时较少使用插图。插图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有重要的作用,对分析战争的过程也有重要帮助。但是由于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国定教科书”在对近代对外战争的内容进行处理时,较少使用插图,仅在中日战争一章中配有插图,其他的例如鸦片战争、中法战争这些重要的、需要学生全面掌握的近代对外战争,都没有插图辅助理解。

四、结语

民国时期是我国教科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 “国定教科书”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推广,其中的编写理念和思想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因此,研究“国定教科书”中关于近代对外战争的表述,分析其表述的特点和不足,有助于了解当时的中学历史教育情况,从而为如今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一些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2]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熊贤君.论战时教育思潮与战时教育的发展[J].民國档案,2007(3):105-111.

[4]  张文,石鸥.国定教科书:时代价值及其局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6):50-55.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