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教学立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021-12-19 10:59吴丹军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设计

吴丹军

[摘   要]教学立意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立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宽度、高度和深度。文章以《全民族浴血奋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的教学为例,对如何提炼教学立意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立意;历史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4-0066-02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教学立意就是这门艺术的灵魂。准确、高远、深刻的教学立意展现着授课者的思想,统领着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凝聚着历史学科的素养,决定着历史思维的品质,提升着历史教学的宽度、高度和深度。

“立意”的本意是“构思”,指作者在孕育、创作作品过程中进行的某种思维活动,包括主题思想的确定、布局结构的研究、作品素材的选择、表现形式的探索等。历史教学中的立意在内涵上与其本意大体相似,指执教者依据课程标准,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和把握,确定本课的主题思想和核心价值,包括教师对教学意图、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的构思设想等。接下来,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立意的指导下对教材的处理,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准确的教学立意决定着历史课堂教学的宽度

历史课堂教学立意的确定是为了让千丝万缕的历史细节有一脉相承的主题和线索。而确定教学立意之前,必须要研读课程标准,明确目标;钻研教材,梳理线索;围绕重点,有的放矢。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笔者对本课课程标准要求的解读如下:一是了解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的主要史实,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特点,在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敌中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二是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了解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取得抗战胜利的深远意义,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理解。三是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抗战胜利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以上三个层次看似内容庞杂,其实内在关系紧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国内战场与国外战场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其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史实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可以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希望在准确、鲜明的教学立意的引领下,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教材内容。

进行教学设计前,笔者反复思考了以下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段历史?学习这段历史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段历史将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启发?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进入抗日战争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此在确立教学立意时,笔者以抗战时期的青年为主体,以“民族危亡时刻,青年何以报国”为主题,让学生跟随当时青年的步伐,关注他们的选择,感受他们的使命和担当。确定教学立意之后,教师就可以据此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具体材料的取舍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了。

例如,新课导入时,笔者展示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用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向学生描绘了一幅中国少年奋发有为,少年中国豪迈崛起的画面,并在铿锵有力的音乐声中,向学生介绍:在中国,古往今来从来不缺少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青年始终站在了队伍的前列,从公车上书到五四运动,再到共产党的诞生,处处彰显着青年的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跟随当时青年的步伐,一睹他们的风采。这样一段开场白,就让学生将注意力聚集到了当时的青年身上,让学生对本课的教学立意有了初步认知。

抗日战争内容庞杂,与老教材相比,新的部编教材增加了史料阅读部分,《学思之窗》与《历史纵横》栏目补充了很多历史细节,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必须要对教材进行有的放矢的处理。在教学立意的指引下,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取了与抗战时期青年有关的史料,如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历史材料,以让学生在当时青年的选择中感悟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

二、高远的教学立意决定着历史课堂教学的高度

教材的第一子目是正面战场的抗战。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大型会战,包括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以及长沙会战等,在自身付出重大伤亡的同时,也给予了日军沉重的打击。在了解到学生初中积累的历史知识后,笔者对此部分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经过精心选择,笔者以抗战前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牺牲的青年代表、空军战士陈怀民为典型,根据纪录片《冲天》《大揭秘——陈怀民4.29空战》及《新儿女英雄传》編写了以下几个片段:

片段一  陈怀民生前在宿舍写了一篇日记:“我常与日机在空中作战。打仗就有牺牲,……如果我牺牲了,切望父母节哀,也希望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继续投身抗日,直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片段二  敌机飞行员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的飞行员会杀身成仁。顷刻间,两架飞机在空中相撞爆炸,黑烟红火,弥漫空中。怀民被弹出座舱,随即坠入江底……血洒长空、义薄云天,这一年陈怀民仅22岁。

短短两段文字,悲哀而雄壮,让学生了解到以陈怀民为代表的一代青年以身报国的赤子之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凸显了爱国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鲜活的材料,学生很快认识到抗战全面爆发后,全国上下已经形成一个共识: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的挑战,民族觉醒到达了新高度。

在分析抗战胜利原因的环节,笔者引用了陈怀民妹妹陈难写给日本军人妻子美惠子的一封信:“……我是厌恶战争的,但我们中国是为抵抗暴力而战,这种战争是维护正义和人道的战争。如果贵国军阀对于中国的残暴行为和强占中国领土的野心一天不停止,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将参加到更猛烈的斗争中去,即使粉身碎骨,也绝没有一人会屈服……”学生通过诵读信件认识到抗日战争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正是这股力量,成为抗战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三、深刻的教学立意决定着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笔者同样选择了当时的青年作为难点突破口。在介绍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给民众传递了精神力量之后,笔者向学生讲述当时还有一部分青年,怀着对革命的向往,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延安的史实。据统计,当时前后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在4万人左右。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延安能够成为当时青年心中的革命圣地,以此引入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战的课堂内容。

在进行重点突破,分析共产党与国民党,谁才是抗战的中流砥柱的问题时,笔者呈现了多个不同角度的材料,让学生结合史料和教材内容进行辩论,各抒己见。在此过程中,笔者展示了抗战中壮烈牺牲的青年共产党员左权的材料,使学生从左权的主要活动中认知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所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斗争,如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领导百团大战等等。通过对上述材料的解读,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坚持持久战,坚持游击战,坚持全面抗战,为抗战指出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坚持全民族抗战,坚持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新希望,所以,中国共产党当之无愧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本课最后的总结提升部分,教学立意是情感升华的立足点。当代青年虽身处和平年代,但感悟抗战精神,仍有着重大意义。“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面对民族复兴大业,青年何以报国?借用习总书记的一句话与学生共勉: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通过这样的环节,实现了首尾呼應,再次凸显了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作为历史教学的灵魂及线索,教学立意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学生历史学习的最终结果。好的教学立意,基于课程标准,不仅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综合考量,还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有机整合。因此,把握教学立意的特点和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志刚,于萍. 也谈教学立意的理解与实施[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12):27-32.

[2]  王德民,赵玉洁.教学立意的概念辨正及其操作性解读[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2):49-53.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教学设计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