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浙江婺剧对笛曲《白蛇传》第一乐章的创作影响

2021-12-20 06:50林昭伊福建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高腔滑音声腔

□林昭伊 福建师范大学

一、作者生平及笛曲《白蛇传》

郑济民,福建人,自幼喜爱中国音乐,致力于中国乐器的演奏与传播。他早年师从陆春龄先生与王铁锤先生,大学毕业后在福建音专任教,后希望在笛艺上继续深造,便远赴浙江跟随赵松庭先生钻研笛艺。在跟随赵松庭先生学习期间,郑济民学习了浙江婺剧音乐和赵先生的代表作品,很受启发,这也是郑济民在之后创作的作品中富含浙江婺剧元素的原因。

笛曲《白蛇传》是由笛子演奏家郑济民与专业作曲家罗伟伦共同创作的一首竹笛协奏曲,乐曲由《许白结缘》《法海弄术》《水漫金山》《雷峰夕照》四个乐章组成,四个乐章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部作品是以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白蛇传》为背景创作而成的,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融入了赵松庭先生的竹笛吹奏技巧,还在其中加入了浙江婺剧的音乐元素。

二、婺剧音乐对笛曲《白蛇传》创作的影响

(一)婺剧音乐介绍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浙江省地方戏曲古老的剧种之一,婺剧以金华为中心,流行于淳安、建德、临海、丽水及江西玉山、上饶、贵溪等地,杂糅了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因金华古称婺州,1950 年,金华戏正名为婺剧。于2008 年6 月7 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婺剧起源于明朝,是由徽剧转变而来的,徽班进京前向南流传变成金华戏,成了保留徽剧最多、最完整的剧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这样评价婺剧:“京剧的前身是徽剧,京剧要寻找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去找。”

婺剧是多声腔剧种。地方戏多声腔剧种中,有像湘剧这样历史上自然形成的,也有像婺剧这样“人工捏造”合成的。在1950 年以前,从未有过一个戏班能同时唱这六种声腔。各个戏班唱的声腔情况不一,高腔、昆腔、乱弹、徽戏都可独立组班,也有两三种声腔合一的两合班、三合班等。原本按照历史的发展趋势,这些在同一地区演出的不同声腔,在长期的艺术交流中迟早会形成较为稳定的单一剧种,这个过程中会伴随着各个声腔及其代表性剧目的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与渗透。但婺剧尚未走到这一步,就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戏改大潮中,金华一带流行的地方戏被统称为婺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被拔苗助长了。如今的婺剧,上演的戏就是各种戏班所拥有的戏的总和[2]。

(二)旋律上的影响

滩簧是婺剧“合班”中的“声腔”之一。滩簧通常作为“剧头”(折子戏)演出。滩簧唱调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平板”和“弦索”。

滩簧原本是声腔的一种,其器乐曲的创作自然要有所区别。平板是婺剧滩簧中的一个主要的基本唱调,又叫原板或慢板,常用于叙事和抒情作品中,平板通常以上下句为一结构单位,上句之后会加一个拖腔,且用1、2、3、5、6 五声音阶。拖腔是戏曲唱腔中惯用的一种手法,常位于句逗、句尾处,字少音多,词断音不断,能够更好地表达音乐情感,更突出旋律的美[3]。

在《白蛇传》第一乐章的引子中,我们可以从谱中看到,引子有一个上下句,上句为第1~5 小节,下句为第6~10小节,第1~4 小节是完全由相同音符组成的弱起接长颤音,第5 小节是与前面几乎相同的,运用了扩充手法的乐句,前面的颤音由e2结束,那么第5小节e2后面的音都可以看作运用了拖腔的写作手法。整段引子也采用的是之前所说的平板中的五声音阶。所以,笔者认为《白蛇传》第一乐章引子的创作,借鉴了婺剧滩簧中的平板唱调。

“一人启齿,众人帮唱”是婺剧高腔中的特色,高腔又细分为西安高腔、西吴高腔、侯阳高腔三种。

在西吴高腔中,大致有八种用于接腔的“定腔乐汇”(1)(见图1)(2)。

图1

在《白蛇传》第一乐章的第39~40 小节里就运用了图1中第一行“定腔乐汇”的扩充手法,给此片段形成许仙和白素贞相识、互生情愫的一种语气感。

在高腔中的一个唱段中,并不会把七八种“定腔乐”汇在一起使用,而是将其中的两三种组合在一起,不断扩展成丰富的旋律。在《白蛇传》第一乐章的第98~102 小节里,我们可以看到其运用了图例中第二行及第四行三种“定腔乐汇”,在这里,这三种“定腔乐汇”并没有分开放置,作曲者在这一乐句里把三种“定腔乐汇”放置在一起形成乐句,展示了许仙和白素贞在阳光明媚、富有生机的西湖边相恋的情景,且展示了进展紧密的节奏。

侯阳高腔中多将滑音作为演唱技巧,且时常出现在腔节尾音,旋律尾音上翘。在《白蛇传》第一乐章的第193~194小节里,若这里运用了侯阳高腔的特色,那便是把谱中的五连音看成辅助音,在实际演奏中也要旋律流畅,要有类似历音的流利感,那么就是从f 上滑到了高九度的g2。

(三)演奏技巧上的影响

1.滑音

婺剧是戏曲剧种之一,所以,婺剧音乐中充满浓郁的戏曲风味。郑济民先生在创作此曲时自然在技巧上也脱离不开婺剧的元素。婺剧中的圆滑音主要用来抒发情感,演绎人声,渲染感情氛围[4]。

在第27、28 小节中,辅助音g 到主干音bb 使用了上滑音,这里bb 的指法不是半孔而是开一、二、三、六指,按四、五指的指法,因为后面有接波音技巧的缘故,这个指法在这一乐句中并不适合滑音的演奏,所以,这时的上滑音很考验演奏者的功力,要求其既要运用得灵活,又不能抢走主干音的风头。

在第35、36 小节中,使用了f 到d 的下滑音。虽然在众多北派竹笛曲目中也有许多滑音,但婺剧中的滑音与北派竹笛曲中的滑音的不同之处在于:北派中的滑音大都用来模仿唱腔和甩腔;婺剧中的滑音除模仿人声的唱腔外,还用来表达对话的一种语气感,使曲子更具抒情性。

《白蛇传》中出现的滑音还有许多,滑音的表现不能太过于粘连,只需要有一种圆滑的感觉带过去即可。

2.气息与拖腔

在婺剧中常常用拖腔来表达一字多音的效果,拖腔不仅需要演奏者掌握精湛的气息控制,还要求演奏者确保音准的稳定。在图1 中,上句a 与b 就运用了拖腔的技巧,长音和弱音的结合在演奏者的演绎下就需要非常注重音准,拖腔前的“字”要在交代清楚的同时,还要形成旋律感,在气息的控制上也要保证“音断,乐不断”。

三、《白蛇传》中对婺剧元素的继承和创新

郑济民先生深受婺剧音乐的影响,将婺剧音乐中丰富独特的戏曲元素融合改编成了如今“沁人心脾”的《白蛇传》。迄今为止,我国的笛曲风格大多是细腻婉转的南派风格与充满豪迈气概的北派风格。而郑济民的这部现代创作曲中加入了婺剧音乐元素,无疑是一种创新,很好地推动了笛曲和浙江婺剧文化的融合,使传统民族器乐创作道路更为宽广,更加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比起单一的戏曲元素发展和传统的笛曲交流传播,经过现代手法的创作,将戏曲融入笛曲的音乐传播速度更快,范围也更广。

时至今日,浙江婺剧经由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多元化风格的婺剧形式,其运用方法也变得更为灵活且不失传统风味。作为多剧种融合而成的戏剧,婺剧自身蕴含的创造力不可否定。在中国戏剧文化发展较为低迷的当下,我们应探索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新道路。这种结合了现代创作技法,又融合了传统戏曲音乐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作曲界的创作思维,还使当代学生更加有兴趣去了解民族传统音乐。

结 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浙江婺剧对笛曲《白蛇传》第一乐章创作的影响,竹笛协奏曲《白蛇传》一经问世,在业内备受推崇,众多笛子演奏家与爱好者纷纷学习此曲,其展现了郑济民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也体现了郑济民对竹笛艺术今后发展的负责的态度。这种把传统戏曲与竹笛创作曲结合在一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竹笛艺术的感染力,也为后来的作曲家提供了新的作曲思路,为竹笛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释:

(1)艺人在长期演唱的过程中,似乎出现了将某些腔句较稳定地组合在一起,使用于不同名称曲牌的做法。

(2)此图例来源于《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上)》。

猜你喜欢
高腔滑音声腔
“器乐声腔化”三题
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之声腔划分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时代主题与传统文化的“高腔”
关于“二胡演奏声腔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论高腔在川剧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缘由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琵琶音乐中的滑音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