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佛教画像的保护修复

2021-12-20 01:40李耀华
理财·收藏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纸张书画病害

李耀华

河南博物院收藏有一件佛教画像,由于长期饱受烟熏火炙、油渍水浸等侵扰,文物材质酥脆,存在水渍、污渍、霉斑、烟熏、老化、酸化、絮化等不同程度的病害,文章针对这类宗教题材的绘画藏品的保护修复方法和理念进行相关探讨,以期寻求比较科学稳妥的保护措施。

河南博物院工作人员于2018年7月在清理库房剔除品过程中,于多年尘封的木箱底层挑拣出一件破损严重的佛像图轴,因没有相关详细档案记载,暂未对其进行鉴定定级,便作为一般的文物参考资料予以保存。但从裱件背部的旧签可知该件书画作品应为我院早期藏品。该佛像画芯纵183厘米,横83.3厘米。经考证,作者为明代东吴虎丘香严寺僧人明慧。佛像等宗教书画文物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承载着当时有关社会、历史、民族、艺术等发展和演变的信息,尤其是对研究明清时期的宗教绘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鉴于文物破损情况,亟须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科学性保护修复处理,使其价值得以体现,以期适应文物长期收藏和陈列展览、研究之需。

文物病害调查与评估

由于该佛像画轴在收藏前长期被供养人用于堂前参拜,画像难免饱受烟熏火炙之害,造成裱件整体变色,折痕遍布。镶料为藏蓝色棉布布料,覆背采用早期英国进口棉布,棉布未进行托纸加工处理,直接采用稠糨糊进行覆背,用糊较厚,厚薄不一,极不利于书画的保存。佛像虽经装裱,但是装裱不规范,所用材料质量不高,时间久远,加之历史保管不善,裱件上存在大量霉斑,裱件残破、脱落、局部空壳,有多次不当修复的痕迹。裱件天头断裂,布边脱失,文物表面有大量的水渍、折痕、变色和少量的污渍、断裂、残缺、烟熏、微生物及动物损害、老化、酸化、晕色、字迹模糊等病害。文物自清理之前,长期存放在剔除品的杂物箱内,没有必需的温湿度检测与控制系统及防霉措施,由此产生的干湿度变化对文物造成了较严重的侵蚀与伤害。由于文物保存环境简陋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存在,对现有纸质文物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若不及时进行保护修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进一步损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综上所述,参照WW/T 0026—2010《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的要求进行了病害调查和病害评估。经评估,文物处于濒危状态,若不及时进行保护修复,必将加速该书画藏品的恶化趋势。

保护修复工作目标和原则

根据文物破损及病害情况,拟定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目标是实施保护修复的前提,是决定采取何种技术处理手段的指导性原则。通过前期对文物破损及病害的调研及评估,认为该佛像画轴经过保护修复后,文物病害问题应得到妥善改善;文物原貌得以保持,佛像所涵盖的历史信息得以最大限度保存;加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借助现代科技检测研究手段,对书画纸张老化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用科学研究的结果指导修复保护工作,加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以传统方法为主,采用书画修复的传统工艺和现代文物保护的成熟技术,进行清理、清洗、修复、装裱、加固等;优先使用传统工艺技术和材料,所有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以对文物最无害的工艺技术用于保護修复,并做好详细的档案记录。选用的保护材料耐老化性强,对文物无害,同时具有不污染环境,对人体无害,价格适中的特点。文物保护修复所用的材料应具有可逆性。

技术路线及关键操作步骤

1.技术路线

根据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和国内外常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法,结合文物保存现状的调查和评估以及确立的保护修复工作目标, 技术路线设计如下:首先对文物消毒灭菌,做好霉菌防治处理。文物修复前进行信息采集,留取原始信息;对文物病害进行综合分析,利用现代科学仪器对文物进行无损分析检测,根据检测数据及病害评估结果制订具体保护修复方案。修复过程中对酸化画芯采用传统的物理方法进行脱酸;对有污点和微生物等病害的文物使用酒精涂擦,避免使用化学药品;使用固色剂对书画的墨色、颜料进行加固;采用传统工艺处理,最大限度保留原裱件的裱材、装裱形式和工艺进行修复装裱。缝制画套,配置无酸囊匣。对库房进行一次整体杀虫防霉处理,消除虫霉隐患。遵照WW/T 0027—2010《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的要求,真实、详细、完整做好档案记录工作。按照科学、规范化要求,建立科学档案,为今后的保护、研究工作提供完整数据。

2.保护修复的关键操作步骤

(1)消毒

文物中发现有大量的微生物损害,为防止霉菌交叉感染其他文物,进行了相应的消毒灭菌处理。消毒灭菌方法选用真空充氮熏蒸法,该方法是成熟技术,广泛用于纸质文物,效果较好且对文物无危害。

(2 )脱酸与清洗相结合

经现场检查,判定部分文物有不同程度的酸化现象,需进行脱酸处理。在清洗前进行墨色水溶性检测、对晕色跑墨的地方实施固色处理、画芯底部及表面加衬、控制水温及清洗时间、清洗次数,做好相关防护工作。脱酸方法采用传统的物理方法,使酸性物质溶解到水中,用常温蒸馏水或纯净水冲洗干净,冲洗后用酸度仪检测,使脱酸后的纸张pH值达到7.0以上。本次洗脱酸采用洗画池+净水系统+电热水器结合,其优点是水质好、污水易处理、水温稳定、易操作。局部水渍、 污渍和少量微生物等病害严重处,清洗前将写印色料溶解之处采用合理浓度的胶矾水或豆浆水进行加固处理,然后采取传统与科学的清洗方法予以去除。画芯上的水渍是书画最常见的病害之一,视质地的坚实及完整状况,采用传统清洗法,用温水浸泡清洗数遍可去除黄污水印,浸渍时间应视病害程度而定,但终不宜浸渍太久。污渍和微生物损害等处理方法是用棉签蘸取酒精涂擦,再用蒸馏水或纯净水多次冲洗干净,以pH试纸测试,达到中性为准,再用吸水纸吸取水分后阴干并压平。

(3)移案

清洗完毕后将水用毛巾吸干,用木棍将画芯卷起,顺势将画芯紧贴在高清书画修复台上。本次修复改变在传统的大漆案子上进行操作带来的不利因素,放置在新型书画修复拷贝台上进行,该设备可一边倾斜,灯光可控等,便于后续的揭背、上浆、托芯、上距条、上胶矾水或豆浆、补洞及垫条。充分利用文保科技装备带来的便利。

(4) 揭背布和托芯纸

与传统书画的装裱方式不同之处就是该画轴没有采用传统纸张覆背的方式,而是用棉布进行直接覆背,棉布未加工直接刷稠糨糊,棉布与画芯之间仅有一层托芯纸,进行“揭”的操作时,只能从裱件四周向中间一点点小心揭除。棉布揭除后,先在画芯空白处找出易揭之处,根据托芯纸与画芯结合的情况,采用揭、搓、捻等手法顺着一个方向进行,避免将画心揭“花”、揭“透”,直至将托芯纸张全部去除。

(5) 修补残洞

书画上有受到损害残缺的部位,应进行修补。修补时尽量选用与书画质地相同的旧纸,颜色应比原来稍浅。因无法寻觅与画芯纸张一样的修补用纸,只能挑选与原画芯纸张相近的新纸进行染色加工。修补时将旧纸边缘用刀剃刮成斜坡,然后用毛笔在斜坡面上浆,将补料对准破洞贴住,使粘补的接口平缓。用棕刷或手指将补料粘牢,待干后刮掉多余部分。对于细小的破洞和极细的裂缝,无法刮口,则剪成小块或细条贴在破洞和裂缝处,同样需注意与原画芯纸质薄厚基本统一。粘补残缺主要采用碎补、整补、挖补、镶补的方法。具体用何种粘补方法,应视画芯残损程度而定。因该画像在绘制时大量上胶矾水,致使画像纸张存在严重粉碎性掉渣脱落,在修补残破时选用先在画芯上补出大块缺失部位后进行托芯,然后在托芯纸上进行隐补,缩短了画芯在浆水中停留的时间,减少了糟朽纸张遇水泥化及颜料跑色的风险。待背部补纸干透后打磨补纸边缘,这样可减小粘贴重合处的厚度,为后期收卷减少摩擦,利于卷轴画的长久保护。

(6)全色

經过修补后,为了达到书画的完整统一,须对残缺处进行补色,亦称“全色”。全色:包括全色和接笔,持毛笔以色墨填补残缺处,即为全色;对于画意缺失处可适当接笔,以恢复画面的完整性和协调性。传统的做法是通体施胶矾水,以便于全色的操作性。考虑到胶矾水后期可能会对纸张产生危害,只在书画正面需全色部分(系修补材料处)涂一定比例的豆浆水。作品全色的过程,均采用传统水溶性中国墨、国画颜料,用毛笔调色而全之。

设计装裱款式并配料装裱

根据宗教题材作品特色设计装裱款式,借鉴唐卡艺术的装饰特点,同时考虑到装裱材料的规格限制,决定以藏青色与佛教黄两色惊燕裱为主,在画芯四周逐次加镶枣红和靛蓝色距条予以装饰,体现佛教题材作品的庄重典雅之美。根据材料的尺寸规格,采用挖镶形式,惊燕头部花形剪成菩提宝塔形,切合佛教题材,角袢(搭杆)剪成云头纹,签条染制成古铜色,古色古香,裱件边缘采用转边处理,工艺尽量考究。裱件镶好后根据本地天干气燥的气候特点择机覆背上墙挣平。包首废肩采用加衬的方法处理,增加废肩牢固度,增强裱件平整度。因为是独自操作,包首上好后,利用高清透台的透光性,可以清晰地看到覆背纸与包首的宽窄,极易把控压缝距离,采用了坐覆的方式进行覆背。裱件上墙一月后下墙施蜡砑光,蜡采用川白蜡,施蜡前仔细检查背纸是否有颗粒,有则剔除,以免伤画。砑光时第一遍先轻轻地过一遍,其目的是将没有看到的微小沙粒砑碎,第二遍用力砑,最后镶缝处多砑几遍。砑光后剔除废边,准备配置天地杆。因作品修复前断裂严重,天地杆型号选用略大型号的旧杉木杆,更有利于保护画作。配以黑檀轴头,增加作品的稳重感。裱件彻底完工后,根据裱件尺寸缝制棉布画袋,画袋内衬为藤黄色,外面环扣宋锦,稳重高雅。为了便于收藏保管,配置了无酸囊匣,囊匣内衬黄色绒,外面为金色宋锦。总之,旧裱书画的修复装裱,是一项技术难度大的工作,在装裱技术的选择上、装裱材料的使用上一定要格外慎重。对特别重要的书画,应选用质量上乘的传统装裱材料施以良工精做。

本幅作品的保护修复本着治病延年的目的进行操作,在装裱款式上结合作品内容进行综合设计,以期达到收藏与展示的最佳效果。文物经过保护修复后,病害问题得到彻底改善。文物保护修复所用的材料具有可逆性,保持文物原貌,最大限度保存历史信息。以传统方法为主,注重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借助现代科技检测研究手段,对书画纸张老化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用科学研究的结果指导修复保护工作,采用书画修复的传统工艺和现代文物保护的成熟技术,优先使用了传统工艺技术和材料,所有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选用的保护材料耐老化性强,对文物无害,同时具有不污染环境,对人体无害,价格适中,并做好详细的档案记录。通过系统、全面的清洗、修复、加固等技术处理,减缓了书画纸张的老化速度,画面达到平整、清晰、色彩稳定、画芯强度增强之目的,能够展现出中国书画艺术的传统美感,使佛教题材的绘画艺术内涵得到充分彰显。经保护修复后,不但使书画达到正常的pH值,而且在色差、柔软度、强度等方面基本恢复最初的生化指标,确保书画能够悬挂,满足外出展览和收藏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提供陈列展览和研究之用。

猜你喜欢
纸张书画病害
桥梁病害分析及加固处治设计研究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1月)
某道路病害原因及维修改造方案探讨
纸张黑白变
蔬菜病害田间诊断依据
撕纸张
小小书画廓
土传病害防治技术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