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及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21-12-21 00:41田玲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21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乡村振兴人才

田玲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引领中国乡村发展和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该文介绍了乡村职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乡村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市场和政府2个方面探讨了乡村人才资源的配置机制,并提出了发掘本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培育内生人才、建立动态数据庫对乡村职业结构和人才需求进行实时跟踪等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关键词:人才;资源配置;职业结构;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1-0001-0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to lead the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lve the “three rural” problems in the new era. The talent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rural occupation structure are studied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llocation of rural talent resour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allocation mechanism of rural human resources is discussed from two aspects of market and govern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rural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path, mainly include: build and improve the rural talent team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local talents, the introduction of external talent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endogenous talent, by establishing a dynamic database to track the rural occupation structure and talent demand in real time.

Key words: Talent; Resource allocation; Occupation struc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专门对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指导意见,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壮大发展乡村人才队伍,提高乡村人才的技术能力和素质,逐步形成一支满足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人才队伍[1]。因此,乡村振兴要坚持把乡村人才振兴放在首位,既要大力提升本土人才的科技能力,发挥内生“造血”功能,还要大力引导城市人才助力乡村发展,提供外生“输血”功能,内生外生协同发力,助力乡村振兴。

1 乡村职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乡村职业结构是劳动力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职业配置,其主要对乡村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劳动力职业分布有影响。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迁,乡村劳动力的职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包括职业结构中的职业配比、产业分布、学历水平等。

1.1 现状 由于乡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点,经过对乡村农业劳动力的职业结构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乡村职业结构主要呈现以下3个方面特征:一是职业化水平不高。当前,乡村劳动力仍以低技术劳动力为主体,主要从事职业包括农业劳动人员、商业服务人员、生产人员,且维持在稳定水平,而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员、科技服务员等的比例仍较低。而随着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产业将越来越向专业化、集成化和网络化发展,当前的职业结构已经不能满足乡村发展的需求。二是学历水平提升不明显。乡村职业结构的变化和跃迁是由乡村经济发展来推动的,当前乡村经济发展正在起步,但产业结构与城市仍有很大差异。当前乡村劳动力中,老年人员有部分未上过小学和初中,甚至未上过学;中壮年人员少部分未上过初中和高中;中青年中也有少部分未上过高中。乡村劳动力接受过职业教育或者本专科教育的比较少,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比例更少。三是年龄老化问题凸显。对于乡村劳动力而言,特别是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受城乡经济和就业资源的影响,离乡进城务工和就业仍然是他们的主要选择。这就造成农村遗留劳动力以中老年人为主,造成了乡村劳动力的严重失衡。如果乡村不能留住中青年劳动力,长久下去,势必会影响我国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1.2 发展趋势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仍是农村的主产业,农业收入占据了农民收入的绝大部分。但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农村产业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据相关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农业收入所占比例在逐步下降,2011年这一比例由1995年的33.19%下降到23%,且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职业结构的变化,这一比例仍在进一步下降[2]。而涉及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职业比例在大幅提升。例如,很多农村地区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发展电商产业、自己直播带货,发展自然度假村、非遗村落文化等服务行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乡村职业结构带来很大的冲击,农村职业结构必须要满足农村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农村产业格局和职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职业结构优化调整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和农村产业的变迁,职业结构越来越向信息化、科技化和专业化发展,对乡村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快推进乡村职业结构的发展和乡村人才的能力提升是必然要求。

2 乡村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速度加快,尤其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文化程度较高又懂科学技术的年轻人才匮乏。人才流失、队伍老化,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的振兴和发展。从乡村产业来看,大多數乡村人才从事的还是农业、种植业、畜牧业等传统产业,而从事农副产品二次开发和精细加工的较少。从职业结构来看,现有的乡村人才仍以生产型为主,少部分为经营型人才,而具备一定信息技术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技能型、专业型人才较少。这种人力资本结构的不合理性,已经无法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匹配,甚至阻碍和制约了农村新型产业的发展。

2.2 人才培训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各地市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了乡村人才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本土乡村科技人才数量与专业水平,使得乡村人才的紧缺得到了一定的缓解[3]。但是乡村人才培训的机制仍不够完善,系统性不强,部分农业从业人员科学意识淡薄,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培训缺乏持续性,乡村科技人才的培训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例如,乡村人才培训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内容零散孤立,培训手段落后,使得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的乡村人才技能单一。一些地方培训经费不足,人才培训力度不够,使得培训的覆盖面不广。一些地方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未考虑到乡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培训内容不贴合农村实际,未考虑到人才的专业性、理解性与接受性,盲目进行培训,使得人才培训未能体现其固有的价值。

2.3 观念落后人才难留 受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部分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在发展经济时仍以传统的农牧渔林业为主,不愿意接受新的观念、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他们仍愿意从事传统的农业工作,而不愿意接受诸如特色农产品电商服务、农家乐、新农业设备、新科学技术等新事物。与此同时,乡村留不住人才这一问题也非常凸显。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投入多、周期长、附加收益不高、成效慢,这就需要长期地扎根农村进行科学指导和帮扶。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经营环境仍有待改善,让一些外来科技人员,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人员、农业管理人员等难以安心工作,难以扎根于农村[4]。

3 科学配置乡村人才资源

乡村人才资源配置机制的完善是人才资源是否能物尽其用的关键。人才资源的配置和人才建设不是简单的引进人才,必须符合人才资源配置规律。一些地方对引进的人才不分专业和任务,简单进行工作分配,人才工作成效难以得到体现。其次,对于乡村人才的工作实效,缺乏及时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更无反馈整改、监督检查机制。因此,构建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影响人才资源配置的因素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市场配置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有着决定性作用;二是政府引导机制,能够正确引导人才流向。

3.1 发挥市场配置机制的决定性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方式是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职业结构发生了变迁,必须结合本地区、本市域或县域乡村职业现状,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乡村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更多人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产业和重要领域,比如农商经济、电商经济、特色乡村产业经济等,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推动作用,促进乡村振兴。

3.2 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虽然我国早就不是计划经济时代,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调控作用同样至关重要。就乡村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来说,市场配置是基础,但如果不以高效的政府制度供给为先决条件,市场配置机制对乡村人才资源配置的作用就会受到市场自身缺陷的阻碍[5]。因此,政府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乡村人才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结合本地乡村产业和职业现状,制定一系列乡村人才振兴规划、引进策略和配套支持政策,并保障政策制定的稳定性、长期性和可操作性。人才振兴规划和引进必须符合本地特色,结合市场配置需求,科学合理引导人才资源配置,使引进的人才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能切实解决乡村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杜绝形式主义的引进人才,做做样子拍拍照,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技术指导。同时要有完善的配套支持政策,比如设立专项资金,制定配套的人才激励政策,确保人才愿意进乡村,解决好人才的后顾之忧才能留得住人才。

4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4.1 发掘本土人才 解决农村人才数量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首先要着力发掘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实现“本地人才治理本土”的主体功能。本土人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他们热爱家乡,熟悉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浓烈的乡愁情绪,和邻里之间也非常熟悉,而且具有一定的专项本领或特长。因此,相对于外来人才而言,他们才是乡村振兴的得力干将。他们干的是自己的事情,谋的是自己的幸福,干起事情起来顺手尽心。当然,要让这些“土秀才”愿意在乡村振兴中大展身手,首先得把他们吸引回来,这仅靠讲道理和家乡情怀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给他们营造一个能施展拳脚的空间和环境,比如政府和村委要加大产业建设力度,结合乡村特色建设和发展乡村产业,给他们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让他们回来能干得舒心。其次,通过多种途径转变农民观念,改变职业理念,让本土人才愿意从事新职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愿意参加新知识、新科技、新农业等知识和本领的培训,进而提升自身的农业科技能力,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建设,为自己的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2 引进外来人才 乡村振兴和发展,还必须借助外力,大力引进外来人才,壮大和充实乡村人才队伍。外来人才,尤其是城市科技人才,思想观念先进,科研水平高,技术能力扎实,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推力。因此我们要破除城乡之间不平等的制度障碍,多渠道吸引外部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致力乡村建设。但是引进的人才与本土人才不同,他们出生在城市,家庭也在城市,要让他们返回农村、建设农村,就得聚焦于留人,让人才自愿来、不愿走、不想走。首先,提高人才待遇,其平均薪资不应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平均薪资,甚至应该高于市场平均薪资。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考核制度,毕竟乡村人才主要从事乡村产业相关的技术工作,不能照搬企业单位的人才考核和评价制度,而应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本乡村、本产业的考评机制。再次,制定相应的人才晋升制度,提高乡村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给有能力、有才干并愿意踏实在农村从事科技工作的外来人才有一定的晋升空间,不能按照城市企业、事业或机关单位的晋升制度来评定他们,毕竟他们的论文是要写在乡村的广袤大地上的。最后,制定有配套的激励政策。外来科技人员从城市来农村,很多上有老下有小,既有父母养老问题,又有子女入学问题。各级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协同解决外来人才父母养老问题,帮助解决外来人才子女入学问题,让外来人才在乡村工作无后顾之忧。

4.3 培育内生人才 我国农业目前正在向现代化、智能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农业设备不断涌现,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已大量应用在农业上。一直从事传统农耕种植的农民显然无法适应这种变化,所以迫切需要高素质、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虽然可以引进外来人才,发掘本土秀才,但是这毕竟是杯水车薪。要满足农业现代化需要,必须加大培养新型职业化农民的力度,培育内生人才。而且,目前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为年龄较大的老人,他们劳动能力薄弱,接收新知识比较慢,甚至可能拒绝接收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因此,要培育内生人才,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一是加大政策宣传。通过不断宣传国家乡村振兴策略,宣讲国家相关利好农业优惠政策,吸引广大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返回农村。自己愿意回来,才会愿意投入自己家乡的乡村振兴事业中来。二是就地开展新型农民培育培训工作。考虑到成本问题,应尽量在乡村当地开展新型农业设备和技术的培育培训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相关农业技术和新型农机农具使用方法的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等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应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和乡村现状,切忌一刀切、和稀泥。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广播、多媒体和自媒体资源开展线上培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均能使用智能手机,均能上网。可以利用线上渠道,将相关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以及国家利好的农业优惠政策等及时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从而进一步拓宽培训途径。四是组织专业农技人员和引进的外来人才送知识到乡。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安排,组织农业领域相关的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高校农业研发专家以及引进的外来人才等,编辑整理相关农业技术知识和农业设备使用说明,形成简单明了、图文并茂的科技小手册,通过入户指导、个别辅导、集中培训等方式,将最新的农业知识和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在田间地头学习,在日常劳作中学习,既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实效。

4.4 建立农村职业和人才数据库 依据国家标准职业分类和我国乡村振兴实际,围绕农村职业结构变化和农村紧缺人才情况,建立农村职业结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农村紧缺人才目录数据库。建立农村职业结构基础数据库,可以及时更新和掌握农村产业结构变迁和职业结构变化,及时引导和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实时反映人才需求与紧缺状况,调配紧缺农业科技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与发展。建立农村紧缺人才目录数据库,是乡村人才能够科学合理、长期聘用的基础。各级政府和乡村要采集乡村人才信息,分门别类地建立人才信息资源数据库,便于人才统一管理和调配,保证乡村人才配置和使用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避免浪费乡村宝贵的人力资源。在职业和人才数据数据库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建设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多层级乡村人才资源供需对接平台,方便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乡村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及时调配人才资源下乡。此外,还可以利用最新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已经建立的数据库基础上进行建模,分析未来乡村产业结构变化情况,预测未来职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和人口迁移规律,对乡村职业结构进行动态跟踪和监控,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5 结语

当前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首先就要了解当前乡村职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而分析乡村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在乡村人才资源配置上,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根据市场变化实时配置和优化人才资源,并在政府部分的统一引导下,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统筹安排。要解决农村实用人才缺乏问题,关键因素是打造出一支强大的乡村人才振兴队伍,最根本的是培育乡村内生人才,发掘本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三管齐下,相辅相成,让内生人才发挥主力军作用,让本土人才发挥特长,让外来人才发挥专长,共同建设一支完备的乡村人才队伍。同时,为了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性,有必要建立农村职业基础数据库和人才目录数据库,对农村职业结构变迁和人才紧缺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的跟踪,才能将人才这一宝贵资源的作用最大化、长效化。

参考文献

[1]张志文,周定财.乡土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21,23(03):61-65.

[2]公秀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探究[J].农场经济管理,2021(04):40-42.

[3]葛漢勤,施庆华,葛兆建.乡土科技人才与协同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2):90-93.

[4]余剑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刍议——以湖南省HD县为例[J].南方农机,2020,51(17):30-31.

[5]谢玉梅.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途径[N].光明日报,2018-03-21.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乡村振兴人才
人才云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