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总结

2021-12-21 20:47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决议历史

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既有客观需要,也具备主观条件。”

2021年11月8日,一次载入史册的会议拉开帷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聚焦一个前所未有的宏阔课题:“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开幕当天,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讨论稿)》(以下简称决议)向全会作了说明。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这项决议。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三个重大“历史决议”。

习近平关于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说明

2021年11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就第三个“历史决议”作了说明,说明中指出:

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在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关头,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党以后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结论,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致,增强了全党团结,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创造了充分条件,有力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发展。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會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党的历史,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了评价,特别是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分清了是非,纠正了“左”右两方面的错误观点,统一了全党思想,对推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在,距离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已经过去了76年,距离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也过去了40年。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大大向前发展了,党的理论和实践也大大向前发展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既有客观需要,也具备主观条件。

党中央认为,在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党中央认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波澜壮阔,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需要研究的问题多。总的是要按照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的要求,把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好,把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好,把党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总结好,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砥砺奋进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好。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研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全面总结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进程、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伟大历史功绩;深入研究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深入研究党不断维护党的团结、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百年历程,深刻领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和政治优势;深入研究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历程,深刻认识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更好为人民谋幸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深入研究党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百年历程,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

党中央认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

第三个“历史决议”诞生记

2021年4月9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习近平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启动。习近平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起草好关于党的历史的高质量文件,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个多月后,在文件稿框架方案初步成型的重要节点,习近平再次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针对文件起草工作,进一步提出新的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处理好“历史连续性和历史阶段性”“全面总结和突出重点”“总结成就和分析失误”“已有结论和最新认识”这“四大关系”。

遵循习近平的指引,文件起草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迎刃而解。

此次文件起草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聚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我们党已先后制定了两个历史决议。从建党到改革开放之初,党的历史上的重大是非问题,这两个历史决议基本都解决了,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习近平指出,“这次全会决议要把着力点放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上,以推动全党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二是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习近平强调:“对党的十八大之前的历史时期,这次全会决议要在已有总结和结论的基础上进行概述。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有利于引导全党进一步坚定信心,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三是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注重同党中央已有结论相衔接。“关于党的十八大之前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前两个历史决议、党的一系列重要文献都有过大量论述,都郑重作过结论。这次全会决议坚持这些基本论述和结论。”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特别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等重要会议上,对党的历史都作过总结和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党的百年奋斗的新认识。这次全会决议要体现这些新认识。”

早在4月1日,党中央就发出通知,就全会议题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内组织讨论、广泛征求意见。20多天内,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的109份意见建议汇聚而来,文件起草组整理形成了75.3万字的汇总本。此次文件起草工作征求意见建议的范围、规模堪称空前。

在党内,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从按程序下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到以适当方式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文件起草的各个阶段,始终凝聚着全党智慧结晶。在党外,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来自各方面的真知灼见,成为贯穿文件起草全过程的重要参考。

7月1日,文件起草组同志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聆听习近平重要讲话。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不仅是文件起草工作依据的重点,而且其中的许多重要思想也直接成为了文件内容创新的“亮点”。

在7月29日的有关会议上,习近平在肯定文件送审稿进展的同时,提出:“要再打磨、再推敲,不能就此‘封卷’。”

9月1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对决议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与会人士踊跃发言并提交10份书面材料,贡献了许多意见建议。会上,习近平指出:“4月份,中共中央委托中央统战部专门征求了大家对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议题的意见。同志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起草决议稿提供了重要参考。刚才,大家又作了发言,对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意见,我们将认真研究和吸收。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大家表示感谢。”

习近平一再强调对各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能吸收的尽量吸收,能体现的尽量体现”。文件起草组根据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决议征求意见稿反馈的1600余条意见和建议,决议稿初步增写、改写、精简文字共计547处,反馈意见吸收率达24.6%。

习近平三次主持召开全会文件起草组全体会议,三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两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高度重视文件起草工作,从框架方案到送审稿,对每一稿都认真审阅修改、给出具体意见、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员等同志对决议文稿认真审阅、提出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11月8日上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开幕。凝聚了全党智慧和意志、吸收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决议(讨论稿),摆在了与会同志面前。會上,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工作报告,并就决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从8日下午开始,与会同志分成10个小组,围绕中央政治局工作报告和决议讨论稿深入讨论、提出意见建议。经过两天半的充分讨论,与会同志共提出修改意见138条。文件起草组根据这些意见、建议对讨论稿作出22处修改。

11月10日晚,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各组讨论情况汇报,研究确定文件修改问题。11日上午,决议修改稿再次提交小组讨论,形成决议草案。

“通过!”11月1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习近平话音甫落,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3.6万字的决议,字字意义深远,句句高屋建瓴。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征程,浓缩进这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皇皇巨著。

决议的突出亮点和重大贡献

决议除序言和结束语之外,共有7个部分。全文3.6万字,其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篇幅近2万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概括和阐述,是决议的突出亮点和重大贡献。决议中的一段表述,引起与会同志强烈共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与会同志纷纷表示,这“两个确立”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历史幸运、时代幸运,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体现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人民共同心声的重大政治判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航向。这是历史的选择,是实践的证明,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决议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作了进一步概括。在历史演进与理论创新的脉络中,决议科学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此外,决议还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并重点概括了其中的原创性的理念和思想。比如,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作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判断,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方面,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强调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提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决议中的重要细节:党建、反腐、统一

决议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方面的内容,排在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决议提到:

改革开放以后,党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行持续努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问题,特别是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口是心非、擅自行事。

改革开放以后,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同时,由于一度出现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出现严重危机,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风气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普遍存在。

特别是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也有之,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贪腐程度触目惊心。这“七个有之”问题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引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强烈不满和义愤。

决议中,周永康、薄熙来、孙政才、令计划、郭伯雄、徐才厚、房峰辉、张阳8个“老虎”被点名:“党聚焦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查处周永康、薄熙来、孙政才、令计划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狠抓全面从严治军,果断决策整肃人民军队政治纲纪。坚决查处郭伯雄、徐才厚、房峰辉、张阳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并彻底肃清其流毒影响,推动人民军队政治生态根本好转。”

决议还用千字篇幅,提到了“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的情况:

一个时期,受各种内外复杂因素影响,“反中乱港”活动猖獗,香港局势一度出现严峻局面。必须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坚定落實“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

……

2016年以来,台湾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致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势头受到严重冲击。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祖国完全统一的时和势始终在我们这一边。

实践证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伟大祖国的坚强支撑,有全国各族人民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的同心协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一定能够保持,祖国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世界热议史诗般“历史决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前,就吸引了全世界非同寻常的关注目光。外媒在各种报道中发表了对中共即将发布的“历史决议”的解读、透露出对中共执政的信心。

德国专业新闻网站“媒体圆桌”称,可以预见这将是一份具有史诗般意义的声明。

《纽约时报》预测,这份文件将成为“一场激烈的思想运动的焦点”。德国弗莱堡大学研究中国的历史学家莱斯称,中国共产党将在党内精英中建立一个“关于过去和未来的共同框架和共同愿景”。新的决议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自豪感”。

2021年11月16日,随着新华社发向全球的电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外公布,海内外纷纷对决议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意义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此次决议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自信,也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法新社、印度亚洲国际新闻通讯社等多家外媒强调这份“历史决议”的时间点很关键。彭博社称,时隔40年,一份对中国历史的官方宣言已被列为会议议程的首要事项,这可能意味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酝酿重大变化。美联社表示“这将是中国共产党100年歷史上的第三份重大声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则分析说,这次文件的标题表明,它的基调比前两项决议更加“具有前瞻性”。

香港《大公报》评论文章写道,这将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上,继1945年和1981年之后第三个“历史决议”,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分量和历史分量,远超一般文件。当前的时代环境与历史背景完全不同,中国国力空前提升,国际地位日益巩固,开辟成功道路,新的“历史决议”侧重全面总结“成就”和“经验”,“将是中国进入‘强起来’新时代之后又一集结号与动员令。”

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不断创造新的历史。

第三个“历史决议”的通过为中国共产党党史书写了重要的一笔,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根据这项决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党的二十大是中国共产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祝捷认为,在二十大这个面向第二个百年的第一次党代会上,中共中央会提出新的路线图、战略谋划和重大举措,将成为迈向第二个百年的宣言书。

70多年前,《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通过后,毛泽东发出号召:“一切同志,要在这个历史决议案下团结起来,像决议案上说的团结得像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

40年前,《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通过后,邓小平深刻指出,决议“真正是达到了我们原来的要求。这对我们统一党内的思想,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通过之际,习近平的话语无比豪迈:“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新的起点上,全党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锚定战略目标,牢记‘国之大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

(责编/张超 责校/李希萌、陈小婷 来源/《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习近平/文,新华社2021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佚名/文,新华社2021年11月16日;《第三个历史决议问世:回答时代之问》,徐天/文,《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11月15日;《牢记初心使命的政治宣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诞生记》,邬焕庆、邹伟/文,新华社2021年11月17日等)

猜你喜欢
决议历史
一份决议 助力亚运添光彩
党的十九大重大成就图解
论公司决议瑕疵类型
揭秘“董事会决议不成立”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