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装备业助推产业振兴
——以安徽省部分市县为例

2021-12-23 15:42
农业工程 2021年3期
关键词:宁国市机械化农机

曹 怡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然而,乡村诸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常常面临着“无机可用”“无好机可选”的窘境,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业现代水平较低,制约着产业的快速发展。笔者于2020年上半年到安徽省芜湖县、宁国市部分乡镇,与当地农民、企业家、县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和农业政府部门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进行了产业机械化调研。

1 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无机可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产业扶贫,防止产业选择盲目跟风,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一些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依据自然禀赋,敢想敢干、大胆创新,善于把握机遇,培育了适合当地的绿色产业,使乡村振兴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但往往又面临着难题: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关键环节机械化的制约。2019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0%,“机械化”在农业产业中已成为热门词汇[1]。然而,在一些环节、产业和区域的机械化率很低,甚至无机可用[2]。

以安徽省芜湖县陶辛镇为例。陶辛镇坐落于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镇域面积81.8 km2,耕地总面积3 028.66 hm2,水面面积1 213.33 hm2,人口5.66万[3]。据实地参观和当地乡镇干部介绍得知,该镇立足镇情,紧扣乡村振兴主题,发展荷花产业,数万亩的荷花莲子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陶辛莲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陶辛莲子仅莲子一项,收入即可达4.5万~6.0万元/hm2。陶辛镇荷花莲子产业发展看似势头强劲,然而其受机械化的严重制约,尤其是莲蓬采摘机械化是个大难题。荷花生长茎秆高出水面1 m左右,人工采摘,高温酷暑,遮天蔽日,甚至会昏倒在荷花丛中,无人知晓。目前,莲蓬采摘环节完全只靠人力手工完成,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工人还会有生命危险。

陶辛莲子产业的机械装备缺失并不是个例。安徽省宁国市的核桃产业也是如此。宁国市天目山北麓乡村,山势雄峻,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有利于山核桃的生长。该地生长的山核桃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但山核桃生长区平均海拔在50~1 200 m,坡度可达30°以上,其树高通常在6~12 m,最高可达20 m。山核桃的生长环境决定其采摘困难,作业强度大,每年农民采收坠树伤亡的事件常发,被称为“带血的果子”。实现山核桃采摘机械化成为当地农民多年的期盼。

宁国市大力发展前胡种植,“白花前胡”的品质闻名国内外。宁国市位于天目山北麓,雨量充沛,山区小气候明显,独特的地理条件,为多种中药材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生长环境。宁国市的前胡尤其出名,宁国市13个乡镇新增种植面积0.13万hm2(2万亩),前胡年产量达1万t。但是,前胡是根茎类中药材,是取其根茎入药,根茎的品质决定其药性,这种根茎类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不能使用除草剂、化肥与农药,否则严重影响其品质与药效,甚至起相反作用。目前,宁前胡主要还是人工种植,且各生产环节的人工费用非常昂贵,难以规模化,严重制约产业的快速发展。针对前胡高收益中药材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播种、除草、收获和干燥加工等关键环节,应攻克关键共性技术,解决“无机可用”“无好机可选”难题。

通过以上调研实例可以看出,一些产业的发展,在种植、采收等关键环节,只有实现机械化装备的突破,才能得以真正实现产业兴旺。安徽省主要粮食机械化水平即将达80%以上,但机械化发展的不平衡必定制约着某一产业的最终产能,甚至对整个产业链、区域农业发展都有影响[4]。另外,目前还存在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用工难、用工贵,如果只依赖人工生产,效率低下,难以规模化生产,严重制约农民增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现代农业要想使产业稳定并保持不断提升的势头,就需要科技技术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2 推进先进装备业技术创新体系

特色经济作物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尤其体现在特色经济种植业的生产方面。要想彻底攻坚这一难题,必须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下手。

2.1 农机农艺融合开展瓶颈技术攻关

在很多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中,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度低,农机技术专家和农艺技术专家交流甚少。要解决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难题,就要求必须农机专家和农艺专家合力攻关。农机和农艺的共同点及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应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5]。

如陶辛县的莲蓬采收机械化难题,要针对荷花种植农艺要求、田块分布、泥脚深度、莲蓬采摘时机、茎秆强度及采收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这就必须要求专家的实地考察。宁国市前胡若想实现机械除草,也不能再采用传统的播种方式。播种方式可选条播或穴播,那么采用哪种比较好?如采用条播,行距是多少、播量是多少合适,才能保证产量不减、品质不降。前胡在生长的过程中,除草深度多少合适,才能做到既不影响前胡生长,又能获得理想的除草效果?像条播、穴播、行距、播量、播深和除草深度等这些参数,是农业机械设计必须清楚的前提,而这些参数的获得离不开农艺专家。

再如,针对宁国市核桃采摘难问题,由于宁国当地核桃树生长有山高、坡陡和树高的特点,安徽农业大学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工程团队的专家与安徽省吉美伟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积极深入乡村调研,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合力研发系列手持式高空坚果采打机。为适应当地环境,专家们通过当地实际考察以及与本地企业深入交流,最终研发出来的采打机的采打头采用异步移位技术和采打杆可伸缩动力传送技术,采打机以锂电池为动力源,配以直流电机驱动,通过同管同轴嵌套旋转自锁传动轴传动,带动采打头摆动或振动,实现坚果采收。采打头轻质高强度新型合成材料技术,解决了因机器操作杆随着长度的增加,而导致质量增大问题,提高了机器操作的轻便性和灵活性。采打头异步移位技术,保证了机器能采打不同类型的坚果,又不会打断树枝树芽,从而保护了果树,并且保证了来年的产量。采用同管同轴嵌套可伸缩动力传送技术,可以应用到各种高空中小型长管设备上,应用面非常广泛[6-8]。据当地百姓介绍,核桃采打人工费用350元/(人·天),若使用采打机提升效率与产量,可节约成本远超10%。

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推进是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关键环节机械装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民人身安全,且更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2.2 装备创新化发展促进体系完善

目前,农机装备发展尚存在基础研究薄弱、机艺结合不紧密,原创性科技成果少,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等问题,一些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尚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还有很多短板和薄弱环节亟待突破[9]。加之农业装备将融合生物、农艺和工程技术,集成先进制造与智能控制、新一代信息通信、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高效化、智能化、网联化和绿色化方向加速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需求,这就需要加强完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建设,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及高端农机装备研发制造[10]。只有完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才能推进农机装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优化农机装备产业结构布局,推动农业装备领域应用基础、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突破,形成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据安徽省农机装备应用技术产业体系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以来,农机装备体系围绕全程机械化中的关键与薄弱环节、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设施农业装备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开展工作。服务中联重机股份公司、蒙城育田机械公司等30多家农机企业,先后研发新产品60多种,特别是一些小众产品,解决“无机可用”难题。其中,“2BM-7/4型免耕施肥播种机”入选了“安徽工业精品”,“5HDL都灵系列节能环保谷糠热风炉”荣获2019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参展产品金奖。召开农机化推广示范现场会80余场,推广新技术50多项、新机具100多种。指导协作推广互联网+农机1万余台套,实现插秧、深松、收获和烘干作业质量可监测。与茶叶体系合作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与油棉体系合作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与水稻体系合作推进种植机械化、与小麦体系合作推进免耕播种机械化、与玉米体系合作解决水肥一体化和秸秆综合利用、与蔬菜体系合作解决移栽机械化、与蚕桑中药材合作解决前胡生产机械化等。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 000多人,共1.3万多人,其中农机化继续教育高级技术人员500左右。对接农业经营主体20多家,开展茶园机械化、设施蔬菜机械化、中药材机械化和特色产业机械化等试验示范与推广,有力地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3 优化先进装备业技术服务体系

要做到乡村振兴,离不开技术服务体系的跟进。科技创新固然是先进装备业发展的重头戏,其他职能部门、产业和社会各界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是不可或缺的。

3.1 推进“政产学研推”合作,解决乡村产业发展难题

“政产学研推”合作是需要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民共同完成的。这条路线一环扣一环,环环交叉、每一环都不能“掉链子”。

宁国市核桃机械化采摘攻坚难题就是通过组建“政产学研推”的合作模式,进行核桃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环节攻关。目前,山核桃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植保、采收、运输、脱蒲和破壳取仁已经解决,全程机械化各环节已经攻克。通过现场示范总结,进一步加大试验示范推广力度,让广大林农运用新技术、新农具,振兴宁国市山核桃产业发展。

又如以“一揽子”解决方案、“一条龙”转化机制和“一竿子”组织方式,发挥政、产、学、研、推等多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解决前胡等中药材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促进技术的延伸及产业链的扩大。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纽带,通过开展前胡等播种、除草、收获和产后烘干等机械装备新产品研制、试验示范与推广,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较大幅度地提高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解决前胡等生产过程中用工难、用工费用高和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事实证明,创新“政产学研推”山区农机化发展模式是有效的。政府起到了带头作用,以“一揽子”解决方案、“一条龙”转化机制和“一竿子”组织方式,发挥政、产、学、研、推等多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解决山核桃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技术与装备,以服务为宗旨,以实效为准绳,实现专家直接到田、成果直接到户和服务直接到人,促进特色经济作物生产产业化的发展。

3.2 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稳固乡村产业发展道路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已经到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历史阶段。光有机械不行,现代农业机械化越来越需要相适应的服务体系作支撑。加大培育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大户,给予资金和设备的投入,是当务之急,也需要各机构创新性发展、合作式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生产作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近年来,随着农机跨区(乡、村)作业的广泛开展,尤其是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行,出现了机收、机耕和农机运输等不同作业类型的农机服务组织。加强对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引导,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将农机户、农机使用者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11]。

如农机社会化服务全程托管,就是通过政府引导推动,乡镇组织实施,村为实施主体,服务组织为纽带,将分散的农业机械组织起来,由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统一组织调度、合理配置,与乡村生产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农机作业组织化、规模化生产,降低作业成本,既解决农户农忙季节作业机具需求,减少外出务工农民季节性务农返乡,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3 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打破农业产业发展瓶颈

2019年12月10—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部署了2020年经济工作重点开展45件大事,其中指出,要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离不开农机,这是必然的。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民政策,由于分散经营的农民,大多数是老幼妇残、农民文化素质低,加之种田成本高、劳动力外流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发展。为转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实行现代农业的发展,只有引进和培训农业专业实用人才实行规模经营,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项资源配置和各项生产要素投入,发展生产、加工、流通一条龙生产线才能提高农业生产高附加值,创造出最大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如何延伸和拓展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如何打破农村经济发展从弱变强格局,需要决策层的英明谋划,更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措施,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只有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才能构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机制。

产业发展需要装备支撑,研发装备的重点则在于人才。从城镇到乡村,各区域对科研、试验、应用都应各有侧重,组装成一条顺畅的流水线。乡村振兴绝不仅仅只和指定的重点区域有关,而是事关全社会的大事。乡村发展对装备的需求,也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对产业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更督促着我们进行一场全社会范围的大动员。

猜你喜欢
宁国市机械化农机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CHAME 丞华农机展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宁国市中溪镇森林长廊规划与建设技术初探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
生活中不应该有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