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空间网络结构

2021-12-23 13:08杨占锋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子群双城经济圈

杨占锋, 张 云

(内江师范学院 沱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 内江 641100)

0 引言

化石能源为主的黑色经济在推动全球物质财富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日趋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稀缺,进而危及自然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人类发展与生态足迹约束的双重挑战,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全球绿色发展潮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提出一系列关于“绿色发展”的重要论述,并在实践过程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解决中国绿色发展的关键是提高绿色发展效率.作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和“双循环”突破口的重要区域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构筑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对推动该区域绿色协同发展、加快在西部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综观学界关于绿色发展效率的研究成果,多数文献着眼于从绿色发展效率的测度评价与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关于绿色发展效率的测度,现有文献研究对象涵盖全国各省域间[1-2]、经济带[3-4]、城市群[5-6]等不同范围,采用SBM-DEA模型、Super-SBM模型和DEA-Malmquist模型等方法对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普遍证实了中国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偏低,但总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关于绿色发展的影响因素,现有文献从城镇化、经济集聚、高铁开通、政府财政、创新等视角进行了量化分析,如王兵等[7]研究发现综合城镇化与绿色发展效率呈显著的U型关系;岳书敬等[8]、郭艳花等[9]从产业集聚视角以及袁华锡等[10]从金融集聚视角同样证实了经济集聚与绿色发展效率之间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非线性关系;冉启英等[11]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发展效率;郭爱君等[12]认为财政纵向失衡对绿色发展效率和环境治理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李光龙等[13]进一步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随着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逐渐减弱,而且财政分权对科技创新驱动城市绿色发展效率的调节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和门槛效应.

以上文献梳理为本文开展区域绿色发展的空间关联及溢出效应研究提供了良好借鉴,值得注意的是,绿色发展效率在不同区域间经常相互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学习效应[14]和空间溢出效应[15].已有文献虽然也证实了空间关联效应是区域绿色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仍存在如下不足:第一,基于传统空间计量方法对毗邻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空间研究比较深入,但缺乏对非毗邻区域空间关联关系及结构特征进行合理准确分析与解释;第二,绿色发展效率在区域间存在空间关联性得以验证,但不同区域在关联过程中所处位置及角色扮演却未得到充分反映;第三,现有研究缺乏对区域绿色发展关联网络中各节点间连接关系的全面系统考察,研究结果可能存在片面性.鉴于此,全面系统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同区域间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角色定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研究不足,进而为全面推进新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绿色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此,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关联及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系统分析不同区域在空间关联中的地位、角色及作用,为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调的绿色发展提供有益理论支持.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1.1 绿色发展效率测度模型

本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来测算绿色发展效率水平,该模型不仅可以更好区分各决策单元真实效率值,而且突破了效率值不超过1的界限,从而能解决有效决策单元的排序问题.一般使用以下线性规划模型来判断决策单元的SBM有效性:

关于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择,本文借鉴王军等[16]的方法,构建可以反映环境代价的绿色GDP作为产出指标,其数学表达式为:绿色GDP=实际GDP/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其中环境污染综合指数选取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及工业烟尘三类主要污染排放量,并利用熵值法计算得出;在投入指标上,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分别选取劳动力(L)、资本投入(K)、技术投入(T)和能源投入(E),其中劳动力以年末就业总人数表示,资本投入借鉴张军等[17]、单豪杰[18]采用永续盘存法对研究区域资本存量进行估算,技术投入以年度专利授权量表示,能源投入以能源消费总量表示.

1.2 社会网络分析法

本文参考李敬等[19]的研究思路,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溢出效应进行探究.

(1)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关系确定.在分析不同对象网络关联特征时,首先要确定彼此间数据关系,VAR检验法和引力模型法是常用的两种确定方法.与VAR检验法相比,引力模型法不依赖数据滞后阶数条件,而且还可通过地理距离因素反映空间关联网络演变趋势,从而成为“关系”确立的不二之选.因此,本文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对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进行分析,具体表达式如下:

式中:i、j表示不同地区;Yij表示区域间绿色发展效率引力大小;I表示各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考虑地理距离对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影响,本文以两城市间球面距离Dij(通过Arcgis测算得到)来表征区域间“距离”;kij表示修正因子,用kij=Ii/(Ii+Ij)表示,反映区域i在区域i与j间的绿色发展效率联系中的贡献率.通过此式计算出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引力矩阵,然后将引力矩阵每行均值作为临界值.该行其他值大于临界值记为1,表示该行区域对该列区域具有空间关联关系,反之记为0,表示该行区域对该列区域不存在空间关联关系,进而得到有向空间关联网络0—1非对称关系矩阵.然后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空间关联网络,对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网络结构特征、溢出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2)整体网络关联分析.网络密度反映绿色发展效率空间网络结构紧密程度,其值越高表示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联系越紧密,计算式为:Dn=L/[N×(N-1)](L为实际关系数量,N为区域数量);网络效率反映绿色发展效率空间稳定度,其值越低则表明空间溢出通道越多,网络更加稳定,计算式为:E=1-M/max(M)(M为多余线条数).

(3)节点网络关联分析.点度中心度反映区域在网络中心位置的程度,其值越高表明该区域在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与其他区域关联越多,处于网络中心地位;接近中心度反映该区域不受其他区域影响的程度,其值越高表明该区域与众多其他区域存在直接关联,区域间关联路径通达性较好;中间中心度反映某区域在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中介作用大小,其值越高表明该区域对其他区域空间关联关系的中介作用越强.

(4)结构对等分析.该分析主要关注位置层次上的整体网络关系,通过不同节点间的关系模式判断,将具有相同关系模式的节点归类处理,并视同一子群内部不同节点具有结构对等性,即同一块模型内部不同节点相互替换后,并未造成整个关联网络在结构和性质上的改变.

(5)中间人分析.顾名思义,中间人就是向一个节点发送资源,却从另外一个节点得到资源的行动者.通过中间人分析可以对每个节点在子群内部及子群间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定位.根据中间人扮演的角色可将其分为协调人、顾问、守门人、代理人和联络人5类,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中间人B扮演的五类角色 注:虚线框内归属同一个子群

1.3 样本数据来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紧密契合,一脉相承.本文沿用成渝城市群规划范围,研究样本囊括四川15个地级市和重庆全域,研究时段为2010—2018年.文中分析所用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及四川省地级市统计年鉴和社会统计公报.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 绿色发展效率分析

本文利用DEA-Solver pro5.0软件,采用非径向、非角度Super-SBM-V模型测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0—2018年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均值变化如图2所示.整体来看,2010—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水平整体受成渝非双圈区域变化影响显著,呈现阶段性“V”型波动变化趋势,这表明成渝非双圈区域成为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的关键和重点.成渝非双圈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始终处于非效率状态,其均值为0.844,最高值出现在2013和2014两年,然而面对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成渝非双圈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水平急剧下降,与同期绿色GDP呈相反变化趋势,这一现象表明成渝非双圈区域绿色发展效率下降的调整对绿色GDP增长是一种有效促进.成渝双圈绿色发展效率水平远高于成渝非双圈区域,始终处于高效率水平,离不开两市在环保产业上的持续投入力度,截至2020年,成渝双圈环保主营收入占全国环保产业主营收入达10%,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后国家环保产业的重要承载地,成都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服务业,构建“一主三辅”的产业布局,重庆则着力培育污水和污泥处理设备产业集群、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品)产业集群、固体废弃物收运处理设备产业集群等七大产业集群.同时,成渝双圈绿色发展效率变动趋势与同期绿色GDP趋同,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已基本实现协调发展.

图2 2010—2018年绿色发展效率均值变化趋势

进一步考察2010—2018年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均值,结果见图3所示.可以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区域绿色发展有效区域相对偏少,各区域间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16个区域中,仅有成都、重庆、雅安和资阳4个区域达到有效绿色发展,占比为25%,其余区域均未实现有效绿色发展,占比达到75%.绿色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主要集中在成渝非双圈区域,其绿色发展效率水平不均衡与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发展效率水平最高的雅安市(1.63)与最低的宜宾市(0.51)效率值相差1.12.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的差异导致16个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各有不同.在有效绿色发展区域中,雅安人口相对稀少,森林覆盖率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城市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属于经济总量和污染排放双低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最高;重庆和成都经济总量比较发达,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注重转型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化战略,如成都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构建低碳城市发展路径,重庆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植入“智能因子”建设“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绿色发展效率同样得到显著提升;资阳作为成渝门户枢纽区域,自身正努力建设丘陵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基地,同时接受成渝双圈绿色发展的双重辐射效应明显,绿色发展效率也相对较高.成渝中部其他区域由于投入要素配置失调导致绿色发展效率低下,如绵阳和遂宁考察期内在实现绿色发展水平的同时劳动力、技术、资本和能源4个要素的投入均呈现为过量投入,而其他区域则更多表现为绿色发展水平产出不足,从而导致绿色发展效率低下.

图3 2010—2018年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均值

2.2 空间关联网络整体特征分析

根据构建的空间关联网络矩阵,可刻画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区域2010—2018年绿色发展效率均值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果见图4所示.可以看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区域间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关联较为普遍,网络中不存在被孤立的区域,不同区域间绿色发展效率具有显著的通达性和非均衡性.16个区域彼此间最大可能的有向关联通道240(16×15)条,实际关联通道69条,关联网络密度为0.288,这意味着在16个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所有可能被观察到的网络关联关系中,仅有28.8%的关联关系被显著观察到,彼此间绿色发展效率空间网络结构紧密程度不高,在推进绿色发展效率区域间关联协作还存在较大改进提升空间.在重要关联节点上,作为唯一直线连接成渝“双核”的城市,资阳依托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在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成为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最大节点和重要节点,掌控和影响着整个关联网络;地理位置毗邻的区域间关联关系较为明显,成都、重庆、自贡、内江、遂宁均是其毗邻区域次级重要节点,起到沟通其他节点的桥梁作用.由此可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空间相互影响所表现出的学习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毗邻区域.

图5 绿色发展效率网络关联性分析

关于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密度和网络效率变动情况,结果见图5所示.反映整体关联网络紧密程度的指标网络密度变动幅度较为平缓,且呈现小幅下降,由2010年0.283下降至2018年0.279,这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网络联系较为稳定,关联程度存在一定的稀疏态势.从网络效率来看,也从2010年0.752下降至2018年0.695,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同区域间有效关联溢出通道不断增多,区域间绿色发展效率联系越来越密切,但区域彼此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联网络依旧较为稀疏,绿色发展的空间关联有待进一步加强.

2.3 空间关联节点网络分析

进一步运用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区域在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中心性”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在关联节点数量上,资阳、重庆、自贡、成都和遂宁位列关联关系前五,说明这些区域与其他区域间的绿色发展效率关联较为紧密,而且成都、自贡和资阳3个区域都是受益关系大于溢出关系,其在绿色发展效率关联中的极化效应明显强于涓滴效应,表现出显著的“虹吸”现象,而重庆和遂宁则呈现净溢出关联.除此之外,内江也在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中呈现出净受益关联,重庆、遂宁、泸州、宜宾、乐山等邻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对内江表现出单向的扩散辐射效应,而自身的溢出关联均大于从其他区域的受益关联.

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计算结果表明,重庆、成都、自贡、遂宁、内江、乐山和资阳7个区域的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高于均值36.667和55.209,这表明这些区域处于整个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位置,从地理分布看,这些区域均是毗邻成渝双圈的城市,说明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度数中心度与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关系,其中资阳度数中心度值位列第一.该区域是唯一一座同时连接成渝“双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且是成渝地区邻接区域数量最多的城市,具有连接成渝双圈,承接中部区域的区位便利,从而容易与其他众多区域产生绿色发展效率的联系.同时,这7个区域的接近中心度也相对较高,表明这些区域的绿色发展效率不易受到其他区域的影响,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可以与周边其他区域的关联路径有较好的通达性.从中间中心度的计算结果看,资阳、重庆、成都和遂宁的值相对较高,这说明这些区域在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所起的中介作用较大,能够更多地对其他区域间绿色发展效率互动产生显著影响.此外,绵阳、南充、广安和达州的中间中心度为0,这意味着这4个区域在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可能存在无支配和控制其他区域的能力.

表1 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中心性描述统计

2.4 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分析

采用CONCOR法,选择最大分割深度为2,收敛标准为0.2,最大重复次数为25,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区域2010—2018年绿色发展效率均值空间关联结构进行划分,结果见表2所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区域按照结构对等性原则分成了4个子群,在绿色发展效率网络密度上,4个子群均远高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水平,这表明不同子群在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中显示出明显的“俱乐部”效应.从各子群所属成员看,地理毗邻仍然是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的主要因素,其中子群Ⅲ的成员最多,数量达到7个,主要以成都为核心形成结构对等子群,子群Ⅰ的成员最少,仅有重庆和泸州2个区域,但同时说明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关联并不存在明显的行政边界效应.

表2 绿色发展效率空间结构划分分析

进一步采用中间人分析方法对表2中划分出的4个子群内部以及子群间的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明确出不同子群内部和子群间在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关联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不同区域所扮演的五类中间人次数统计结果见表3所示,可以看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区域中,有13个区域在4个子群以及子群内部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关系中扮演着协调员、守门人、代理人和联络人4类中间人角色,在其所在子群乃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绿色发展效率中发挥了不同作用,而绵阳、南充和达州3个区域则未充当任何类型的中间人角色.

表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区域所扮演的五类中间人次数

具体而言,在充当中间人的13个区域中,资阳、重庆、遂宁、成都出现的次数最多,均已超过10次,而德阳和宜宾充当中间人的次数最少,仅有2次;从各区域充当中间人类型的次数统计看,守门人和代理人这2类中间人次数最多,说明部分区域在不同子群间的关联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不同种类中间人角色出现最多的次数中,成都主要充当子群内部协调员角色,资阳同时充当了守门人和代理人角色,重庆则充当了联络人角色.从各个子群内部区域对比看,子群Ⅰ中,重庆充当联络人、守门人和代理人的次数最多,是其他子群影响子群Ⅰ绿色发展效率的主要进入载体;子群Ⅱ中,广安是唯一充当协调人的区域,是子群Ⅱ内部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的枢纽,遂宁则充当了子群Ⅱ的代理人角色,是子群Ⅱ影响其他子群的主要输出通道,同时也是同时联系子群Ⅱ与其他子群的重要依托;子群Ⅲ中,成都主要充当子群内部协调员的角色,资阳则主要充当守门人、代理人和联络人角色,是子群Ⅲ绿色发展效率关联最为核心的区域,对于其他子群影响子群Ⅲ以及子群Ⅲ影响其他子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子群Ⅳ中,自贡主要充当守门人和联络人角色,既是子群Ⅳ关联其他子群绿色发展效率的主要中转地,同时也是子群Ⅳ消化吸收其他子群绿色发展效率并发挥自身影响力的有利依托.

3 结论与启示

3.1 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成渝城市群16个区域2010—2018年绿色发展相关指标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绿色发展效率水平,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和空间结构,形成如下研究结论:

(1)成渝双圈绿色发展水平和发展效率已基本实现协调发展,而成渝非双圈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则呈现阶段性“V”型波动趋势,导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绿色发展效率水平变化与其趋同,成渝非双圈区域已成为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的关键和重点.

(2)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密度相对偏低,仅有28.8%的关联关系被显著观察到,虽然不同区域间有效关联溢出通道不断增多,但区域彼此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联网络依旧较为稀疏,区域间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关联有待进一步加强.

(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区域在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呈现不同的节点网络关联度,区域间在不同中心度上拥有的权力各有差异.重庆、成都、自贡、遂宁、内江、乐山和资阳7个区域处于整个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中心位置,且不易受其他区域的影响,依托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这些区域还与周边其他区域的关联路径形成较好的通达性.资阳、重庆、成都和遂宁4个区域在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所起的中介作用较大,能够更多地对其他区域绿色发展效率互动产生显著影响.

(4)按照结构对等性原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区域在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关联可划分成4个子群,每个子群的网络密度均远高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水平,说明不同子群在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中显示出明显的“俱乐部”效应,而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并不存在明显的行政边界效应.除绵延、南充和达州外,其余13个区域在绿色发展效率的4个子群以及子群内部关联关系中扮演着不同中间人角色,在其所在子群乃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中起到了不同作用.

3.2 政策启示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本文认为加快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一体化绿色协同发展效率势在必行.

一是川渝两地省级政府要将区域空间关联作为推进成渝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重要抓手,实现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协调的重要决策手段,打破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绿色发展规划,抓住统筹协调的着力点,全面做好提升整个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顶层设计,加大成都和重庆双圈对其他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辐射和扩散效应,从空间维度提高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必须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绿色发展,成渝地区各区域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牢牢抓住绿色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推动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效融合,以制度合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整体水平提升.

三是加快培育壮大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关联网络中扮演重要“桥梁”和“传导”作用的中间人区域,尤其要深挖连接毗邻区域较多的区域中心城市潜力,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密度,不仅要激发绿色发展效率水平较高区域空间溢出效应的“动力源”,还要增强在区域空间关联网络中扮演重要中间人角色区域的传导和联络功能,从而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格局.

猜你喜欢
子群双城经济圈
Schmidt子群为Hall S-拟正规嵌入群的有限群①
有限群的局部化HC-子群①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有限群的弱τσ-嵌入子群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关于ss-拟正规子群和c-正规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