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解题

2021-12-23 01:44海元
闽南风 2021年12期
关键词:决口张贴堤坝

海元

春秋时期,楚国常出现旱涝灾害,时任楚国宰相的孙叔敖便在安丰城附近主持修建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

芍陂修成后可灌田万顷,不仅干旱时有水浇田,又避免水多时洪涝成灾。安丰一带成了楚国的重要产粮区,附近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本来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是一到旱季,渠水退去时,沿堤的百姓就将粮食种到堤岸边,有的人还把粮食种到了堤中央,导致了水流不畅通;一到雨季,渠水上涌时,百姓为保住自己的庄稼和渠田,便在堤坝上偷偷开口子放水。

这种情形愈演愈烈,芍陂被挖得满目疮痍而无法使用。因为渠道经常发生水灾,好好的一条水渠变成了祸患。

面对这种情况,历代的官员都束手无策。当洪灾爆发时,官府不得不调配军队去修筑堤坝,修补漏洞。如此循环往复,浪费了不少人力财力,却收效甚微。

直到一千年后李若谷任知县,他也面临着相同的境遇,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

李若谷派人写了一张告示,这张告示上说:今后如果再遇到芍陂决口,不再派军队修堤,改由芍陂周边的百姓将自己毁坏的堤坝修好。他属下的人却连连摇头,一千年都没解决的问题,一张小小的告示能管用吗?到时候百姓们不买账,有损的可是大人的官威啊。

李若谷知道后微微一笑,并不在意。他命属下将告示张贴出去。属下见李若谷坚持己见,便按照他的吩咐將告示张贴了出来。

百姓们见此告示,私下里算了一笔账:虽然在堤坝上能多种些粮食,但一旦闹水灾还要出工出力去修补决口,得不偿失。由此一来,便没人在堤坝上种粮了,偷挖堤坝放水的现象也彻底消失了。

一张小小的告示就解决了千年无法解决的难题,并不是因为李若谷聪明过人,而是因为他透过问题看到了产生问题的根源。他没有像历代官员那样如救火队员般在溃坝时调用军队去修坝,而是抽丝剥茧地抓住主要矛盾不放,把棍子打在蛇的七寸,也就是人们的痛点上,才让困难迎刃而解。

猜你喜欢
决口张贴堤坝
去洞庭“心腹之患”须治“沙质堤坝”
中国年画
“拒绝民进党”
嗨,朋友
村翁雨中田间排水
人小鬼大狄仁杰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