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放松粮食生产 确保面积产能稳定
——舒城县2020年粮食生产形势分析及稳定粮食生产的主要措施

2021-12-24 05:05周圣发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4期
关键词:粮食水稻生产

周圣发

(舒城县农业农村局,安徽 舒城 231300)

安徽省舒城县位于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年日照时数1969h,有效积温4972.4℃,平均降雨量1100mm,平均昼夜温差10.3℃。土壤属黄棕壤土、沙泥田和潮土,肥力中上等。

1.2020 年粮食生产形势分析

2020 年以来,舒城县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突出“守底线、优结构、提质量”目标任务,努力克服疫情和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各项工作。

1.1 粮食面积、产量情况

2020 年全县粮食生产总的形势表现为“一增二降”。即:粮食播种面积93.68万亩、总产36.23万吨、亩产387公斤,分别比去年播种面积93.39万亩增0.29万亩,增幅0.3%;比去年总产36.52万吨减0.29万吨,降幅0.8%;比去年亩产391公斤降4公斤,降幅1.02%。在大灾之年全县绝收面积15.04万亩,其中水稻11.6万亩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与全县广大干群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1.2 主要做法

1.2.1 县农办下发了《关于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通知》,将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94万亩,总产36.5万吨的目标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村、组、户。

1.2.2 扎实推进小麦病虫害科学防控

累计完成赤霉病、纹枯病和锈病综合防治31万亩次,其中飞防面积占比90%以上,确保了夏粮稳产增收,为全年粮食增收打好基础。

1.2.3 充分发挥工厂化育秧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引导鼓励种粮大户扩种双季稻,由去年的2.8万亩扩大到4万亩。

1.2.4 在本县柏林乡和南港镇各抓一个单一品种、集中连片、规模种植5000亩以上的优质专用水稻生产基地示范点,总面积10392亩,辐射带动全县53万亩的优质专用水稻生产。

1.2.5 狠抓灾后粮食生产恢复

今年入梅以来,舒城县遭受连续强降雨影响,粮食生产受灾成灾严重。全县绝收面积15.04万亩,其中水稻11.6万亩。对绝收补、改种田块采取“两免一补”(免费提供种子、免费旋耕整地、适当补贴肥料)措施,重点恢复水稻、玉米、豆类等粮食生产面积。对水淹和受涝渍尚能恢复生长的水稻,加强田间管理,确保秋粮有个好收成、大灾之年不减产。

1.2.6 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

确保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2.27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治理顺利开展,奠定了粮食生产增收基础。

1.2.7 发挥稻谷补贴资金引导作用

从今年的稻谷补贴资金中切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给予早稻生产、再生稻和优质专用水稻生产的种植户补贴,以调动早稻种植和优质专用水稻生产大户的种粮积极性。

1.2.8 围绕落实“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配套集成抓好良田、良种、良机和良技的关键重点,挖掘粮食增产增收潜能。在柏林、千人桥等5个乡镇抓3万亩全程机械化托管服务示范;在干汊河、杭埠等4个乡镇抓1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全县有31家农机服务组织、1个农机大户实施深翻耕作业示范2万亩。

2.抓好“十四五”时期和2021年粮食生产主要措施

2.1 “十四五”时期,要切实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

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副食品供给安全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虽然连年丰产,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性大大提高,但是,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也明显增多,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仍不可掉以轻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保中华民族的“铁饭碗”。他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全力引导农业资源优先保障粮食生产,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能,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要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努力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各项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严禁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和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高种粮效益,调动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

2.2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2021 年全县粮食生产目标是:保持面积和产量的稳定,粮食播种面积94万亩,总产36.5万吨左右。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牢牢抓住耕地这个根本,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实施“皖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完成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5.5万亩建设任务,加快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全面落实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确保粮食面积94万亩,产量稳定在36.5万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2.2.1 提高政治站位,压实主体责任

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着眼于国家粮食安全,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出水稻生产在“三农”领域的压舱石作用,全面落实水稻生产各项政策,压实责任,完成全年水稻生产目标任务。

2.2.2 抓好政策落实,稳定粮食面积

一是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执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稻谷补贴等涉农资金发展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补贴资金重点用于发展双季稻、再生稻和绿色优质水稻生产等。二是积极通过扩大双季稻、再生稻生产等形式,切实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建立农技人员定点联系服务制度,在选用品种、育插秧、留茬机收作业、肥水管理等重点环节,搞好技术指导服务。在关键农时,组织农技、农机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解决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指导。大力开展专业化服务,在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服务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分散小农户需要提供全程的专业化服务。要立足防灾减灾,及早制定防控预案,加强灾害天气和病虫等生物危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有效应对各种灾害的发生。

2.2.3 提升耕地质量,夯实生产基础

要以5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治理。突出良田、良种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栽培技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提高水稻产能。

2.2.4 加强主体培育,增强生产能力

着力培育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打造水稻生产的主力军,增强水稻生产能力。扶持水稻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水稻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活动。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鼓励支持水稻生产主体开展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和全程托管服务。

2.2.5 扩大优质粮食,注重品牌发展

树立水稻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大力推进优质专用水稻、小麦订单生产。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构建专用品牌水稻生产体系,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

2.2.6 加快集成创新,科学防灾减灾

积极研判全年气象年景和灾害发生趋势,制定水稻防灾减灾预案。统筹抓好草地贪夜蛾等“两迁”害虫防控,加强监测预警,推进科学防控,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农民搞好粮食生产救灾。

猜你喜欢
粮食水稻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一季水稻
水稻花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