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信息化精准管理技术重构路径探析

2021-12-24 05:05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4期
关键词:精准农产品信息化

张 欣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100)

引言

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已经席卷了全球,人类进行信息化时代。农业信息化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在开展农业建设工作时,应加强信息化精准管理的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的结构模式、加快各项技术的进步速度、加强信息分享工作优化资源配置的模式。

1.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我国农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能帮助农民掌握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明确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变化情况。这样农民们就能根据数据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工作。农民们借助互联网明确各地的农业需求信息,以网上销售的模式,把农产品销售到有需求的区域,这样能突破空间的束缚,提升农业的先进性。

1.2 加快技术进步速度

农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能丰富先进技术的推广模式,提高农民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农学信息化能促进经济增长因素的发展,完善劳动力和生产素质的配置模式,提升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先进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信息化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加快经济的增长速度。

1.3 完善资源配置模式

农业信息化能完善资源的配置模式,充分发挥资源的利用价值,加强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紧密性,促进农业高速增长。在农业信息化的助力下,农民能对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进行科学控制,完善集约化的模式。同时,也增加农业生产、加工、制造等环节的科技性。

2.我国农业信息化精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偏远的乡镇地区还没有完全覆盖网络,并且存在断层的情况,部分地区的信号不稳定。第二,农业信息化建设法规不完善。政府缺乏对信息化的正确认识,农业信息化建设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助力,严重影响工作的推进速度和质量。第三,农业信息化服务机制缺乏先进性。信息传播速度较慢、缺乏针对性,无法深入挖掘与农业相关的资源并且维护平台的能力较弱。此外,我国农业的数据库建设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许多地区没有建立系统化的信息市场,农产品电子商务工作进展较为缓慢。第四,缺乏农业信息化人才。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养的综合性人才,许多地区都存在人才短缺或者能力不足的情况,影响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3.我国农业信息化精准管理技术重构路径探究

3.1 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和技术示范

国家进行专项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对项目带动的重视度,保障发展的成效。第一,进行信息化示范工作引导各个农业经营主体应用信息技术,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态势为基础,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开展试点工作,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典型。构建农业二期工程,为中央和地方构建紧密联系,扩大农业电子政务的辐射范围。科学地应用农业电子政务,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速度,提升管理和决策工作的价值,保障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第二,建立农业物联网结构,借助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运行模式,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借助信息化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电子交易系统对农业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把控,确保农业生产技术能与信息进行高度整合,实现集约化、生态化、高产化的生产目标。第三,提升农民对综合信息服务的认识,加强部省平台间的沟通效果。在规划中采取进村入户的模式,加强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产品供销链的衔接性。这样不仅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还能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性。

3.2 建立国家“三农”数据中心

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助力下,“三农”信息采集、分离和汇总工作已经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根本保障。对“三农”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利用,能对农情进行科学调控、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优化土壤和病虫害治理工作、政府的农业政策方针进行科学地预测,为农业生产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结合云架构的执行标准,建立国家“三农”数据中心,把各个学科、区域和部门的数据进行高度地整合,为农业生产、研究和推广工作构建紧密联系。同时,还应该加强“三农”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提高他们的使用价值。这样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全方面多角度的助力,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信息的精准性,为农业信息化布局和政策提供支撑。

3.3 增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全面性

要想提升农业信息化精准管理工作,就应该安排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和规划,形成完善的组织模式和结构框架,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第一,加强农业学科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工作,掌握精细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规律,在研究所或者高校建立专门的研究部门,借助科研队伍的成果,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创新力度。同时,能够营造培养、引进和发掘人才的优质环境。第二,保障农业体系建设的完整性。为农业行政管理人员、生产经营主体、信息管理人员等提供系统的信息化培训,提高他们对精准化管理的认识。这样能提高农业生产主体对信息化的认识,加强行政管理工作的严谨性,为农业信息化研究工作提供直观的数据反馈。第三,提高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的应用价值。为村、乡、县建立专属的信息站和服务中心,农业专家定期在平台进行答疑解惑,提升信息化服务的质量。

3.4 完善农产品精细化生产技术

第一,对养殖业进行全维度、精细化管理。设置智能检测和监控设备、通讯设备和传感器,三位一体的养殖管理系统,能够24小时无间断地对禽畜养殖管理工作进行把控,监控圈舍环境、掌握疫情防治的情况。这样能形成全维度的管理模式,保证精细化健康生长的模式。在对渔业进行探究时,还应该定期生成水环境检测报告,并建立自动除污和喂饵系统。第二,对种植业进行周期化精细管理,科学调整生产情况。种植业主要采用的信息技术为:绘制电子地图、采集农业种植的数据信息、农作物产量数据、施肥和灌溉量数据、土壤类型分析等技术。此外,我国安徽地区开始试点工作,把遥感技术应用到农学管理中,能对土壤湿度、苗期生长情况、病虫害情况和受灾情况进行重点剖析,并对大田生产进行重点把控。第三,提升收获期的智能化程度。建立农机跨区域作业的模式,把卫星与联合收割机构建联系,这样就能为跨区作业的设备提供对应的数据信息,加强信息和用户的匹配度,设备能自动计算农业的产量情况。并且系统中已经录入附近的加油点和维修地点,操作人员能根据坐标找到对应的位置,实现跨区作业的目的。比如,玉米产权建立自动化收获系统,能精准把控每一台设备的工作路径、明确设备最长的工作时间,保障收获工作的合理性。

3.5 监控农产品加工的全过程

第一,农产品自动化加工工作。伊利、金锣王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纷纷实施转型工作,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变固有的加工模式,充分整合传感技术和视觉化技术,建立集成化的运行系统。现阶段,这些全产业链企业的加工模式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第二,可以应对经济市场的供销关系,建立全国农产品网络供销网站。这样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便于农民随时进行农产品信息查阅和发布工作。农民们利用各种移动客户端就能进行农产品信息发布,并掌握各个地区的供需情况。并且利用农业电子化供销平台能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管。农民还能在平台中进行价格查询和产品展示操作。第三,能对农产品的来源进行逆向追溯,提升消费者的认可度和信赖。利用电子监控设备对农产品的供应商,以及生产、加工、运输等关键性环节进行重点把控,把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汇总,输入到条形码和二维码中。这样消费者只要进行扫码就能进行溯源工作,提升农产品销售工作的透明度,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

4.结论

综上所述,构建农业信息平台和农业数据库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优化农业的发展水平,提升其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增强数据信息的使用价值,为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保障。我国应积极开展农业精准化管理工作,完善运营的模式,确保有效实现振兴乡村的目标。

猜你喜欢
精准农产品信息化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月“睹”教育信息化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月“睹”教育信息化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精准的打铁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