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业类职业院校服务“三农”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24 16:57张倩敏
南方农机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三农职业院校院校

张倩敏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1 云南省农业类职业院校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

农业类职业院校是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知识化的推动力。云南省虽然在农业人才培养以及农民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农业类职业院校服务“三农”的发展。

1.1 从农业职业教育整体发展上看

农业职业教育地位较低,建设资金和办学资金制约了农业职业院校发展。由于农业职业院校生源数量较少,使得教育成本相对较高,再加之政府对其资金投入较少,导致院校无力购买先进的教学设施,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农业职业院校在众多院校中处于劣势地位[1]。

农业职业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有待提高。在思想方面,缺乏对农村服务意识的培养,许多学生追求素质教育是为了逃离农村;在心理素质方面,学生面对困难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在知识技能方面,缺少锻炼平台,实践与理论相脱离,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农业职业院校服务面较窄,对农民以及农村干部的培训较少。虽然云南省职业类院校对贫困类农村进行定点挂钩帮扶,对相应的村民进行一些农业生产培训,但是总体上培训类型单一,方式传统,时间较短。其次,由于农村干部队伍基础较为薄弱,并且在培训中也没有相应的评估机制,造成农业职业院校参与干部培训的实施难度较大。

1.2 从职业院校层面上看

1.2.1 从职业院校布局上看

农业类职业院校办学层次低,相互间争抢生源。云南省农业职业院校规模较小,低水平办学现象较为严重。有些职业院校在校人数仅有1 000多人。面对生存压力,院校既没有审视自身的短板,也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是不断向上延伸办学,并与同类院校争夺生源,最后进入恶性循环。

院校间发展不均衡。从地理环境因素影响来看,云南省山林覆盖率高达94%,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人口居住较为分散,给院校的布点带来一定的难度。从经济因素来看,云南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为传统,轻视农业职业教育,不利于农业类职业院校的交流与发展。

1.2.2 从专业、课程建设上看

专业设置精细化、重复化,课程体系陈旧。农业现代化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社会上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但是农业类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过于精细,学生所学知识适应面较窄,甚至同一专业多校设置,重复办学现象突出。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云南省农业类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在传统的种养殖专业呈现知识滞后、人才相对过剩的局面,在销售、管理等产业现代化技能课程上明显存在不足,此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农业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缺少科学规划,针对性不强。大部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置都是按照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形式来构建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特点在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教学的应用,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不合理。农林类职业院校所拥有的校本课程有烟草学、果树学、茶艺学、家禽饲养学等,但是现今各个院校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国家规划教材,院校自行开发的校本教材数量极少,所开设的课程也与当地的农牧生产契合度低。

1.2.3 从师资力量来看

农业类职业院校师资流失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师资力量是“三农”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科技力量,是开展为农服务的人才队伍。但是,云南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差距,面临课题资源、个人收入等一系列问题,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建立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较为困难。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农业类职业院校教师主要是来自于高校的研究生毕业生,即是从高校学生转变为高校老师角色。教师们拥有良好的系统理论知识,但是大多数没有实践经历,对于农业类学科的认识也都源于资料,在实践教学上有明显的短板。农业类职业院校在招聘教师时,没有对其实践操作能力进行相应的考核,从根本上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致教学实践质量不高且社会服务能力较弱。

1.2.4 从教育经费来看

农业类职业院校的资金一直处于紧缺状态。整个职业教育的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10%,农业职业院校所获得的财政拨款更少。许多云南省的地州大都依靠政府所设立的专项经费,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必然会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的萎缩。

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教学。农业职业院校集教育与科研为一体,应承担起解决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重任,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建设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但是,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都远低于其他院校。

1.3 从政府层面上看

教育资源分散,多头管理。云南省强调的是按行政区划办学,因此,在每一个地州至少有一所农业中专以上院校,教育资源分散,条块分割严重。并且农业类职业院校要受到教育部门以及农业部门的多头管理,各部门都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未有效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三农”。

层级组织之间沟通不畅。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但是其职能还未从“官本位”向“民本位”方向转变[2]。当地农民对村干部存在一些敬畏之心,农业职业院校对农村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对于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都需要当地基层政府以及农技站人员的协助,但实际情况是院校与这些管理组织联系不够紧密,“三农”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2 云南省农业类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对策建议

农业类职业教育服务“三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也要发挥职业院校自身的服务能力,更要积极调动农民参与“三农”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各方团结形成合力,方能有效提高“三农”发展质量。

2.1 把握农业职业教育定位,完善培训管理制度

重视农业职业教育,调整资金结构。各级部门应该提高农业类职业教育的地位,重视农业类职业教育,加强对农业类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对教育的资源优化以及发展规划进行有效统筹,为农业类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从“三农”政策资金上划拨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类职业教育,或者依托特色产业吸纳社会企业,引进社会资金。联合企业和村集体,围绕当地特色产业,量身打造具有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切实推进“三农”服务。

人才结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转移,应将培养学生创新、合作、探究等综合素质作为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强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深化农业类职业教育改革,加快人才结构调整。根据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培养高级知识人才,加快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食品加工等新兴专业人才的培养。

创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管理制度。首先,对于村干部要进行思想教育培训,树立高度的职业道德观念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其次,农业类职业院校立足于农村内部实际情况,针对电商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等方向,通过网络远程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制定严格的签到考核制度,将村干部的学习情况与个人绩效考核相挂钩,对于缺席培训的干部要进行公示并给予一定的处罚,以此来确保每位村干部都能接受良好的培训[3]。

2.2 优化招生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农业类职业院校根据历年的招生数据,综合考量报考率等指标对不同的专业进行科学的计划调整,实现招生就业的联动机制。开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安排学生在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将就业率作为吸引生源的砝码,完善多种渠道培养人才的方式,创新多渠道招生机制[4]。

农业类职业院校的招生简章在省内各地区的宣传效果也不能忽视,要适当加强宣传力度和范围,同时要利用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现代互联网手段。在进行招生宣传时可以运用营销学、广告学等理论知识,以及利用社交软件建立官方账号和制作关于院校的微电影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根据不同的目标人群设计具有亲和力的传播方式,以此达到有效宣传的目的[5]。

2.3 合理设置专业结构,服务农村产业结构

云南省农业类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拓宽专业口径,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构建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群,引导院校的专业向产业发展需求靠近。将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农村产业动态相结合,从农村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注入实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吸纳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参与,从人才需求角度商建出人才培养要求[6],以此来解决人才供需矛盾,优化专业结构。与行业专家共同深度灵活开发课程体系建设,在进行教学编排时应突出实践性以及过程性特点,可以将课堂搬到田地里,强调技能为主,理论为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可以拓宽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既能满足在校学生的学习诉求,也能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7]。

2.4 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服务农村经济

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提升教师福利待遇水平。提升现任职教师的实践能力,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统一组织短期培训、学术交流,或者分龄、分层次进行不同内容培训。鼓励年轻教师保证每年有段时间积极参与农业技术工作,走进田间地头,及时了解农业、农村情况。将其绩效考核与“三农”服务相挂钩,从政策上鼓励教师投身到农村去,从而激发他们为农服务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例如,对优秀教师,不仅在物质上进行奖励,在职称评定、出国考察、申报课题等方面都应优先考虑。

2.5 统筹规划,转变观念

要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联合教育、农业等多个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农业类职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加强组织间的协调制度。积极转变职能观念,为农民提供生产所需要的技能培训是政府的职责,政府不仅要满足农民对农业技能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更要提供相应的项目来进行产业支撑。基层政府组织加强与农业职业院校的联系,两者形成一个共同的管理主体,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为“三农”建设提供服务。

政府作为职业教育院校的投资主体,应呼吁政府为农业职业教育建立专项基金。职业院校向农民传授新兴技术,使得农业效益增加,政府也因此获得收益,使得他们增加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从此形成良性循环。此外,诱导社会资本对农业职业教育进行投资,将政府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农村产业化经营,盘活农村经济。其次,在安排课题、项目时尽可能向职业教育倾斜,并及时拨付教育资金,增强资金监管的监督机制,确保资金效用最大化。

3 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科技兴农的重要纽带,是农业与教育的结合点,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承担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任务,服务“三农”是农业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现代农业迫切发展的需要。农业是“田”,科技是“水”,而职业教育就是“渠”;只有将“渠”道疏通,“水”才能引入“田”中。因此,不管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是农村城镇化建设,都依托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农业职业院校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抓住时代机遇,推进新农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三农职业院校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