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形势及对策建议

2021-12-25 10:15毛玲莉蒋晓丹
南方农业 2021年36期
关键词:蚕茧桑园蚕桑

毛玲莉,蒋晓丹

(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广西农业科学院桂北分院,广西桂林 541006)

中国是世界蚕桑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蚕桑生产和蚕丝贸易大国。2000 年我国推进“东桑西移”的战略结构调整,经过20 多年的发展,我国蚕桑生产总体稳定。据中国年鉴统计2019 年我国桑园面积75.53 万公顷,桑蚕茧发种量115.28 万张,桑蚕茧产量83.3 万吨,与2000 年相比分别增长4.69%、2.73%、40.78%。广西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充分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使蚕桑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新格局[1]。但广西的蚕桑产业主要以生产蚕茧为主,与四川省、浙江省、安徽省蚕茧加工大省相比广西蚕茧加工水平处于滞后状态,广西的蚕桑产业成本高、利润低,亟待从技术上创新,加快蚕桑种子工程建设,建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大蚕桑产业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与推广,加强蚕桑资源综合技术开发和利用,才能使蚕桑产业保持良好可持续发展。

1 发展优势

广西位于中国南部,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在16.5~23.1 ℃,降水量为1 080~2 760 mm,日照时数1 169~2 219 h;广西盆地大小相杂,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丘陵错综,平地仅占广西总面积的26.9%,难以发展大型农业,广西独特的气候、地理特点为种桑养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全年可养蚕的时间长达8 个月,比川、江、浙蚕区可多养蚕3 代,单位面积桑园的经济效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发展现状

2.1 广西蚕桑生产基本情况

广西有3大蚕桑优势产区和6个蚕桑生产重点市。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2019 年广西桑园面积稳定在30 万公顷,占全国桑园面积的73%,蚕桑茧产量在35万吨左右,占全国产量的43%[1]。据全国蚕桑生产情况统计汇总表统计,2019—2018 年夏秋茧产量占到广西全年产量的60%以上,每667 m2桑园蚕茧产量在126 kg 左右[2],广西桑园产值为374.09 元/hm2,高于全国桑园平均产值1 倍。

2.2 科技支撑水平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广西蚕桑方面的科研机构先后选育出“两广2 号”“桂蚕2 号”2 个能适应广西气候条件,抗性强、产量高、质量优的家蚕新品种;广西创新团队先后选育和引进了“强桑1 号”“农桑14”“粤桑11”“桂桑优62”“桂桑优12”等多个高产、优质桑品种,使广西桑园投产期缩短,桑树丰产期提前,大大降低了桑树种植和养蚕的生产成本。并通过研究和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适宜剪伐方式等多种防控技术和栽培管理措施来提高蚕桑产业的整体效益。

2.3 行政推动力和资金扶持力

在“东桑西移”“西部大开发”“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战略发展的契机下[3],广西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西茧丝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快发展“三高”蚕业的意见》《广西桑蚕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策[4]。国家和自治区下拨经费先后成立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蚕桑创新团队、蚕桑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蚕桑产业科技先锋队等科研团队,以提升广西桑蚕科研力量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并致力于蚕桑新品种的培育和蚕桑关键技术的攻关。

2.4 蚕桑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多元化发展

2017 年,广西依靠科技力量,立足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向,从基本的种桑养蚕环节中的蚕沙还田、桑园养鸡,到深入开发和推广示范蚕桑食药用、食用、肥用新技术,构建新的蚕桑生态循环体系,同时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等促进蚕桑资源综合循环利用的多元化发展。高效益的多元化桑园系统,使传统桑蚕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3 面临的问题

3.1 蚕茧生产效益提升缓慢

蚕桑生产是传统的农业产业,有易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工业污染的影响的特点,蚕茧收购价格易受世界贸易的影响,波动频繁,农药化肥和人工成本上升,蚕桑产业利润增长空间变小,经济效益下滑。2019 年,广西蚕茧产量为37.4 万吨[4],占全国产量的比重达51.89%,居全国首位;蚕桑生丝产量为1.9 万吨,占到全国产量的35.8%,而真丝绸缎的生产量为1 797 万米,仅占到全国生产量4.68%[4];广西缫丝、织绸、印染等加工技术滞后,跟不上蚕茧的生产量;再加上人工成本逐年上升,蚕茧的收购价格相对稳定,这些因素都是造成广西蚕桑经济效益提升缓慢的重要原因。

3.2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附加值不高

667 m2桑园蚕茧的产量仅占到的干物质3%,桑叶和桑枝占64%,蚕沙占22%。长期以来广西蚕桑产业只以生产蚕茧为主,桑叶、桑枝和蚕沙等蚕桑产业的副产品的利用率不足10%[5],而丝胶废水的利用率也很低,大量的蚕桑资源不能发挥作用,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单一的蚕桑产业收入,致使整个蚕桑产业易受蚕茧产量和价格的影响,蚕农收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低[6],因此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延长蚕桑企业产业链,对促进蚕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3 机械化程度低

先进的养殖技术与机械化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蚕桑生产机械化水平低,桑树的种植管理、家蚕饲养劳动强度大,从桑树种植的施肥、除草、喷药、桑树修剪、桑果、采摘到养蚕的桑叶采摘、切叶、饲养、消毒等工作基本都是用传统手工技术完成[7],机械化程度不到30%。虽然一些地区已经有部分农户开始使用机械除草,无人机喷药、施肥,但由于机械使用和维修需要对机械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农户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事种桑养蚕行业的劳动力大都是老年人和妇女[8],再加上现有的机械无法较好地适用于复杂的地形,作业质量不稳定,应用面积小,导致机械化推广缓慢。

4 对策建议

4.1 加快蚕桑种子工程建设,建立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

通过收集、引进省内外的蚕桑种质资源,对适宜广西气候特点的桑树、蚕种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建立种质资源圃和蚕种繁育基地,并对桑种、蚕种进行系统的鉴定、分析比较,对不同特点的种质进行分开保护。结合广西气候特点,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开展优质、高抗、叶用、果叶兼用等不同用途的桑树品种选育,开展天然彩色茧桑蚕品种、亚热带型雄蚕基础品种、转基因荧光绿茧桑蚕品种选育,并建立工厂化育苗基地,完善蚕桑种子检验检疫体系。

4.2 加大蚕桑产业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与推广

鼓励、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推广使用新机械新技术,逐步减少用工数量,提高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保持住蚕桑产业的竞争优势。推行蚕桑种养现代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新平台和高效经营模式的引进和推广,带动产业发展,带动产业升级联动发展。通过加大养蚕—上簇结茧—杂交制种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智能化科技研究、投入,提高桑叶转化率、蚕茧质量,提高制种率、蚕种质量,降低养蚕、制种成本,提高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蚕茧加工机器,提高蚕茧深加工水平,构建桑蚕-茧丝绸-织绸-印染-服装一体化丝绸工业新体系形成丝绸产业链,使广西的蚕桑产业从质变到量变,实现整个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再上一个台阶。通过大力开展对市县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培训,充实基层农业工作一线力量,加强企业指导基层技术员对先进技术、新设备的了解,培养一批技术服务队伍;同时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的资源,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再教育;由政府和蚕桑主要管理机构牵头,组织专家到企业、合作社开展蚕桑新技术推广培训,或组织蚕农、企业到厂家对方便化、省力化、省工化的新设备生产机械进行学习。

4.3 加强蚕桑资源综合技术开发和利用

完善产业链,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模式,在利用蚕桑产业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应加大对蚕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研究的研究力度,利用桑果加工桑果汁、桑葚酒、桑果酱、桑葚膏及桑叶茶等产品;开展蚕桑产业旅游、观光[9],建立广西蚕桑文化产业园,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体验桑果采摘、小蚕喂养、蚕茧摘取及制作桑叶面条、馒头、抓桑园鸡等活动;利用桑枝种植食用菌,开展桑树套种花生、蔬菜、生姜等作物,利用蚕沙生产有机肥、提取叶绿素这些举措,不仅能提高桑园空间利用,而且不同根际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化肥用量[10]。把桑田、蚕茧产生的副产品变废为宝,围绕桑蚕开发新产品,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打造全新的蚕桑产业。

4.4 将蚕桑纳入农业特色保险

建立蚕桑产业保险制度是保障广西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蚕业是高风险产业,生产面临的自然和市场风险比其他农业更为突出,蚕茧产量和价格频繁波动加剧了蚕业生产的不稳定性。蚕桑产业保险制度可以规避生产风险[11],增强蚕农防灾抗灾能力,对提高蚕农收益和生产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2018 年,重庆市和山东省莒县为了更好地促进蚕桑产业发展,两地同时开发了桑蚕产业农业保险险种。重庆市和山东省的特色农业保险案例为广西蚕桑产业提升抗风险能力提供了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蚕茧桑园蚕桑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蚕茧与飞蝶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