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保护地延迟栽培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1-12-26 08:48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12期
关键词:保护地果品果树

魏 瑜

(庄浪县南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甘肃庄浪 744699)

0 引言

果树保护地延迟栽培是随老百姓生活质量高诉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质量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年,国内相继研发出桃、葡萄、杏、李等果树的设施栽培技术,现在这些设施栽培技术已普遍应用到北京、河北、山东、辽宁等地,同时,在这些地区逐渐配建一大批极具经济增收辐射带动力的商品果生产基地。而甘肃果实保护地延迟栽培相对滞后些,这些年,随着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促动,土地承包发展林果业的势头也在大增,个体企业转岗下岗职工、部分企事业单位也把手中多余的资金投向高产高效果树保护地延迟栽培技术上。就推广效益来看,果树保护地延迟栽培无疑是今后土地开发利用方面见效益好的一项高科技产业,在甘肃大有发展前景。

1 果树保护地延迟栽培技术优势

1.1 提高土地生产利用率

甘肃人均可耕地面积少,尤其这些年,随着人口的增长,城乡基础建设用地的过快发展,耕地面积更是在逐年下降。因此,在保护好现有耕地的基础上,挖掘耕地生产潜力,提高单位亩产经济效益势在必行。与大田栽培相比,保护地延迟栽培可通过密植、间作、立体栽培等形式,延长土地利用周期,提高光照利用率,更好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产出高效农业。

1.2 提升栽培作物经济效益

就栽培生产效益来看,每亩保护地种植果树获得的经济效益,要比大田种植高出几倍,甚至是几十倍,以桃树为例,保护地栽培成熟期至少提前40~80天,待到4月中下旬上市,正值鲜果市场供应淡季,售价在15元/kg左右,是普通大田种植桃树市场售价的5~10倍,果实市场经济效益丰厚。

1.3 投资收益回报率高

果树保护地延迟栽培,基本实现当年种植,当年成花,次年结果的生产目的。以葡萄为例,当年以容器大苗定植温室,一般次年的5月份能成熟,产量3万 kg/hm2,按售价20元/kg计算,产值高达60万元/hm2。如果管理技术得当,遇到好的年头,一季即可拿回建棚成本,投资周期短,回报率较高。

2 果树保护地延迟栽培技术现状

2.1 技术现状

在甘肃本地,保护地延迟栽培适用果树种类繁多,像是苹果、油桃、李子等,都逐渐得到普及推广和应用。

而推广应用的栽培技术,更多建立在露天栽培中的矮化密植、化学调控、保花促果等技术基础之上。就技术上的发展来看,甘肃果树保护地延迟栽培尚且处于试验、示范阶段,不少地区是成功与失败并存,技术上很多细节有待完善,单项技术有待规范,综合技术配套不到位,更没有形成一整套较完善的综合管理体系。

2.2 问题汇总

在果树保护地延迟栽培快速发展大背景下,技术储备与生产需求相矛盾的问题逐渐凸显,若干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第一,适栽品种。保护地适栽品种少,配套系列化品种缺失,难以满足品种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适栽品种习性不熟悉,休眠期、发芽率、授粉组合、结花结实等不了解。导致扣棚管理盲目性大,量化管理不到位,座果率低、产量低等。

第二,设施材料、结构。设施简陋,结构老化,搭建不规范,棚内温、光、湿等调控质量差。棚膜透光性、弹性、保湿、抗老化等性能较差,很难满足保护地果树栽培对高产的需求。保温材料落伍,还有用传统草苫,沉重而不耐用,极易划破棚膜而影响耐用性。

第三,栽培技术。栽培技术不规范,缺乏一整套完善的技术体系。像是:授粉与提高座果率技术、越冬越夏土壤管理技术、规范化果树修剪整形技术、保护地栽培环境模型搭建、设施内环境调控技术等等,都有待优化完善。

第四,果实品质。畸形率高,风味、含糖下降,风味变差。果实采收软化,耐储运性差。

3 栽培技术的改进建议

3.1 适栽品种的解决

保护地延迟栽培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早熟品种更早熟、晚熟品种更晚熟,以解决淡季鲜果市场供需矛盾。在此,保护地适栽品种的开发利用,应注意这几方面问题:第一、选育开发多元品种,配套系列栽培果树品种,以解决适栽品种单一的问题。第二、利用好矮化砧木,开发推广矮化品种。第三、加快研发低需冷量的早熟、特早熟品种,利用好其丰产、早实、结花强等特点,用于填补市场空白。

3.2 设施结构问题的解决

设施设备结构类型的选择,要适应未来土地规模化经营对资金、人力、地力等的投资要求,要考虑老百姓的实际投资能力,建议推广成本低、投资少、保暖好的冬暖式大棚,以单斜面、双拱式搭建为主。同时,还要考虑设施大棚不用时,根据结构特点还能执行的改造利用方案。

3.3 栽培若干技术问题的解决

第一,越冬问题。正常来说,核果类果实经过生理休眠期后,才能进入下一周期正常的生长发育。但是,不同品种生理休眠期需要的需冷量存在显著差异,需冷量不足的话,将很难通过生理休眠,即使扣棚也难以正常的发芽、开花、座果。为解决越冬的问题,最好能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依据生理休眠的机制,测定生理休眠有效的低温值,精确具体的需冷量,以为控制果品上市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越夏问题。夏季要解决的问题,是养根、壮树、壮枝。当果实采收后,需要打开棚膜,此时新枝加速生长,老枝进一步衰老。尤其遇到雨季,雨水充足,枝叶将徒长,落叶有延迟,直接影响来年的产量和效益。

注意限根生产,通过夏剪控旺长。必要时,喷施生长抑制剂。此外,还可以用预备苗制度,将预备苗集中苗圃地培育,待形成花芽后,将落叶树移出预备苗移进,以促进栽培循环轮茬使用,这样能保证一棚连续作业,提高大棚高产效益。

第三,果品问题。果品质量提升的建议,重点围绕着:用好基肥,早扣棚,以提高棚内温度。科学施肥,用好磷肥、钾肥,叶面喷施微肥,以提高果品质量。增加光照强度,合理增施二氧化碳肥。

第四,授粉问题。保护地栽培果树,受空气湿度的影响,会造成花粉粘滞而影响授粉。为确保高质量的授粉,可采取如下措施:遴选好品种,用自花授粉强、花量大的品种。扩大授粉树比例,采取人工授粉,或者放蜂授粉。改善通风、光照质量,控制好棚内湿度。

第五,土壤管理问题。调整土壤管理制度,这几方面应注意:合理安排间作,间作用类似草莓等高产高效作物,禁用需水量大的蔬菜作物。浅定植、高起垄、加盖地膜,以增地温、保墒情、降空气湿度。

第六,棚内环境问题。湿度调整,理想相对湿度应在55%~80%之间,这样便于授粉、果实发育。主要调整措施,合理灌溉、通风换气、覆盖地膜。

温度调整,重点在花期,影响后期栽培质量。期间,白天温控在15~20℃,夜间温控在5℃以上。但是,果实品种不同,对温控的要求也有差异,一般昼夜温差控在6~28℃之间。温控的措施,可夜间加盖草帘、增盖棚被,白天通过通风降温。

光照调整,棚内光照不及露天的60%~70%,光照不足将影响果品质量,降低光合作用,导致枝叶虚长。由此,调整棚内光照强度,应作为改善果品品质的重要措施。控制棚高、棚脊3 m内,棚肩在1.2~1.5 m之间。地面铺设反光膜,通过反光增加光照强度。选用透光性好的棚膜,限制枝条生长,避免出现背上枝旺长的情况。

第七,选址问题。规范选址,宜选在阳坡梯田,以沙壤土建园条件最好。

4 果树保护地延迟栽培技术展望

该项技术推广应用来看,投资周期短、高产效益丰厚,深受果农的青睐与喜爱。近些年,不少民众自发筹资,土法搭建温室进行设施栽培管理。不少专业合作社,前往农技部门垂询技术推广要点,展现出老百姓急切想应用该技术的愿望。由此可见,在新农技推广中,经济杠杆撬动起决定性作用,只要有广阔的市场效益,新技术推广就有广阔的市场。

此外,甘肃干鲜果年产量近30亿 kg,人均占有近百千克。其中,水果产量稳定在20亿 kg左右,但市场占有量不高。尤其早春、寒冬季节,市场供给的果品多为外来。立足于此,发展保护地延迟栽培果品生产基地,以扩规模、先进技术推广追效益,借助早上市、品质优、运输便捷等优势,完全可打破淡季外来果品的市场垄断地位。

5 结语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乡基础建设用地的过快发展,保护好现有耕地并挖掘其生产潜力,不断提升亩产经济效益,成为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而果树保护地延迟栽培技术的提出,则很好的填补了耕地技术储备与淡季鲜果需求紧张的矛盾关系。今后,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果树保护地延迟栽培技术推广广阔的市场潜力,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建保护地延迟栽培果品生产基地,以扩规模推进产业化发展,突破技术弊端实现高效益汇报。并借助早上市、品质优、运输便捷等技术优势,提升甘肃本地鲜果市场竞争力,为老百姓创收创业开拓新路径、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保护地果品果树
果树冬季要休眠 易受冻害要注意
果树秋季施肥三要点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潍坊市自然保护地现状及整合优化对策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重叠关系分析
山西:临汾节庆果品市场趋向两极
天渐冷果树防冻要抓紧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夏令果品入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