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中密度与施肥的重要性

2021-12-26 08:48杨兴顺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12期
关键词:磷肥氮肥籽粒

杨兴顺

(大理州剑川县种子管理站,云南大理 671300)

0 引言

在大宗粮食作物中,玉米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为此,实现玉米稳产、高产、优产,是守住中国粮食安全底线的重要一环。在解决玉米高产、优产的问题上,除了加大高产耐抗品种的研发力度之外,种植密度和施肥也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合理密植栽培,能很好解决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单穗颗粒数、单颗粒重的矛盾关系,大大提高单株同化物积累,提高亩产产量。而合理施肥,则有助于提高玉米籽粒粗蛋白、淀粉、糖等等的含量,是提高玉米产出品质最为重要的措施。

1 种植密度对栽培玉米的影响

1.1 种植密度的影响

栽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除受基因影响之外,还受外界生长环境的影响。比如:光照、水旱、病虫害等等,为确保高产、优产,多通过合理栽培密度,以控制这些影响因子在合理的范围内。实际上,通过合理的栽培密度,能很好解决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单穗颗粒数、单颗粒重的矛盾关系,更好的利用光、温、水、肥等资源,大大提升单株同化物积累,提高亩产产量。

1.1.1 密度大对栽培玉米的影响。玉米栽培密度大,会影响株间距温差,尤其白天越密温度越低,湿度越高。加上,玉米生长旺季多集中在雨季,湿度高,增加了植株感染茎腐病、纹枯病、大小斑病的几率。而且,密度越大,根系争水问题越突出,田间耗水会增加。一旦遇到干旱年份,田间蒸腾量大,水分很难满足株体生长需要,植株缺水严重,将严重影响雌穗抽出和雄穗的健康生长。栽植密度大时,叶间遮荫较重,株间距光合作用减弱,叶片衰老,将导致贪青晚熟,影响授粉,增加空棒率。而且,随光合作用的减弱,植株成穗率、百粒重降低、有效穗都将降低,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很大。另外,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玉米根系持续下扎、四周延伸减弱,株体细胞纵向生长能力变强,玉米秸秆变细,机械组织韧性大大降低,进而增加倒伏率。

1.1.2 密度小对栽培玉米的影响。当种植密度降低时,株体将获得较好的光照条件。在此,因光照更充足,光合作用将增强,叶龄得到延长,单穗粒重和百穗粒重都会得到提高。但是,整体光合作用率将降低,亩产有效穗数不多,所以单位亩产不会太高。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当前生产中以推广紧凑型杂交品种为主,替代以往的平展型或中间型。但是,紧凑型杂交品种种植密度多大最适宜。有学者试图以群体内透光率指标去确定适栽的种植密度。经研究推广,群体密度透光率为冠顶6%,穗位透光率控在20%以上,种植密度以50 000株/hm2最适宜。

1.2 玉米合理种植密度的确定

1.2.1 依据品种而定。种植密度与品种有关,同一地区在光照、水分相同的情况下,选栽品种不同最终的株高、叶数差异会很大。由此,同一地区栽植密度因品种不同而略显差异。通常情况下,晚熟品种植株高,茎叶繁茂,单株生产力强,则需要较大的营养面积,由此多适宜稀植。而早熟品种植株矮小,茎叶小,个体营养面积小,建议多密植。或,经品种特性确定栽植密度,叶片平展,密度要小。叶片收敛,密度要大。半收敛,密度介于中间。

1.2.2 依气候、地力而定。栽培密度的选择,还与降水、温度、光照等情况有关。低温、昼夜温差大,种植密度大些。高温,昼夜温差小,种植密度小些。考虑到玉米根系发达,生长需氧量大。由此,透气透水较好的两合土,较黏稠度高的地块,种植密度要大些。一般来说,每667m2要增加300~500株的密度最适宜。

1.2.3 依田间管理水平而定。在玉米生长期,需加强田间管理,调整水、肥、热、气等,以优化栽植条件。由此,田间栽培条件不同,密度略有差异。一般情况下,生产力水平越高,种植密度可酌情增加。

1.2.4 依水肥条件而定。水肥地力条件不同,品种适栽密度各有差异。通常情况下,土质肥沃、用肥量大的地块,种植密度可大些。肥力低,用肥量低的地块,种植密度小些。玉米作为高需水作物,栽培密度越大,耗水蒸腾量越大,田间带走的水分越多。由此,灌溉条件好的地块,种植密度可密些。干旱、水浇条件差的,可酌情稀植些。具体适栽密度,需结合地力、品种等情况而定。

综合上述论述结果,一般情况下,选栽平展型玉米,中等以下肥力地块,密度控在用3 000~3 300株/667m2;中等以上肥力地块,密度控在用3 300~3 500株/667m2之间。选栽紧凑型玉米,中等以下肥力地块,密度控在用3 700~4 000株/667m2之间。中等以上肥力地块,密度控在用4 200~4 600株/667m2。如此密度,配用合适的农艺管理技术,方能获得高产产出的目的。

2 施肥对栽培玉米的影响

2.1 不同施肥种类对玉米品质的影响分析

2.1.1 氮肥对玉米品质的影响。根据过往研究结论,不同栽培条件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粗蛋白含量。但是,对清蛋白、球蛋白的影响不大。在粗蛋白比例搭配中,醇溶蛋白含量将随氮肥的增加而增加。相对而言,赖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的占有比例将降低。所以,过量用氮肥,不利于提高玉米的营养价值。此外,氮肥还影响到籽粒含油量,与氮肥施加量呈正相关的关系变化。氮肥还关系到籽粒容重,降低易碎性,对推广机械收获、脱粒、烘干等技术大有裨益。

2.1.2 磷肥对玉米品质的影响。磷肥同样影响玉米品质,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籽粒中蛋白、淀粉、糖等的含量提高,蛋白与碳水比例增大,氨基酸含量显著提升。有研究证实:玉米地用磷肥80~180 kg/hm2条件下,每100 kg籽粒蛋白中赖氨酸、色氨酸的含量分别显著提升30%之多。磷肥还影响到籽粒含油率,缺磷情况下,多用20 kg/hm2磷肥,较之前可显著提高油脂40%之多。

2.1.3 钾肥对玉米品质的影响。适量增施钾肥,有利于增加籽粒营养物质含量,同时提升其适口性和加工品质。一般情况下,最佳钾肥用量,硫酸钾为15 kg/667m2。不宜过量,否则会抑制蛋白、脂肪、赖氨酸的积累。抑制的先后顺序为,总糖大于赖氨酸大于脂肪大于蛋白质。

2.1.4 微量元素肥料对玉米品质的影响。玉米对锌元素最敏感,缺锌的地块,施用锌肥可显著提升籽粒重量,改善籽粒品质。同时,能使籽粒中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比值及赖氨酸、色氨酸含量大幅度提高。磷肥中添加锌,可提高玉米籽粒中赖氨酸含量,并提高含油量。锰影响籽粒含油量最突出。适量用锰肥,可增加籽粒中粗淀粉、粗蛋白、总糖的含量。其它元素,玉米叶面积喷施硫酸亚硒2.5~4.0 g/667m2,籽粒赖氨酸含量提高25.27%~24.33%。稀土元素使玉米籽粒中蛋白质增加37%。

2.2 玉米种植合理施肥的推广建议

2.2.1 合理施肥的原则。结合玉米需肥特点,施肥管理应严格遵循:基肥为主,种肥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早用磷肥、钾肥、基肥,分施追肥的施肥原则。具体用肥,做到“三看”、“三攻”。“三看”做到,看天、看地、看苗。“三攻”做到,攻粒、攻穗、攻秆。用肥管理方面,尤其重视追肥工作,做到用肥前轻后重。拔节期,追肥的1/3用于此期,用尿素90~100 kg/hm2。大喇叭口期,追肥的2/3用于此,用尿素200~300 kg/hm2。

2.2.2 不同期施肥的合理建议。苗肥,用于出苗至拔节前,苗肥要早,氮肥为主。早期整地基肥不足,早用氮肥完全可弥补这块养分损失。施苗肥,一般选在幼苗4片叶时,用碳酸氢铵250 kg/hm2,穴施覆土。为增强用氮肥效果,建议配用腐熟有机肥,促根壮苗效果更好。拔节肥,用于拔节期,追肥要稳,以促茎粗壮为主,避免旺长倒伏。此期用肥,以有机肥为主,加适量速效氮肥、速效磷肥。基肥不足,苗势差的植株,注意用好拔节肥,用碳酸氢铵,200 kg/hm2。或者,尿素替代,50 kg/hm2。用肥时机,选在7~9片叶,穴施为主。地瘦苗弱,早施重用。地肥苗壮,迟施少用。穗肥,用于玉米孕穗、成穗时,施肥旨在促果穗小穗小花开放,确保后期穗大颗粒多。同时,用好穗肥,还有助于延长叶片功能,为高产做准备。用肥一般选在抽穗前1~2周,或者大喇叭口期。基肥不足,苗势差的地块,穗肥需提前。具体用量,需根据地力、苗情等做调整。一般多用碳酸氧铵,250~300 kg/hm2。或者,尿素替代,用100~120 kg/hm2。粒肥,用于果穗吐丝时,此期用肥的目的,在于防后期叶片早衰,增强株间光合作用,为高产做最后努力。有穗肥不足,果穗下黄叶多的地块,多用粒肥增产效果较好。但是,对叶深、穗肥足、节下绿叶多的地块,不建议追施粒肥,以免推后成熟期。由此,粒肥的用量,不宜多。用碳酸氢铵,施50~80 kg/hm2,即可。或,用12%尿素替代,效果也不错。

3 结语

玉米种植管理实现高产优质,除与选栽的品种相关外,种植密度和施肥也是两个影响最大的农艺管理环节。种植密度的影响,通过合理栽培密度,能很好解决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单穗颗粒数、单颗粒重的矛盾关系,更好的利用光、温、水、肥等资源,大大提升单株同化物积累,提高亩产产量。而合理施肥,则有助于提高玉米籽粒粗蛋白、淀粉、糖等的含量,同时,有助于提升籽粒含油率,是提高玉米产出品质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此,改进玉米种植农艺技术,力求合理密植,要做到依气候、地力而定、依田间管理水平而定、依水肥条件而定,确保合理密度足够高产。在施肥方面,坚持做到基肥为主,种肥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早用磷肥、钾肥、基肥,分施追肥的施肥原则,以合理施肥,满足玉米高产需肥需要,为高产优产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磷肥氮肥籽粒
氮肥市场月度分析
氮肥市场月度分析
国际磷肥市场跌势不减
上半年磷肥行业运行呈现“两降三增”特点
预计今年氮肥消费或将增加
山西省主推小麦品种籽粒形态性状分析
籽粒苋的饲用价值和高产栽培技术
全力做好夏季氮肥生产供应工作
花生增产巧喷磷肥
油菜联合收获籽粒受力分析及损伤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