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栽培细辛病害防治分析

2021-12-26 08:48刘升明徐立军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叶柄病株致病菌

刘升明,秦 斌,宋 青,徐立军

(1.抚松县林业局兴隆林场,吉林抚松 134500;2.抚松县林业局红松母树林林场,吉林抚松 134500;3.抚松县林业局泉阳林场,吉林抚松 134500;4.抚松县林业局,吉林抚松 134500)

0 引言

细辛又细参,因根细、味辛,而得名。细辛药用价值高,具祛风散湿,温肺化痰,行水止痛,镇静开窍之功效。主治风寒感冒,鼻塞头痛,肺寒咳喘,风湿性关节痛、牙痛等症。此外,还具有驱虫作用。这些年,随细辛药用市场价值的开发,细辛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为提高细辛种植效益,做好细辛病害防治工作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细辛菌核病

菌核病为细辛主要病害之一,传染不以空气为媒介,更多借苗传、土传、杂草传等为渠道。此病传染迅速,作为一种全株腐烂型病害,可造成细辛大面积腐烂、坏死。

1.1 发病条件

此病流行,与土肥、墒情、地势、遮蔽度等有关。一般含水多、黑土地,发病率高。地势上,坡下发病重。新作业地块,发病轻。连作地块,发病较重。遮荫过度地块,菌核病危害重。重施肥料、有机肥未发酵、苗龄大的地块,此病危害重[1]。第一,季节分布,以春秋低温为流行高发期。第二,土床腐殖层厚,黑土地比例高,农田粘稠度大,透气性差,常年连坐,有利于此病高发。第三,地势低洼,水涝灾害严重,湿度大,通气性差,为致病菌侵染创造条件,加重病害流行。第四,就苗龄来看,2年生不发病,3年生发病少,4—6年生发病最重。一般而言,4年生为头秋移栽,伤口多,活力差,被感染的几率要高些。

1.2 发病规律

细究发病规律,一年之中多集中这几个时期:春季发病,开始于萌芽期。当进入3月中下旬,土壤温度慢慢升高到0℃以上,菌丝活跃度高,会导致幼芽腐烂致死。整个春季,发病高峰期集中在4月中旬~5月上旬,温度回暖到14℃~18℃,农田中可见大量鼠粪状的黑色菌核颗粒,为此病高发创造条件[2]。夏季,随温度升高,地温会暖到8℃~20℃,病害扩散缓慢,多见症状为柄腐、果腐、叶腐。到7—8月份,地温高达24℃~25℃,此时病菌停止生长,传染性降低。秋季,随温度降低,低于20℃时,病菌恢复活力,传染性增强,逐渐由根腐、茎腐蔓延到根部腐烂。冬季,菌丝活力减弱。尤其11月份后,地温0℃以下,病残留滞留的菌丝进入冬眠状态。

1.3 防治措施

加强农田管理,低洼潮湿地块,注意排灌排涝。作高床、作高畦,深挖排水沟。合理增肥,控制氮肥用量,配施磷肥、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适时中耕除草,通透土壤,调整好田间温度。控制遮蔽度,确保适当透光度。病灾区注意封锁,禁止移栽病株。当病株60%以上,建议春季全面清挖,提早收获加工。及时组织药防,零星发病区,将所有病株清挖,远离农田,集中烧毁。同时,对被污染地块,用50%代森锌600~900倍液,或者50%多菌灵500倍液,集中叶面喷施。被病区污染的土壤,建议用上述药剂浇灌透。

提前组织药防,根据此病流行特点,建议早春出苗前、晚秋上防冻土后。用50%代森铵,每次800倍液,床面喷施。待夏末秋初,为此病流行高峰期,可用50%多菌灵,每次500倍液;50%代森铵,每次800倍液,按1:1混合后灌根。或者,每间隔2周,喷施1次,防控效果不错。

2 细辛立枯病

2.1 流行特点

致病菌侵入幼茎,先导致茎部黄褐色,后期暗褐色,逐渐腐烂而导致整株枯萎。

2.2 危害症状

致病菌原侵入幼茎,由茎内向上下扩展。受此病影响,茎基部感染先为黄褐色,后期逐渐变暗褐色,并慢慢渗入到茎内部,阻断输导组织,导致整个茎内腐烂,而全株萎靡枯死。

2.3 防治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秋季深翻土,与禾本科作物,合理轮作。控制田间湿度,雨季及时排灌。加盖遮荫网,防光照灼伤。及时清除病株、病叶、病根与杂草,并一同烧毁处理。合理密植,控制田间透光度。加强水肥管理,使苗壮抗病力强。除施足基肥外,要通过叶面喷施多肽酵素、多元素、叶巛根等叶面肥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3]。合理药防,早期移栽前,用木霉制剂,每次用1~15 g/667m2,处理土壤。或者,用浓度50%多菌灵拌种,以消毒杀菌种质。出苗后,用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交替喷施,1~2次。或者,发病初期,用15%立枯灵乳剂每次1 000倍液喷施,防治效果不错。

发现病害建议用法用量:重茬死棵120+救根护苗(棵牛)+久笑灵+海藻微生物刺激素+生根壮苗免疫剂兑水20 050 kg喷雾于叶面往下传导,正反喷到为好,慢走细喷,死苗烂根可以灌根处理,也可以病害重的地方。根据病情可以增加用量,3天以后用微生物土壤细胞修复剂喷雾、冲施、滴灌、或撒施,调理土壤,增强土壤透气性,改变根系周边环境,生根壮苗,提高根系免疫力。

3 细辛叶枯病

3.1 流行情况

为害叶片、叶柄,病斑呈圆形,多见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为红褐色。病情严重时,病斑融合,整片叶枯死。花果影响,可见圆形病斑。高湿情况下,会形成褐色霉形物。

3.2 综合防治措施

清理田间病残体,远离田间集中销毁。做好床面消毒,50%代森锰锌或硫酸铜,每次500倍液喷施,以清洁床面。搭建好遮阴物,悬挂遮阳网,以降低病害感染率。合理药防,50%扑海因或5%万霉灵,每次500倍液喷施,间隔2周用1次,持续用3~4次,控病效果不错。

4 细辛锈病

4.1 致病菌源

病原菌为细辛柄锈菌,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当前,尚未发现其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阶段。冬孢子外观椭圆,呈现不规则形状,大小在(40~50)μm×(16~25)μm之间,颜色黄褐或深褐色,两端钝圆或近狭窄,分隔处明显。孢壁厚度均匀,大小在1.5~2μm之间,每芽孢有1个芽孔,呈透明乳突。芽孢柄无色,长度在50μm以上,细小、脆弱而容易折断。

4.2 危害症状

此病以叶片危害最重,次之花朵和果实。在叶片及叶柄周边,明显可见有堆生的冬孢子,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初期感染,多寄生表皮,呈丘状凸起。后期破裂,为粉状,呈黄褐色,聚生连片,呈圆形排列。病变变化,以叶片正面较背面危害最明显。叶柄上变化,可见冬孢子呈不规则长条状分布,长度在40~50 mm,后期可围绕叶柄遍布,导致叶柄肿胀,整叶枯死。

4.3 流行规律

东北地区,细辛锈病始发在5月上旬,到每年的7—8月份进入流行高发期。就发病规律来看,致病菌株多见在树下多遮荫处,尤其高湿、多雨、多露之地病株最多,致病冬孢子可借气流、雨水等飞溅传染。

4.4 综合防治措施

秋季清理田间病残体,集中远离田间烧毁或深埋,做好农田的消毒清洁工作,尽最大可能降低田间越冬菌数量。严格引种检疫,禁止自疫区引进患病种苗,以免导致此病的扩散蔓延。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田间条件,促进植株健壮繁育,增强植株抗病体质。雨季清理田间积水,注意排涝。及时摘除田间病残叶,控制田间致病菌基数。

合理组织药防,当前此病在辽宁地区多为局部发生。因此,有此病流行的地区,建议结合流行规律,根据药敏试验,提出较为科学高效的药防措施,以确保本地细辛的优产和高产。就本地药防经验来看,此病流行初期,可用25%粉锈宁,每次1 000~1 500倍液。或者,用63%仙生,每次700倍液,喷施。每间隔1周,用1次,持续用2~3次,基本能控制住病情。

5 细辛疫病

5.1 危害及症状

疫病为细辛种植期间重防疾病种类之一,以危害叶片、叶柄基部为突出表现。此病多见梅雨季节,此期空气湿度大,在受危害部位多见有大量白色霉状物病斑,为致病菌菌丝及游动孢子囊梗聚集所致。

5.2 发病规律

此病危害严重,一旦呈扩散态势,可导致整个细辛田毁灭。此病初期流行在春季,当湿度条件适宜,病原菌开始萌发,危害一般从细辛的茎基部及地上部开始,慢慢向花、叶、果实等传染。患病部位形成的游动孢子,会随着风雨等呈扩散态势,加重病情的扩散蔓延。而在多雨、高湿条件下,细辛病发展进展加快,叶柄逐渐软化折倒,最后呈松腐下垂症状,最后导致细辛成片的死亡。

5.3 防治措施

合理选地,尽量选排水好的腐殖土、沙壤土、棕壤土种植,禁止用低洼易涝的农田种植。控好中心病株,田间出现病株,及时清理,集中远离农田深埋或焚烧。做好发病中心土壤的处理,病株拔除后,在病穴周边用生石灰或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土壤消毒,以杀灭土壤周边病原菌。

及时组织药防,梅雨季节到来之前,用1:1:120波尔多液、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每次3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利,每次6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每次800倍液,上述任选其一,间隔1周喷施1次,连续用3~4次,防控效果不错,但是,必须执行严格的休药期,采收前2周,禁止喷药,以确保采收品质,降低药物残留。

6 结语

为确保细辛产出的高效益,做好细辛重点病害的防控意义重大。在防控措施的落实上,务必做到早防早治,将病害扼杀在萌芽期,这样一方面减少化学药剂用量,确保细辛产出的质量,另一方面控制用药成本,省事省力,更有利于提高种植效益。

猜你喜欢
叶柄病株致病菌
勒“狗子”
斗草
勒“狗子”
扭动的小蚕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急性盆腔炎的致病菌分析及治疗
基因芯片快速检验细菌的临床应用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山东省近期蔬菜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