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广西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2021-12-26 12:15黄晨舒
南方农机 2021年15期
关键词:六堡茶叶广西

刘 山,黄晨舒,徐 源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

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1 研究背景

茶产业是广西的优势产业,是绿色富民产业。六堡茶作为历史悠久的广西名茶,发展至今,其产业已成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当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促进广西六堡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广西乡村振兴与产业扶贫政策的重要把手。为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茶叶产业快速发展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梧州市政府致力于做强六堡茶品牌,拓宽六堡茶消费群体,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产业提质升级。笔者立足广西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阻碍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进行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1.2 研究现状

在知网上以“六堡茶产业”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查询到160篇相关论文,但大多数是对六堡茶进行化学分析,对其产业链条发展轨迹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吴平、刘晓东对标准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六堡茶仍需加强行业、产业的标准化程度,加强工艺的科技创新,并将所得专利技术成果融入到标准的编写内容之中,以此促进其产业的持续发展[1-2]。而马士成、郑浩则从六堡茶的品牌建设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发现六堡茶的品牌竞争力要从质量管理、文化内涵、营销传播、产品完善、品牌维护以及科研支持等方面进行加强,从而扩大其知名度,提升公共品牌的资本价值[3-4]。

2 六堡茶发展现状

近年来,六堡茶产业发展迅速,其种植面积与品牌价值不断攀升。首先,与梧州市2008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2020年,梧州市茶园面积达到7 333.3 km2,12年间增长5 020 km2,种植面积是以往的3.17倍。梧州市茶叶产量也达到2万吨,相较于2008年的0.66万吨,产量也达到了以往的3倍。2020年,六堡茶直接产值为32亿元,综合产值为85亿元,税收额为3 926万元,公共品牌价值总计26.4亿元,居广西茶叶第一位。其次,销售渠道逐步拓宽,市场占有率提升。作为传统侨销茶,除销往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外,六堡茶在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也获得了良好的消费基础,并开辟了非洲市场。从2021年1月1日起,六堡茶彻底解决了单独税则号列的问题,大大减少了出口关税。此外,在六堡镇推行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质量服务模式,现已覆盖六堡镇的28个贫困村,带动了当地1 482户贫困茶农发展。六堡茶产业质量服务平台也与六堡茶标准委员会等科研检测平台为产业制定了1项国家标准、19项广西地方标准、4项梧州标准以及《茶船古道六堡茶》等16个团体标准,实现了对一二三产业的标准全覆盖。

3 六堡茶发展瓶颈

3.1 种植规模难以扩大,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在梧州市人民政府未申报梧州六堡茶地理标志品牌保护前,贺州、桂林、南宁等其他地区也生产有“六堡茶”,2011年以后,受地理标志品牌保护的影响,六堡茶产地范围为广西梧州市现辖行政区,产地范围被大大缩减,影响到六堡茶种植规模的扩大。加上六堡茶对生产条件要求较高,产能提升相对缓慢,而梧州辖区地形为山多平原少,大规模种植土地难以落实。目前,广西获SC认证生产企业有57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仅4家,尽管市场需求量很大,但六堡茶产能仅为2万吨,年加工能力相对于同类黑茶来说比较低。近年来,六堡茶生产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此外,多家企业反映茶叶仓储专业性不足,并且常出现有市场无货物的情况。

3.2 生产加工水平参差不齐,产品与技术缺乏创新

在当地,部分六堡茶企业加工能力和水平较差,主要以人力和传统技术制茶,茶叶初制场所部分是小作坊,卫生条件落后,产品整体质量安全有待提高;同时,受传统生产模式制约,产品研发创新不够,品种结构单一,知名品牌产品少。此外,除个别几家龙头企业外,其他中小工厂科技研发能力较低,六堡茶产业链条的关键部分缺乏相应技术人员攻关。如标准化茶园建设水平不高,育苗工作规模不足,良种选育工作滞后,尚未选出适合制作六堡茶的本地良种。茶叶的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不高,新产品研发不足,与普洱茶、安化黑茶等同类茶叶相比,六堡茶深加工衍生品极少,尚未发行面膜、牙膏、洗面奶、糕类等精深加工产品。

3.3 经营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品牌影响力局限于地区

六堡茶行业进入门槛低,茶企业多、散、弱,小企业大量存在。这些小企业在六堡茶快速发展初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所出现的规模小、管理差、营销能力弱等问题将影响到经营渠道的铺设与市场的开拓。目前,企业采用的营销手段和方式不够新,对于当前新兴消费群体的新消费方式的针对性不够,对于潜在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准备不足,且营销职业经理人、经纪人较为缺乏。除两广地区与港澳地区外,国内其他省份的许多茶爱好者对六堡茶甚至闻所未闻。这说明六堡茶的“茶船古道”历史文化宣传扩大仍然不够,茶道文化的推广范围以及影响力度仍然较小,在广西区域内也并未实现全覆盖。

3.4 传统与现代工艺存在“冲突”,扩大需打破思想禁锢

企业与现代工艺加工企业存在“冲突”,以六堡镇传统茶农与企业为代表和六堡茶龙头企业形成了两个“派别”,但其实两者各具特色。传统六堡茶企业在工艺制作流程中遵循古法,注重茶在自然环境制作中的变化,因此产品口感滋味各不相同,消费者难以寻求相同的产品。而龙头企业在杀青、发酵等过程中采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现代工艺,以特制环境进行模拟加工,缩短其制作周期,但其口味基本一致。这种差别使得传统农家茶与大厂茶的产品存在矛盾与对比,工艺与文化不和谐,这不利于六堡茶品牌的建设与推广,也不利于小企业接纳现代化、卫生化、规范化的生产标准与生产设施。

4 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扩大茶叶规模化种植,集约高效利用资源

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做好科学合理的茶叶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出台的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或扩大茶叶种植面积的文件政策等,在资金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建议设立支持广西茶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广西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对龙头茶企业及新办茶企业在用地、税收、信贷上实行优惠。在茶企业用地上给予大力支持以扩大种植规模,由茶叶加工企业统筹协调,整合优势资源和资金技术,建设全资茶叶生产基地,扩大茶叶生产规模,增加茶叶的总产量。按照“盘活存量,合理配置要素”的要求,在现有茶叶种植存量的基础上,结合茶叶生产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规划茶叶种植土地,规划使用不合理、利用不充分、长期闲置的土地,同时盘活现有分散种植的小茶园,规划土地集约化利用。

4.2 不断提高加工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企业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升级改造,鼓励茶叶加工企业改建或新建茶叶清洁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流水线,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茶叶初制,小规模、老旧企业提质改造,建立稳定、可控的原料基地和加工厂。引导茶产业各生产主体积极开展基地GAP认证,并严格按照GAP标准和出口茶叶技术标准组织生产。此外,要充实科研力量,立足梧州学院,加强与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交流合作,推进六堡茶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建议区内茶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组建茶叶研究中心,重点从事六堡茶或区内其他茶叶优质、高效、安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全力推进六堡茶饮料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加快以六堡茶为原料的茶点、茶席、广西风味茶菜、美容、保健、医药、茶制洗发液、浴剂、茶多酚、咖啡碱等新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4.3 优化区内行业结构,加强品牌营销力度

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发展壮大六堡茶集团,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实施梯度培育、分级负责,自治区级重点扶持,帮助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加强企业改革,发挥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的作用,稳定六堡茶产业发展。发挥国有资本的作用,引入工商资本,进行资源与资本的整合,通过混合所有制模式,促进产业发展。制订操作性强的品牌宣传实施方案,鼓励企业通过电视、报刊、新媒体等形式加强六堡茶的推广工作。鼓励六堡茶企业积极参加各种茶叶博览会、展销会,将已有的“六堡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常态化举办,使其成为交流窗口与展示舞台。建设集展览、培训、研究、品茗、集会于一体的六堡茶“茶船古道”文化合作平台和六堡茶博物馆,兴建茶文化休闲村,鼓励茶农发展农家乐,打造茶旅特色观光、康养旅游,深入文旅融合,形成富有特色的品牌名片。

4.4 打破隔阂,发展共赢,传统与现代工艺齐飞

由政府相关部门从顶层设计加强思想统一,从自治区层面加大引导力度,坚持“两条腿走路”,协调双方定位差别,努力化解矛盾。积极引导六堡镇等地区传统六堡茶制作公司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鼓励其遵循清洁化、安全化、规范化生产标准,加强生产制作的卫生条件,逐步接受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生产工艺,以解决劳动成本过高、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鼓励龙头企业在使用自动化、科技化的生产线时,尊重、保留传统六堡茶的制作工艺流程,结合六堡茶特点的同时加大技术投入,研发满足新时代消费者需求的新型产品,并邀请传统工艺继承者作为技术顾问,共同更新技术与标准,使六堡茶产品绿色健康、独具风味,以此营造好六堡茶的市场与区域品牌。

猜你喜欢
六堡茶叶广西
《茶叶通讯》简介
广西贵港
参观六堡开茶节游记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香喷喷的茶叶
六堡茶的“茶气”
与茶相逢在六堡
六堡茶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