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地名背后的传统文化因子

2021-12-26 06:28封锋戴甫青
档案与建设 2021年11期
关键词:淮阴阴阳

封锋 戴甫青

摘 要: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于淮河南岸置淮阴县。“淮阴”这一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地名,既与所依傍的四渎之一淮河有关,也与中国传统的历史地理学中的“山北水南为阴”有关,“淮阴”即淮河之南。纵观历史,“淮”与“阴”蕴含着中国历史上诸多历史、哲学、政治的因子,体现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淮阴;四渎;禹贡;阴阳

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具体的体现,传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积淀与集成。从地域文化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文化的诸多因子。我们周围有很多被忽视的传统文化因子,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力证与补充。“淮阴”的“淮”和“阴”两字蕴含着中国历史上很多历史、哲学、政治的因子。

一、“淮”的历史大背景

1.“淮”与九州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这两句话出自《尚书·禹贡》,“淮”即淮河,是古代九州中徐州与扬州的分界线。《尚书》记载大禹治理洪水时,“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尚书序》),就是说大禹根据河流、山川、大海将天下划分为九个行政区,史称“九州”。

《尚书·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过泰山,整治济水水系与洙、泗、淮、沭,分别定名此两地为“兖州”“徐州”。其后,南下江淮,直到浙江东部的会稽,治理太湖与扬子江,此地水多,名为“扬州”。

农业国家形成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大禹通过治水,最大程度调集不同部落的人力物力,实行统一指挥,客观上促进了权力的集中与政权的形成。这种由治水而形成的行政权力由黄河流域向南扩展到江浙地区,向北延伸到晋中以北,向西传播到甘、青东部,西南到达成都平原,并重新划分了天下的行政区域,又根据每个行政区域的山川物产、土壤植被、风土民情,分出等级,作出水陆交通连线规划以至贡赋规划等等,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大禹通过这种手段为统一的國家的形成奠定了物质、政治、经济基础。可以说《尚书·禹贡》既是讲历史,也是国家资源调查统计。

2. 四渎与五岳

大禹选择以淮河作为徐州与扬州的分界线。大禹划九州的分界时,还用其他三条重要的河流作为参照体系,分别是江(长江)、河(黄河)、济(济水)。这四条河流合称“四渎”。我国辞书之祖《尔雅》中的《释水》篇解释“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四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风俗通义·山泽》解释说:“渎者,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民陵居,殖五谷也。江者,贡也,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淮者,均,均其务也。济者,齐,齐其度量也。”把这四条大河称为“四渎”还与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有关。这四条大河给人们带来了水源,还有各种可以食用的鱼类,但有时也有威胁人类生命的各种怪物,所以古人对它们产生了敬畏之情,并且建庙祭祀。从周朝开始,作为河流代表的四渎,就已经由君王进行祭祀。《礼记·祭法》说:“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到了西汉,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下诏:“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祀。”汉宣帝时,四渎祭祀正式列为国家祀典。到了唐宋时期,四渎神已经被人格化,《旧唐书·礼仪志四》记载,天宝六年(747年)“河渎封灵源公,济渎封清源公,江渎封广源公,淮渎封长源公”。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封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为清源王。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加封江渎为广源顺济王,河渎为灵源弘济王,淮渎为长源博济王,济渎为清源菩济王。明代则化繁就简,删去前代所有封号,以“大”为尊,称大淮之神、大江之神、大河之神、大济之神。

与“四渎”对应的是“五岳”,不过最早出现在古籍中的是“四岳”。《尚书·尧典》说:“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显然,此处的“四岳”是人而不是山。在黄帝之前的华夏,是一个九族、百姓、万国互相侵伐的混乱时代,黄帝采用“丛林法则”结束了这种“丛林状态”,初步构造了华夏的大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中,黄帝是以武力维系自己的地位。到尧帝时,尧帝发掘、扩展了人们合作的天性,实施了“协和万邦”的策略,合和万国,让华夏走出了“丛林状态”。为了维系这种治理秩序,尧帝建立了中国未来的主流信仰——天道信仰,其中通过祭祀名山大川和神灵,为共同体的稳定,形成了精神性制度的支撑。四方大山由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领祭祀。春秋时期发端的“五行”学说,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流行,加上阴阳学家邹衍等人的大力推广,“五德终始论”盛行,“五岳”之说应运而生。

3. 九州与分野

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天与地相对应,地上有九州,天上就有与之相应的星空划分,这个划分就是天上的“二十八宿”与九州对应的分野划分论。

古代天文学家将可命名的320座星中的日、月及金、木、水、火、土命名为七政,并以北斗为尊。在北斗星周围划分出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出去,分为东方苍龙所属的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所属的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所属的七宿为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所属的七宿为井、鬼、柳、星、张、翼、轸。

淮阴的分野呢?《乾隆淮安府志》载:“旧志云:《禹贡》‘淮海惟扬州。’今山阳、盐城、阜宁在淮之南,于古属扬;‘海岱及淮惟徐州。’今清河、安东、桃源以上在淮之北,于古属徐。若考星次,扬州斗、牛、女分野,徐州奎、娄、胃分野,则是淮安一郡跨徐、扬二州之域,而分野兼焉。山、盐、阜在淮之南者,属扬州,分星固已按《文献通考》;东海入奎一度,则清河、桃源、安东当属奎宿。然清河邑治南过泗水一百二十里接盱眙,抵山阳,兼有扬州之分星,桃源亦兼淮滨地,考《晋[书]·地理志》,淮滨属广陵郡扬州之域,安东在海州之南,州为徐州,郡实淮安。此三邑者,皆地错于扬,其分星亦当兼斗。”

因为二十八宿对应的地域太大,具体的分野度数,当然是难以详明。《乾隆淮安府志》自解道:“按地按星推算之法,亦綦密矣。然究不能明指某郡某邑为某星几度几分者,盖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分,古今疆域改隶不常,故星宿、分野、岁时亦异,以今日之郡邑,验古初之星次,自不能尽符耳。”也就是说大概位置是对的,具体而言已然是一笔糊涂账。

二、“阴”字背后的哲学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阴阳学说也是我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在中国历史上,阴阳充斥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阴阳学说的起源及演变过程,当代著名哲学家庞朴将阴阳分成三个层次来讲,即自然层面、社会层面、宇宙层面,阴阳首先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次是一种行为准则,最后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宇宙图式。

1. 自然层面的阴阳

阴阳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最初的意思指太阳照到与太阳没有照到,这是对自然现象最简单的描述。后来,渐渐被用来描述大地,地有向阳、背阴之分。

迄今发现的最早把“阴”“阳”两个字连用的文献是《诗经·大雅·公刘》。这首诗描述周人祖先公刘率众迁徙之前,考察地形的情况。“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后世的阴阳风水学,就是以阴阳为基础,与五行、太极、八卦等互相配合之后发展起来的。

《谷梁传·僖公廿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元和郡县志》指出:“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中国地处北半球,山的北面是背光坡,所以称之为“阴”。河流北岸受到太阳光直射,南岸受到斜射,同样的阳光照射,南岸斜射受热没有北岸直射受热多。这一点最明显的莫过于下雪之后,北岸的雪比南岸融化得更快。

阴阳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还被提升成为天地之间的“气”,这种观点早在西周末年就已经出现,春秋战国的文献里有很多这样的表述。庞朴在其《中国文化十一讲》中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几乎被推广应用到所有方面。起初,‘阴阳’只是就天而言;随后又就地而言;再后又作为天地之间的‘气’;继而又成为‘气’里面的总领;最后,‘阴阳’观念弥漫于一切自然现象之中,到处都用‘阴阳’来解释,而且层层深入,反复推进。”中华传统医学中医就是建立在阴阳的基础之上。《素问》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2. 社会层面的阴阳

作为自然现象的阴阳虽然涉及人,不过只是停留在自然人的层面上。作为行为义理的阴阳已经上升到了社会层面上的人。如中国文化认为 “夏至一阴生”,夏至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是“阴”恰恰诞生于此时,并逐渐壮大,此时中医主张“养阴”,以顺应阴气渐长的自然变化,否则就会生病。

人的社会行为也要顺应天地的阴阳变化,否则就会搅乱阴阳秩序,引起天灾。《国语·越语》中范蠡论述天人关系说:“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圣人根据天象来解释人事的吉凶就是“圣人因天”;人类的不当行为导致天出现反常现象就是“人自生之”;天地把人事的错误表现出来就是“天地形之”;圣人能够解释这些现象就是“圣人因而成之”。专制时代,国君的话就是法律、行为就是标准,行为义理层面的阴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圣人们的权术与托辞。

3. 宇宙层面的阴阳

阴阳由自然层面上升到社会层面是一大跃升,再由社会层面上升到宇宙模式的哲学层面又是一大跃升,并由此奠定了阴阳在中国哲学上的基础性地位。《易传》是讨论阴阳作为宇宙图式的最有名文献,其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就是说由太极衍生出阴阳,阴阳又生成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然后再形成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形象。这句话阐明了宇宙从太极至万物化生的过程。作为宇宙图式的阴阳,儒家是承認的,道家也是承认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是同理。

《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阴阳不能称之为“道”,“一阴又一阳、循环不已”才能成为“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并不是对立、简单循环的,阴阳共居于一个统一体内,是动态存在的,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由此生生不息。

总之,“淮阴”这个历史地名所体现的,不仅仅有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之后于淮河南岸所置的淮阴县(县治在今马头镇或其附近)的2000多年的历史,还体现着中国历史上的地域区划、政治制度的构建、哲学中阴阳等诸多文化因子的积淀。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春秋)左丘明.国语·战国策[M].长沙:岳麓书社,1990.

[2]淮阴县志编纂委员会.淮阴县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译[M].长沙:岳麓书社,2000.

[4]宋祚胤.周易注译[M].长沙:岳麓书社,2000.

[5]周秉钧.尚书注译[M].长沙:岳麓书社,2001.

[6]钱玄,钱兴奇,叶晨晖,等.礼记注译[M].长沙:岳麓书社,2001.

[7]庞朴.中国文化十一讲[M] .北京:中华书局,2008.

[8]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9](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吴稼祥.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淮阴阴阳
一饭千金
客厅“野营”
On the Farm
我的奶奶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清明祭祀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一饭千金
背水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