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棵根在乡间的树

2021-12-27 06:20何彦丽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学点学校老师

石家庄元氏县南佐镇西南街教学点教师何彦丽

编者的话:这里是距县城元氏21公里处,位于历史文化名山封龙山脚下的元氏县南佐镇西南街教学点。我们的女教师名叫何彦丽,她在偏僻乡村从教已有24个年头。2009年因合校并点,周边地区所有教学点三至六年级均并入南佐镇中心小学,此后,这里便仅承担本村一、二年级适龄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而我们采访时认识何老师,是在9年前的2012年时。那时,何老师还在离现在的教学点不远的南佐中心小学任教。她放弃北京大都市的优越生活,与丈夫、孩子分居两地,在艰难中选择固守农村。她的事,当时的校长还是从她的同事口中偶然知道的。这些年,她与另一边的家人一直聚少离多。直到如今,她依然还在那个地方。当年她说过,你也走我也走,谁来教这些孩子?没想到,她真的一直在那里,而岁月流逝中,如今的她已过了不惑之年。

她是我什么时候想起,都要恭恭敬敬叫一声老师的老师;从她那里,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老师,是真正的老师”。当年只简短地写过一点儿介绍文字,今天,有幸约来何老师,来说说自己吧!

那还是20多年前的1998年。那一年,我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了回到自己的母校——南佐镇西南街学校任教。那时,就是想着我上学的时候,特别缺老师,老师们也不怎么懂孩子们,所以就跑回来试试。

当时这里还是完小,六个年级一个学前班,大约有不到两百名学生。我被安排任二年级班主任,班上不到30名学生。农村小孩的家长普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学生在学校不会做的试题,回到家是没有人给解决的。我看到这种情况,就想办法尽量让学生在学校把有难度的作业解决,而把养成学习习惯的作业带回家。比如,每日晨读30分,每日口算10道题,还有就是每天一张习字,像这样的内容没有难度,却能使学生从长远上受益,这种留作业的习惯我一直沿用至今。

至今还记得刚到学校时见到的孩子们的样子:一个个小手、小脸灰扑扑的,简直就是一群小泥猴子,头发也从没好好打理过。这是因为村里孩子以留守儿童居多,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孩子只能由老人带。别说学习了,就是生活上老人带孩子也常常力不从心。于是,我除了上课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课下还会事无巨细去照顾他们,教他们如何正确地穿衣、系鞋带、编辫子,洗手、洗脸,还学会了给孩子们理发……为了从根本上使孩子们建立起健康的生活观念,我就一家家去他们的家中走访,不厌其烦地和老人们一遍又一遍地“掰扯”孩子们的情况。

赶上农忙,我也会更忙起来。家长因去地里要早出晚归,会把孩子放在学校请我帮着照看,而有的孩子喜欢趁着没人管出去玩,还会有大批自称是收购农货的人前来,这一切都让我提着心。每当这个时候,我总要一下子领回家一长串孩子,带着他们在自己家吃饭、学习、做游戏……

一天天的朝夕相处中,我一点一滴、丝丝入微地影响着可爱的孩子们,也受着孩子们的影响。

“教书必先育人”,“教”和“育”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这是我从教多年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我希望我的学生健康成长,有思想;我感到,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思想健康更重要;作为老师的使命,就是把真善美根植于每个孩子的心中。

现在我带的是二年级,有21名学生。这个教学点共有两名教师,32名学生,因为教师少,因此科目老师是不分的,都是一个老师带一个班的所有课。一直以来,我都重视培养孩子们的读书习惯。为了使孩子们知识面更开阔,思维更多元,我常常会在课本外自己准备许多材料给孩子们阅读,多方面培养孩子们对书的兴趣。

这些年,同事、家长们都知道,我班上的孩子们不但学习上力争上游,而且极有荣誉感,与老师也格外亲近。对孩子们我向来严格要求,平时注意纠正他们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在严上面,孩子们是能分辨出老师对他们的爱的。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也就是看着每个孩子向着各自的可塑方向成长,而教育的魅力也恰正在于对这些璞玉的磨琢,让他们发现自我,提升自我。

对班上的学生,应做到“因材施教”。同一个问题,给不同的同学讲解,也可以因人而异,可以为孩子们“量身定做”。同样,教学之外,对孩子们的教育,也应先做到能倾听、了解,再因势利导。班上有的孩子不喜欢说话,我就想方设法给他们创造一些当众发言的机会;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我会多发挥他们的长处,多组织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和比赛……当你真正把每个孩子都放在心里,相信他们如相信你自己一样时;当你以真心去倾听,去面对每一个小小的生命,当他们的心向你打开时,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一个浩渺的宇宙,原来,“以一个灵魂育化另一个灵魂”的教育是真的存在的。

在社会转型期,因为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家庭环境等各种因素,造成了现在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这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这些孩子,格外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关爱。曾经,班上有过一个孤僻、内向的孩子,从不与同学们接触,遇到困难也不会向他人求助,甚至有时会用笔扎自己的手。我注意到这个孩子后,便有意识地多与她接触,给她关爱,借此使她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和信任感,我几乎每天都要询问这个孩子,看看她是否有正常饮食,前一天晚上睡眠状况好不好;鼓励孩子完成一些老师交付的简单任务,借机给予夸奖和肯定。我知道,孩子是需要友情的,就创造机会让其他同学一起帮助她,鼓励同学之间求助,包括在交往中试错,以此培养她健康的心态:“同学之间应该多互相帮助,这样多好,是吧?”“没关系的,谁会不犯错误呢,勇敢一点儿,把错误纠正过来就都没事了,加油!”渐渐地,这个孩子的心灵被打开了,开始和大家打成一片,还交到了好几个好朋友。接着我又发掘她做事认真、有恒心的优点,建议、帮助她多做背诵和记忆训练,让孩子感觉到有切实的收获感。终于,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演讲中,这个一度几欲自闭的孩子,带着全班同学的掌声登上了舞台!

不管命运给了你什么,生活还要继续。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我也尝到了生活的苦涩。

2000年大儿子出生,可是不久就得了青光眼,为了就医,每个周末我都来回奔波于南佐和北京之间,孩子三岁半还是双目失明了。为了让孩子有学上,爱人和我商议再三,最后放弃在部队晋升的机会回来陪儿子到北京上盲校。我独自一人留在南佐,开始了每周末在南佐和北京之间的奔波,后来有了小儿子,就带着孩子去,细细数来,这样坚持了10年。等大儿子上了高中住校了,我也开始身体时不时出毛病了,我爱人就开始两边跑了。

这些年,无论风雨,无论炎寒,我从不迟到早退,没有耽误过一节课。学生对我很关心。还记得有一次,是周日下午雨天里,我到南佐车站下车时,天已黑了,可眼前还是一亮,就看见几个孩子在雨地里打着伞、拿着手电,正焦急地等在路边,我的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和脸上的雨水混在一起……天平的两端,一边是双目失明的儿子,一边是农村以留守儿童居多数的孩子们,孰轻孰重,我还是选择了后者。现在,和儿子谈起当年的选择,儿子只告诉我小学毕业时他在一篇写老师的作文里的一句话:“我妈妈是教师,可在学校时,我的班主任有时让我分不清是妈妈还是老师。”儿子的一句话让我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自己虽然没能在儿子身边陪他长大,可正是因为另一边孩子的老师的陪伴,我儿子能健康、开心、快乐地成长,如今,孩子已考上北京联合大学,开始了五年的本科生活。而我在这边,也在一天天,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陪他们长大。

与爱人结婚22年来,我们一直聚少离多,一个完整的家庭,分作一边一半。这些年,一些媒体和企业多次提供到北京工作的机会,我都一一谢绝了。想必把这些我走过的路让学生们走一遍,也定会使他们受益良多,即便不能,也只希望他们都能看到,老师走了自己选择的路!

2009年到2017年,因工作需要我离开母校到镇中心小学任教,后因特岗教师分配到校,我又申请回到了这个教学点。长年累月的忙碌,多年工作量的繁重,我的身体也开始渐渐出现问题,出现了严重贫血、颈椎问题。有一次,因眩晕、恶心呕吐厉害,医生建议我住院,我说,我们的老师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可别住院,你就给我开点药,我回家边上班边养病吧!在医生的叹气声中我又回到了学校。我刚转回这个教学点时,班上只有三五个学生了,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孩子们就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有一些家长又把孩子从外边接回来,送到了我的班上。这是家长的信任,我怎么能辜负他们,自己跑去住院呢?

如今,我的学生有的已经走上社会,工作、成家,也有的还在上学,可不管到了哪里,我知道他们自会带着老师的希望,去珍惜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和孩子们的联系也从来没有断过。

在我们这个教学点,教室门前有三棵樗树,40年前,在我来到这里上小学时就有它们了,那时才有拇指粗细,时间过得真快,现在已经有碗口粗了。每天清晨,晨光中拿起扫帚,沙沙地,清扫院子,也扫去落下的樗叶;课间,我也会带着孩子们在樗树荫里跳绳、做游戏,而它们陪我从童年走过少年,又陪我步入中年,我已习惯了有它们的日子。有时我会想,我就和这樗树一样吧,已把根扎在这里了。

我感谢我的儿子,感谢他的理解,更对照顾、培养、教育了他的老师们心怀敬意。可我和村里的孩子们同样是分不开的,尤其一二年级时,他们也会叫我妈妈……

猜你喜欢
教学点学校老师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学校推介
老师,节日快乐!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