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个孤儿被“老爸”改写命运

2021-12-27 00:43张艺
现代妇女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尼玛孤儿书院

张艺

20岁的藏族青年米增开学已是山东大学的大三学生。他从珠穆朗玛峰下的日喀则出发,由西向东横跨中国,抵达济南。在米增心中,如果不是2007年的一次相遇,孤儿出身的他,如今或许就在小城打工。

命运的转折始于他的“老爸”——也曾是孤儿的尼玛次仁。十余年里,“老爸”收养了27名孤儿,这些孩子的人生轨迹也因此被改写。

2005年,29岁的尼玛次仁看望乡下亲戚时,偶然得知村里有一位老太太独自抚养4个外孙、外孙女,孩子的父母早逝。尼玛次仁想给老人减轻压力,主动提出:“两个年龄小的孩子我来收养可以吗?她们上学的学费都由我来出。”

这之后,尼玛次仁骑着摩托车,走进偏远的县城村庄,寻找需要帮助的孤儿。2007年底,尼玛次仁二姐家的一处闲置房屋迎来了他陆续收养的13个孤儿。房前挂着“诺倍习书院”的小牌匾,寓意“承诺”和“信心百倍”,它被认定为日喀则市第一家民办福利院。但尼玛次仁强调,对他和孩子们来说,这里是“家”。

孩子们把尼玛次仁的大姐扎西德吉亲切地喊作“奶奶”。这些年,扎西德吉负责做饭、打理家务,照顾孩子们的日常起居。2009年,书院里的孩子增加到18个。姐弟俩一咬牙,卖掉了父亲留给他们的300平方米藏式房屋。

帮助孤儿,是尼玛次仁内心深处的“梦想”。尼玛次仁9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去世。5个兄弟姐妹中,3个外出打工,家里只剩父亲、大姐和尼玛次仁相依为命。在他17岁时,父亲也因病离世。尼玛次仁最清楚失去双亲、孤独无依的感受。他毫不吝啬父母般的拥抱,用心和他们交流。

米增是第一批住进书院的13个孩子之一,他的亲生父亲在他5岁时去世,两年后,7岁的米增从县城来到日喀则市江洛社區。当在社区居委会第一次见到陌生、高大的尼玛次仁时,他十分害羞。

尼玛次仁外向开朗,脸上常常挂着笑容。米增说不清从哪一刻开始,认定尼玛次仁是“老爸”。“在十几年的相处中,他一直付出,把我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让我感受到了父爱。”米增说。

边巴次仁曾是书院最调皮的孩子之一,他的父亲很早去世,母亲靠卖朋必(当地的一种藏式小吃)为生。2009年,尼玛次仁带着米、面、钱来慰问这户人家,那时,边巴次仁的母亲已经到了癌症晚期。“我其他什么都不要,我去世后,能不能帮我抚养这个孩子,他长不高。”尼玛次仁记得,这是一位母亲最后也是唯一的请求。

那时,19岁的边巴次仁身高只有一米五几,他没有上过几年学,自卑和抱怨让他成为街头游荡的问题少年。尼玛次仁承诺他的母亲,会像对亲生儿子一样对他好。

他让边巴次仁重新回到学校,但常常收到学校老师打来的“投诉”电话。临近中考的一晚,边巴次仁迟迟没回家。尼玛次仁最终在一家餐馆里找到了他。男孩女孩围坐在一起喝茶做游戏,边巴次仁就坐在中间。尼玛次仁气得想揍他一顿,但想到在这么多孩子面前应该给他面子,于是一改语气说:“怎么不给老爸打个电话?你们好好玩,今天的单我来买,快要考试了你们早点回家,父母都很担心。”

从那之后,边巴次仁改变很多。后来,边巴次仁去林芝读高中,开学没多久,尼玛次仁就接到了他打来的电话,他称在那里人生地不熟,同学都歧视他,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当晚,尼玛次仁连夜开车赶到林芝。父子俩去甜茶馆吃藏面,喝甜茶,说了很多心里话。尼玛次仁告诉边巴次仁:“个子矮不是你的问题,你要对社会好、对别人好,别人一定会对你好。”边巴次仁哭了,他接受了自己的缺陷,决心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日喀则市江孜县一次演讲比赛上,有人指着尼玛次仁,问获奖的边巴次仁:“他是谁?”边巴次仁骄傲地说:“这是我老爸。”尼玛次仁拿着奖状开心地跟朋友炫耀:“这是我孩子的荣誉证书。”

后来,边巴次仁创造了一个个“小奇迹”。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读书期间,他创办大学生禁毒防艾志愿者协会,参加大学生健康教育文艺下乡活动,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这是令他最骄傲的一件事。毕业后,他又先后创办两家公司,结对帮助当地的贫困户,如今已成为日喀则市政协委员。

尼玛次仁有一个目标,他想让这些孩子全部上大学。这也是他自己未竟的心愿。尼玛次仁少年时成绩很好,但只念到高一,家里经济困难无法再供他读书,没能读大学更是他一生的遗憾。

尼玛次仁因此格外重视教育。在他看来,家庭教育的关键是父母以身作则,这抵得上千言万语。他戒掉抽烟、喝酒的习惯,鲜为自己添置新衣。他常常下乡,带着物品和钱给需要的人。他四处宣讲,宣传环保、防艾知识。2020年,他还登记器官捐献,成为“三献”志愿者。

最令他欣慰的是,27个孩子里,11个已经大学毕业,9个正在上大学,剩下的孩子还在书院。

在尼玛次仁的影响下,米增成年后每年都会无偿献血,他还在骨髓库登记捐献造血干细胞。米增曾以日喀则市中考状元的优异成绩,考进上海西藏班读初中。尼玛次仁送给米增一本《弟子规》,教他去面对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学习的困惑。尼玛次仁推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那些美好品质。学习不仅是为了有个安稳的工作,而是更好地帮助更多的人。

他收养的孩子里,大学毕业后有的去偏远地区做基层公务员,有的留在当地做教师,有的创业做公益。他们像蒲公英的种子飘落在各处,重新焕发生命力。“西藏要发展,靠的是这些孩子。”尼玛次仁说。

“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尼玛次仁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些年我认识了孩子们,孩子们成就了我。”尼玛次仁打心底感激,因为他们,自己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米增始终记得,2013年8月28日的上海,下完雨后,天色灰蒙蒙的。尼玛次仁为他打点好一切后,两人在校门口告别。“老爸”说:“我就回去了,你要好好学习。”米增答应着,走进学校,转身回头,发现那个高大的身影依然站在那里,默默地擦泪。

(摘自《中国青年报》)(责任编辑 张宇昕)

猜你喜欢
尼玛孤儿书院
清单
命运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赵氏孤儿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梦鸟
步兵班前进第二季
情人
藏獒尼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