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临沧生态农业现代化治理研究

2021-12-28 12:17周茂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农场经济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临沧生态农业生态

周茂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临沧市地处云南省西部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毗邻缅甸,以高原山区为主,是边疆山区农业的典型缩影,又属于多民族地区。受经济发展程度和文化水平的制约,临沧地区农业发展后劲不足。2020年临沧市GDP在云南省16州市中位列第11位,人均GDP排名倒数,属滞后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因地理区位差异表现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趋势制约着临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影响着临沧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在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前提下,从促进临沧生态文明发展视角出发去探讨生态农业的现代化,对于加强边疆地区生态农业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

一、临沧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生态农业规模不断加大

当前临沧市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较好,“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格局逐步向农业纵深推进,生态农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步构建出竹器农品、绿色观光、花海土陶、休闲荡舟、民族美食等原生态农业与旅游服务业相互带动、协调发展的新农业。现已建成核桃基地720万亩,坚果种植230万亩,油料与茶园种植160万亩,烤烟种植30万亩,甘蔗种植108万亩,绿色蔬菜种植累计超150万亩,示范户庭院庄园1万户,并积极推进山区魔芋、牲畜禽蛋、循环渔业、生物药材等多产业模式。这不但对改善临沧市城区生态环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市民提供了近郊休闲观光、瓜果采摘、农事体验的便利条件。

(二)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临沧围绕南汀河流域、民族村寨、生态农业产业园、农村改革发展示范区、现代农业工业园等区域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初步形成了博尚镇、翁丁村、古墨村等典型生态旅游农业园,以及花海观赏菊香园、四季农业体验园等各类农业园区。临翔区昔归茶田、双江勐库冰岛茶山、佤族翁丁湖度假村等依托绿色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利用沼液沼渣种植无公害蔬菜,实现了“猪—沼—菜”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及节能环保滴管技术与秸秆还田还地模式。目前,临沧村庄生态规划覆盖率达50%,农村去污改厕完成近60%,乡村垃圾收集转运达100% 。临沧生态村镇建设、美丽乡村创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三)农业产业化趋势明显

实施精准脱贫攻坚以来,临沧市围绕生态农业着力推动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进行绿色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南华糖业、凤庆滇红、澜沧江酒业、山水农牧公司、康源农业科技公司和永德高山牧业公司等地方企业迅速崛起;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700个,带动60万村民进行产业化经营;澜沧江库区重点网箱养殖和双江水产品池塘精养已成规模化支柱产业。目前,临沧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已纳入省级信息追溯平台,“临沧坚果”地理标志已注册保护,“澳洲坚果”“核桃”“滇红”等被认定为知名绿色品牌,初步实现了优质农业产品订单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临沧市农业产业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产业化趋势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临沧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生态农业意识淡薄制约乡村振兴

临沧平均海拔1900米,95%以上属于高原山地,雨季降水量分布不均,水土流失大。农业生产多呈现小规模单户的传统农业、兼业农业、老龄农业,人们受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对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认识不足,过多注重农业产后的短期行为,出现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家庭生活污染物随意排放、农膜农药化肥超量施用、乱砍滥伐生态林、散养牲畜家禽排泄物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生态意识淡薄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生产结构不显挫伤农户生产积极性

临沧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小而分散的局面,品牌效应难以形成,缺乏整体品质竞争力,加上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农民多属文盲或半文盲,对科技兴农的成果转化利用明显不足。农业执法监管部门对部分低素质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频繁使用农药化肥、污染水质、破坏植被的行为往往面临追责难问题。分散的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林业旅游业生产无法形成高质量的规模效应,挫伤了农户扩大农业规模经营的积极性。

(三)生态农业产业带动不强,限制农业品牌张力

近几年,临沧农业企业、民族药业、畜牧业、观光旅游业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些发展起来的专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的集约化、规模化、基地化程度不高,“农业工人”吸纳数量少,农业产业带动作用有限,且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不够,产业链条短,在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产品营销等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程度低。

(四)生态农业技能人才缺乏

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加强土地利用、人才培养、特色产品、农业技术与信息等资源整合,还需要实施良种培育、土地耕作、土壤改良等农业技术攻关,支持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临沧的地理区位表现为交通发展参差不齐,远离发达中心城市,对先进农技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同时,临沧农业缺少推进经济发展的项目,农业专业技能水平普遍不高,更缺乏有关生态、经济、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制约了临沧农业科技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三、临沧生态农业现代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生态农业现代化治理理念

1.更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农户要积极转变传统农业的耕作理念,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富民兴边的重要抓手。

2.科学调整农业种养结构。根据边疆地区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实际情况,调整基本粮食、经济作物、畜牧水产等不同产业的科学种养结构,全面提高生态农业综合效能。

3.对坡地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山顶加强草木植被覆盖,坡地充分发展茶园、果园、坚果、苗圃等经济农业,平缓地发展特色种养与加工、休闲农庄、稻蔬种植等项目,形成粮、林、果、草、菜、畜、渔等科学生态配置,促进乡村坡地有效治理。

(二)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力度

1.加大生态农业项目资金投入与补贴力度。基层政府统筹整合乡镇财政涉农生态项目资金,健全监督机制,落实项目补贴与税收减免,不断创新生态农业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同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发挥信用社、农业银行、企业联合、社会资金等多方作用,为生态农业投入保驾护航。

2.有效推进科技农业振兴之路。创新人才引进政策,为专业农技人才解决生活保障、工资待遇、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积极加强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农业资源要素整合、劳动力分配、良种培育、作物嫁接、污染防治、节肥减药等方面的培训与指导,培养一批涉农“新骨干”与“土专家”,积极推进科技农业振兴新路子。

(三)加强农业生态保护

1.科学规划农业生产资源循环发展模式。基层组织统一编制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积极保护饮水和灌溉水源,引导发展“畜——沼——果(林、茶、菜)——田(稻、鱼)”生态循环生产模式,以恢复和提高农业资源环境的天然生产能力,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卫生。

2.积极遏制对生态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推广使用动植物防治、改良活化土壤、喷灌滴灌、套袋增产等高效低耗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推进荒山荒地治理,加快绿化林、生态景观林建设,大力打造生态农业生产生活天然“氧吧”;坚持对田地进行轮作间作,遏制过度开发,提升农业资源环境的持久承载力。

3.加强执法检查监督以促进生态农业健康运行。一方面加强执法检查,对乱砍滥伐、非法耕种、污染排放等破坏农业环境的行为加强打击力度,另一方面采用市场经济手段,做好市场检验和标准论证,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

(四)加快生态产业建设

1.积极推行家庭生态农业庄园模式。推动农村“能人”积极进行山地承包、田地流转或集约经营,推出农家特色“土菜”、特色农产品售卖、农家旅游等农业庄园生态模式,努力使“小庄园”变为“大农场”,培育出更多“家庭农业庄园”或“庭院农场”。

2.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共赢联结作用。加快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同业型、同域型、差异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在规模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等方面的共赢作用,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模式,以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适应和风险问题。

3.多方培育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新路子。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培育一批有辐射带动力、有市场竞争力的生态农业企业,突出农业企业在生产性服务、乡村生活性服务、农产品销售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帮助搭建农村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平台,实现乡村农业与地区文化、旅游康乐、绿色品牌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临沧生态农业生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依傍着澜沧江的秘境 临沧
6月25日全国铁路调图 云南临沧与丽江间首次开行动车
“生态养生”娱晚年
百年铁路,今朝梦圆 大理至临沧铁路建成通车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