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的价值意蕴论析

2021-12-28 12:30任映红
岭南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抗疫防控价值

任映红,李 豆

(南方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休戚与共、团结合作、共克时艰,较快地遏止了疫情的传播和蔓延,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一、生命至上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

生命至上就是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生命至上的意义在于对人最基本权利需要的满足,体现了我党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执政追求。

(一)生命至上是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在抗疫中的生动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1]人民至上就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2]。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牵挂。十九大报告200多次提到“人民”,4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坚定的人民立场,让百年大党永葆赤子之心,成为最大的政治优势、最鲜明的政治底色。过去,人民拥护党和国家事业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未来,人民更将汇成磅礴的洪流大潮,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胜利前行。[3]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作为一条价值红线贯穿治国理政的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立场、根本宗旨、根本价值导向在新时代的表述,它把人民作为发展主体,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标准,蕴含着人民至上的的价值取向。生命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抗疫表达,是由党的性质、宗旨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决定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它们的服务主体都是人民,目的是让人们有更好的生活,能健康安全生存。

(二)生命至上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关切是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跟踪疫情形势及防控进展情况,反复强调“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彰显了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要义。人民至上是生命至上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生命至上就必须确立和坚持人民至上,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的深刻关联,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4],不计代价抢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反映出只有真正坚持生命至上理念,才不会发生以人民的名义放弃任何一个个体生命的情况;只有真正建构以人民至上为最高价值追求的社会,才能真正做到生命至上。在抗疫斗争的“中国答卷”中,“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其华彩篇章,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三)生命至上重在全力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为群众造福,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全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由多重内容构成的有机整体,包含生命健康、经济利益等诸多方面。疫情防控时期,中央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在疫情防控、患者救治的同时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面对供应告急,统一调度全国防控物资,鼓励企业扩大生产;组织全国科研力量实施应急攻关,坚持科研、临床、防控等方面的相互协同,加强产学研的紧密配合;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维持城市正常运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党和政府以生命健康为重的一系列举措,切实解决了非常时期群众利益实现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尽力满足人民之所需。

二、生命至上内蕴中国文化的仁爱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生命发自内心的爱惜珍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生命伦理思想,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贵生”蕴涵着仁者的善良慈爱。孟子讲“四端”,他把“恻隐之心”当作“仁之端”,在他看来,一个人有“恻隐之心”,才有不论一时利害的“不忍人之心”,才会“仁者爱人”,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以“道”为宇宙本源和人生最高准则,把人当作是自然的一部分,有着以“重身贵生”为核心的生命伦理观。老子将人的生命放在宇宙中考察,高扬生命的个体价值。佛教也有“人身难得”之说,“得为人难”,人只有离开“三恶道”才能出来做人,宣喻“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黄帝内经》上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所言“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孝经·圣治章》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念和教义,都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生命的重要、生命的无价。

(一)生命至上意味着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人的生命不仅具有普遍性和延续性,更具有超越性,《荀子·王制》载“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物类,就在于人的德性的类特征,是人超越一般动物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生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马克思看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5]56也就是说,如果动物的生命在于它的肉体的话,人的生命体现于他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而精神更能体现人生命的本质。抗疫期间,人们所展现出的舍生忘死、不畏艰险、奉献一切的“生命至上”精神就是人不断充实、发展、创造自己新的生命,追求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自觉活动。

(二)生命至上内蕴儒家“仁者爱人”的仁爱传统

“仁”作为儒家核心的道德观念,揭示了关于生命至上的基本精神和理论品质。“仁爱”即“等差之爱”、“泛爱众”、“博爱”,[6]23是由爱自己和亲人的生命,到爱同胞的生命,再到爱人类、世界万物。儒家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7]96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奴隶作为会说话的工具,与马地位等同,孔子问人而不考虑马反映了“仁者爱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8]95以仁义、道德为终极关怀无疑是儒家生命观的最高使命,所以,一旦在生存与死亡之间做选择时,应以仁义道德为标准做出取舍。儒家的生命观是以道德为本位的。它一方面肯定人的生命价值,主张重生,既重视自己的生命,也重视他人的生命;另一方面主张生以载义,只有践行仁义道德、体现道德,生命才是有价值的。无论是孔子”泛爱众而亲仁”,孟子“亲亲而仁民”,还是韩愈“博爱之谓仁”,欧阳修“大仁博爱”,朱熹“以博爱为仁”,这种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仁爱传统随着历史的变迁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但都体现了仁的本质就是“爱人之学”。[9]145

(三)生命至上体现道家“重身贵生”的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相对于儒家以道德为本位理解生命的价值,道家则从生命存在本身的意义上理解生命的价值。道家以其重身贵生思想高扬了生命的个体价值,“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10]169老子“四大”和天人并生思想将人的生命放在宇宙中来考察,人是宇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存在论的意义上肯定个体的生命存在就是最高的价值。“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11]332在老子看来,一切名声、货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才是最宝贵和无价的。“爱人利物之谓仁。”[12]1庄子认为,爱天下人、利于万物,叫作仁。道家在肯定个体生命价值的同时,突出了人的类生命价值。《吕氏春秋》一书在主张“重己”、“贵生”的同时提出“贵公”、“去私”,当个人生命与群体生命发生冲突时,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不能防碍群体价值的实现,群体生命高于个体生命。可见,儒家重视生的价值,为了正义可以舍身赴死;道家重视生命本身的价值,但也非置正义而苟活,二者都将自己有限的个体生命的价值实现融入到社会的无限发展中。在疫情大考中,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仁爱传统,成为党和国家“不计一切代价挽救生命”的抗疫行动,融汇进广大医护人员、党员干部、军人警察、志愿者等劳动者群体的血脉之中,以仁爱守护生命。

三、生命至上凝聚全民抗疫的强大合力

社会凝聚力通常指把人们紧密聚合在一起的某种社会吸引力,即指调整或协调社会不同因素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纠纷,使之成为统一整体的某种社会力。[13]9从社会整体角度来看,抗疫期间展现出的强大凝聚力是社会成员个人基于“生命至上”建立起的“共同体意识”,进而产生主动维护所属社会群体利益和维持发展的行为,有助于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整合机制进行价值分配、组织动员、精神感召等,使社会良性运行。基于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共识,中国共产党通过价值分配,使社会力量依托自己的专业背景与社会资源参与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防控,弥补了政府在应急能力方面的不足,提高了参与疫情防控的强度和广度,快速有效地挽救生命和控制疫情发展蔓延;通过意识形态阐明社会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发挥其对社会成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来实现对社会的价值整合,使社会成员的行为目标达到高度一致;另外,还通过组织动员,使社会力量带动、辐射周边群众,实现从动员社会到社会动员的全民自觉转变。

(一)团结动员全国一切力量来凝聚抗疫磅礴力量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都自觉投入到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中,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广大人民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疫情防控斗争大局,形成了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力量。”[1]从工会、共青团、妇联到慈善机构、社会组织,从快递小哥、环卫工人、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到新闻工作者、志愿者等,原先处在社会不同阶层内的社会群体,为了抗击新冠肺炎,众志成城、踊跃参与,共同联合起来抗击疫情,生动诠释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历史和实践证明,无论是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还是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始终是包括抗疫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践行者,抗疫斗争仍在继续,我们必须始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只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我们就会有力量,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二)内聚多元主体共同价值来铸就中国抗疫精神

生命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生命的不可侵犯保证了价值的共识,使多元主体聚集在一起,充分发挥了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凝练了各主体之间的最大价值公约数,成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鲜活诠释,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从广大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到科研工作者研机析理、奋力攻关;从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争分夺秒、不舍昼夜,到基层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坚守岗位、日夜值守,‘生命重于泰山’的价值理念在疫情防控中得到充分彰显。”[14]面对疫情的大考和磨难,上至国家,下至每一个中华儿女,都用尽一切办法去救治和帮助每一个生命。“生命至上”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和表达,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生命价值共识越大,凝聚的人心就越多,团结的社会力量就越广泛,抗击疫情的力量就越强大。

四、生命至上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现实性出发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思想的一种高度自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村,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大变局”中,世界秩序在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人类交往场域深入而广泛,也充满各种未知的风险挑战,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行“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同样,面对病毒肆虐,人类需要守望互助、携手同行。

(一)生命至上理念指引下的同舟共济与命运与共

坚持生命至上,倡导合作抗疫、命运与共、荣辱同当,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随着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中国从生命至上这一重大关切出发,本着负责任态度,第一时间果断做出关闭离开武汉通道的决定,及时按下“暂停键”。同时,第一时间向全球分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实时通报疫情信息,无保留地同全球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中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自己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了一个大国该有的责任与担当,为全球抗疫合作注入了“中国信心”和“中国力量”。[15]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16]面对全球疫情,我们秉承“生命至上”理念,本着对世界的大爱,坚守“天下一家”,坚定地站在国际合作抗疫前沿,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发起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二)生命至上理念指引下的团结合作与消除“免疫鸿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17]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积极加强双边、多边合作交流,为各国提供抗疫援助,携手共同应对疫情挑战。中国与各国共同合作,在加快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科研攻关,健全完善有利于全人类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中国呼吁国际社会要更加团结起来,新冠肺炎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灾难,应该摒弃偏见和傲慢,避免互相推卸责任,反对部分西方国家将疫情与中国挂钩,对中国进行污名化和政治化,呼吁世界团结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进入2021年,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疫苗成了拯救生命的希望。尽管世卫组织一直在奔走呼吁国际社会“消除分歧、团结抗疫”,但部分西方国家放任“疫苗民族主义”扩散,人为制造“免疫鸿沟”,让世界抗疫合作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中国致力于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中国的无私承诺,让许多焦急等待疫苗的发展中国家人民有了定心丸。“中国坚定秉持疫苗公共产品的‘第一属性’,明确反对搞‘疫苗民族主义’,不接受制造‘免疫鸿沟’,更抵制任何把疫苗合作政治化企图。中国坚持疫苗研发与生产的国际合作,同时还响应联合国号召,向各国维和人员捐赠疫苗,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与担当。大道不孤,大爱无疆,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抗击疫情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凝聚共识,同舟共济,为全球疫情防控与国际疫苗合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18]面对病毒在全球的肆虐,世界各国人民受到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以中华民族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孕育出的“生命至上”伟大抗疫精神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客观选择,不仅体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也日益成为各国人民的价值共识。

综上所述,“生命至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是党的根本立场、根本宗旨、根本价值导向在抗疫中的形象表达;它有着深厚的“仁爱”根基和内在底蕴,中国共产党坚守“生命至上”最高社会伦理,有效凝聚了社会疫情防控的强大合力,深刻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系统把握“生命至上”的深刻价值意蕴,能够进一步丰富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样态,体现中国精神的内容要旨和精神实质,最终融汇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因。

猜你喜欢
抗疫防控价值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团结抗疫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