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视角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研究

2021-12-28 12:37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思政政治

刘 洪

(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宣传教育处,江苏 连云港 222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发表重要讲话。高校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使命。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紧跟新时代步伐,积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一、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发展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早年在基层工作时,对于人才培养、高校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思想理论的正式形成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夯实了稳固的实践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向、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专项工作会议。2016年12 月8 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理念、战略定位、现实目标和发展方向,成为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8 年5 月2 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2]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论述了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处理好教书与育人之间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 内容全面、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科学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起来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4],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意蕴

(一)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理论内涵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思想、新内涵,对“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5]339-340,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全面发展。

(二)提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科学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索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创造了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与创新的大环境,为各级各类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各级各类高校统一思想,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积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明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政工作领导权、主导权,各部门齐抓共管、同心协力,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升级和发展做出贡献[6]。

(三)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思政”新格局

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在全党上下、全国上下形成了高校思政工作“大思政”育人新格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好高校“大思政”工作,需要着眼于世界大局、放眼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需要各级各类部门结合实际,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强大的高校思政教育合力[7]。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受传统观念影响,高校思政工作不系统

习近平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受传统工作思维影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停留在开大会、学报告、定制度、喊口号的形式主义阶段,刻板守旧、一成不变。老规则应对新挑战、老观点看待新事物、老方法解决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科学化、系统化的规划,思政工作常常浮于表面,立德树人的理念并未真正深入人心。此外,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担仍然停留在思政课教师和从事学生管理教师的肩上。传统思维中,一提到思想政治学习,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部压在了思政课教师的身上。一提到学生出现思想问题该如何解决,又立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到了学生管理部门,认为处理问题学生、处理学生矛盾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教师感觉责任巨大,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工作往往长期停留在处理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当中,主要精力也用于学生管理工作,分身乏术。然而,这只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并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这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造成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与学生培养工作脱节。

(二)思政意识淡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1]但是有些高校面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任务新使命时,不知变通、不懂创新、不愿思考,思政意识显得淡薄,没有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一方面,高校党委部署重要思想工作“抓一下”,各级部门工作落实“紧一下”,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内驱力、创造力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对于看得见成效的科研成果、招生就业、宣传报道等工作投入精力较多,其他如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提升、青年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成效隐性的思政工作不够重视,学校稍微“放一下”,各部门的思政教育思想就会“松一下”,相关思政工作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此外,很多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当成是阶段化工作、形象化工作、表面化工作,没有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全国上下思想政治工作学习浪潮高了,学校就“进一下”,跟风开会、学习、效仿,做足形式文章。反之,思想政治学习工作高潮一过,相关工作立刻“退一下”,为学校其他工作让道。这种淡薄的思想意识,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师资结构失衡,教师队伍建设不科学

教师数量上,很多高校在思政教师配备上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思政教师人数标准,专职教师缺口非常大。长期的专业人才缺口,使得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规划不能有效落地。师资水平上,目前高水平高职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占比较少,年轻教师思政教育工作经验较少,其教学水平、教学方式还需要不断提升和改进。另外,辅导员身上承担了学校大部分非课程教学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在高校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地位相对较低,职称晋升困难,而思政工作量却非常大,这就导致大量优秀辅导员老师转岗、转行或离职,没有实现全国上下呼吁的全员育人。高校培养优秀思政工作教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时间的积淀和学校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发展。在工作机制上,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够科学、不够平衡、不够健全,工作渠道也不是十分顺畅。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看似责任划分明确,但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各环节衔接顿挫,各部门沟通不畅情况,没有一套成熟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没有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和流程。此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又隶属于教务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虽然思想政治工作根本目标相同,但工作形式不同;思想政治工作定位相通,但实施途径不同。两大管理系统本应相辅相成,但在实际工作中协调难度大、阻碍多,时有推诿,好似相通,但又相对独立。同时,各部门工作衔接不紧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个系统工程,缺乏协同育人、系统育人、融合育人机制。

(四)环境复杂多变,思政工作面临新挑战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日益变化,整个思想文化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学生信息来源由单一化逐渐变得多元化。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还未定型,极易受到各种不实言论的煽动,造成各种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首先,青年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愿意接受和尝试各种新鲜事物,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需要高校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新思路,然而很多高校的思政工作改革速度跟不上青年学生思想变化的速度。其次,高校青年学生群体容易出现两个教育极端。一是优秀学生及学生干部往往作为重要思想政治培养对象和党的优秀后备军,得到更多的思想政治学习和实践资源。二是问题学生、学困生由于经常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教育。而居于中间的学生人数比例最大,关注度却较少,容易被忽视,从而形成思政教育空白。每一位青年学生都是国家的未来,每一位青年学生都应享受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三全育人”需要具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更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师生共同配合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才能真正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稳步推进。

四、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统一思想,增强立德树人价值认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集科学性、融合性、渗透性为一体的系统工作,做好此项工作的首要步骤是全体教育工作者要统一思想、转变传统工作理念,增强立德树人价值认同。首先,高校党委应从大局出发,主动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做好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典范和价值引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团结向上、和谐勤勉、科学严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氛围。其次,高校党委应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和办学方向,从大处着眼,积极统筹推进顶层设计,制定部门之间高效协同工作机制,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三全育人”教育合力;积极发现学校思政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集思广益,理顺思路,对症施策,保证各项思想政治工作有条不紊开展。最后,高校应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专项主题会议,鼓励全体教职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工作首位,牢记立德树人崇高使命,增强价值认同。

(二)历练才干,提高高校教师综合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不仅应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是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学习榜样、指路明灯。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教师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只有做好高校教师的培养工作,才能做好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这是做好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社会各界应重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养,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校教育改革。首先,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政水平。广大教师是高校思想工作中主力军,所以高校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高校应该为教师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创造机会,计划性开展思想政治学习、培训、进修、交流,加大教师思想政治培养力度。其次,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校教师应具有雄厚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广阔深远的视野格局,另外,广大高校教师应加强青年学生心理学研究,知学生之所想,化学生之所愁,领学生之所向。再次,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深耕课程内涵,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全身心投入到高校教育事业中去。最后,全面增强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8]教师只有拥有高尚的人格,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学生,若不“立德”,何来“树人”。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至关重要。广大高校教师应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时时做好典范,事事做好表率,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因势而新,促进思政工作创新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工作方式,担当起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兴起,给广大师生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积极搭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平台,为广大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因势而新,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课前,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上,老师可以充分融合多媒体技术,将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融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相关App 等进行课后复习,教师也可以在网上为学生答疑解惑。节假日期间,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网上革命纪念馆、思政微课等教育活动,积极打造高校思想工作网络文化新阵地,逐渐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将思政工作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理论拓展到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