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模式研究

2021-12-28 12:37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校企

毕 鸣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江苏 常州 213164)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随之不断上升,其中贫困生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办学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将企业和高职院校双方进行优势互补,对有关资源进行整合,从行业培训、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为企业输送优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主要有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五个方面。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将德育与资助工作有机结合,实现贫困生资助与人才培育的双重目的,这不仅能够提高对贫困生经济上的帮扶效益,更有利于提升其综合素养。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资助育人的意义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1]。资助育人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将企业资源引入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能更有针对性地结合市场需求,提升贫困生的实践技能,为企业、行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通过企业为贫困生提供实践平台,有利于打破以往资助育人模式单一性的局面,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共享,切实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成效。企业为高职院校贫困生提供就业帮扶的平台,能够让成绩优秀、技能娴熟的贫困生顺利就业,还能让贫困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工作机会,赚取劳动报酬,这不仅可以解决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而且还能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

二、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必须根据教育规律来实施,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核心目标。短期经济资助仅是缓解贫困生物质困难的一种行为和手段,而育人、扶志才是整个资助工作的关键点。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较重视落实国家相关资助政策,但缺乏对贫困生学业的关注,更缺乏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一)资助形式和资金来源相对有限

当前,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学生资助工作,严格贯彻国家相关政策,每年将学费的百分之十用于贫困生资助。然而,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逐年上升,原本规定的资金数目远远无法满足贫困生资助需求,有的院校甚至只有勤工助学奖学金和少量的临时困难补助[2]。在资助形式上,高职院校主要是按资助程序给贫困生发放助学金或对其学费进行减免,而较少关注贫困生的其他情况,诸如生活、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需求,从而影响贫困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二)资助制度不够健全

一方面,由于学生资助工作部门无法对贫困生的家庭状况进行充分了解与实地考察,在资助过程中容易疏漏经济上真正困难的学生,从而难以将资助资金用到实处。另一方面,按规定贫困生的贫困证明与申请材料要求真实、客观,然而部分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在申请流程上存在漏洞,对贫困生申请材料审核不够严格,也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手段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这都不利于资助资源的合理、公平配置。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对资助育人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系统、科学、全面的顶层设计,仅仅将贫困生资助工作视为一种单纯性的经济帮扶,没有认识到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部分贫困生在接受学校资助过程中,认为会受到其他学生轻视,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三)资助育人效果不明显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不明显。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实施贫困生资助时,仅仅依靠上级政府、学校的经济支持,缺乏企业的参与,并且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没有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平台,缺乏多样化的帮扶手段。事实上贫困生不但需要经济上的帮助,而且在学习和心理上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此外,部分学生还有依赖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盲目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象,不能及时解决当前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资助育人效果不明显。比如,贫困生认定门槛相对较低,有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助学金资助细则不明确,导致资助方法简单粗暴缺乏人文关怀等。当前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缺位,个别贫困生毕业后故意逃避银行借款,由此可见,学校在资助工作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感恩、诚信教育。

三、校企合作视域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的人才、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等,从而提升资助育人成效。校企合作资助育人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资助层面点的合作,该合作模式核心在于给予贫困生物质、精神层面的帮助;另一种是深度合作,重点在于建设实践平台,关注贫困生的终身成长需求。因此,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模式应从精神引领、经济资助、实践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入手。

(一)联合培养,做好双向沟通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往往会与企业的需求有偏差,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就业时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所以校企合作模式是很有必要的。这种模式指学校和企业采用联合培养、联合资助的形式,企业参与学生的培训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如果实习生在此期间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大于企业为其所投入的成本,那么企业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奖励;反之,国家应提供一定程度的补贴,这不仅可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积极性。企业可以专门设置勤工助学岗位,高职院校积极引导贫困生参与勤工俭学活动,贫困生在获取经济报酬的同时,更有利于自身职业能力提升。学生还可以提前了解相关专业的就业岗位,提前接触社会,为就业做好准备。因此,学校主要工作就是负责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3],为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二)举办大赛,提高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通过联合举办技能大赛的形式来鼓励贫困生积极进行技能学习和实践。职业技能竞赛是基于双方职业特点和行业需求而进行的职业技能竞赛,由企业提供竞赛的奖金,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有效地解决学校经济资助问题,同时对企业的知名度也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企业也能够通过竞赛找到需要的人才。技能大赛可以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应用型专业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订单培养,专注专业学习

“订单式”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模式之一。用人单位在学生入学之初就与贫困家庭的学生签订培训合同,在校学生的学费由用人单位支付,学生在校期间按企业要求进行学习培训,达到企业相关要求,毕业后在资助企业工作。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学习中更有动力,有助于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四)经济资助,目标导向育人

经济资助是贫困生帮扶的最常见模式,也是高职院校贫困生最短时间获取经济帮助的方法。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构建经济资助体系,对贫困生给予暂时性经济帮扶,缓解学生的经济负担。例如,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经济资助协议,制订资助范围与来源渠道,企业提供经济资助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经济困难,且持续进行资助。企业通过设置奖学金的项目,对学生的成绩和品学提出一定要求,激发贫困生发挥团结合作、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此外,在企业内部设置勤工俭学的岗位,比如行政岗位、专业相关岗位等,引导学生提前接触社会,提前对社会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一定的酬劳,在企业里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企业还可以建立路费补助和求职补助项目,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他们提供临时性的帮助,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

(五)精神引领,企业文化熏陶

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施,除了为贫困生提供学习平台、实习平台、经济资助等内容,更需要对贫困生进行精神层次的引领。而企业能够弥补校园文化方面的不足,实现对贫困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为贫困生开通绿色实训渠道,使他们在企业实践过程中,能够多接触到业界优秀的人士,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勇于担当的品质。通过岗位体验,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让贫困学生能够克服自卑的心理阴影,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德。贫困生在参与企业活动项目中,与企业其他人员合作,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沟通能力等,同时获取一定的物质奖励,真正发挥出资助育人的实效性。

四、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实施路径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始终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引领。因此,为了更好地鼓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地方政府应发挥统筹引领作用,制定出多项利好政策,鼓励地方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达成校企之间的资助育人协议,共同推动资助育人工作。例如,地方政府可以制定一些税收减免政策,凡是参与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上的减免优惠,以此来鼓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同时,鼓励企业设置经济资助资金,对一些优秀的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与物质奖励,企业所花费的资助成本,由政府从其他方面给予补贴,从而将资助育人效果最大化。此外,为了促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达成严密的合作协议,明确学校资助内容、企业资助内容,规范各自的职责与权益,从而避免资助育人实施中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与争端,将资助育人模式长久实施下去。

(二)校企合作促进共赢

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学校均是资助育人工作实施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因此,作为企业而言,在注重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更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感、企业使命感,要积极参与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为在校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平台,通过间接的方式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帮扶。例如,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高职院校负责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企业负责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与就业岗位。针对贫困生开通绿色实训渠道、绿色就业渠道,降低贫困生参与企业实践的难度,同时设置丰富的奖励资金,对于优秀的贫困生给予物质奖励,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同时,对于一些即将毕业的符合企业需求的贫困生优先提供相关就业岗位,贫困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降低贫困生经济负担,使贫困生尽快投入工作岗位,早日实现经济独立。

(三)选择合适企业,兼顾企业需求

学生工作和资助育人都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高校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要积极吸引优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如果是二级学院与企业合作,要提升专业学科和企业岗位之间的默契度,只有通过专业对口,才能让资助育人合作空间越来越强大,从而进行深入的合作层次,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4]。要鼓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当中,其前提在于兼顾企业的需求,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经济效益永远是他们追逐的目标,只有让企业切实获取效益,企业才有足够的信心与兴趣实施资助育人工作。例如,高职院校主动与地方知名企业合作,建立起资助育人平台,借助资助育人工作帮助企业扩大公司影响力,企业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帮扶的同时,能够宣传自身品牌,实现贫困生、学校、企业多重获利的目的。

(四)发挥辅导员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学习成长中的引路人,肩负着管理贫困生的责任与使命。对于贫困学生而言,他们缺少机会去了解企业文化。此时就需要辅导员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帮助贫困生了解企业文化,解决贫困生学习与实践中各种难题。例如,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辅导员要做到对贫困生的实时询问与关怀,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为贫困生提供工作与学习上的帮扶。辅导员应与企业方面负责人进行密切沟通,维护好贫困生的权益,确保资助育人工作能够完全落到实处,使贫困生劳有所获。同时,辅导员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岗位实习和就业,经济困难的同学在其帮助下也能顺利完成学业。学生在企业参与生产劳动,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5]。

五、结 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机制下实施资助育人工作,既可以调动企业资源参与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又可以提高被资助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个循环渐进、不断革新的过程,不仅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更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引。因此,为了切实增强高校资助育人效果,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共同努力推进,从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校企合作五反思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