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认知、体验、训练”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以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2021-12-28 20:10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内江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心理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林 冰

本文介绍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总结了当前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存在着几个问题,并以笔者所在院校—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构建高职生的“认知、体验、训练”为特色的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明确教学定位,以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材为蓝本,构建“认知、体验和训练”的教学模式;②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加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体验;③以主题心理教育活动为载体,组织实践训练教学;④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专业资源进行“认知、体验、训练”;⑤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认知、体验及实训。

1 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应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全国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有不少学校仍旧以理论教学为主,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及形式化教育,并将教学模式停留在传统而又局限的课堂教学,从而影响到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根据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以及2014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发展的重大布署、2018年7月教育部党组印发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训相结合,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坚持学练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互联网技术应用至教学,建立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从而构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认知、体验、训练”的教学模式。这对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2.1 教学定位有偏差,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思想政治教育

2018年7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2]。但是当前仍有不少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采用思想灌输,试图立竿见影让学生获取心理知识及解决心理问题,而忽略了心理健康是一门有自身特点的独立的学科。

2.2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缺乏后续专业提升

不少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不稳定,专业性有待提高。由于各种原因,从事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人员不多且来源较杂,队伍不稳定,学术起点不平衡,相关继续教育不完整,不规范,尤其对兼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十分匮乏,无法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研究和教学的需要。因此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每年为专兼职教师提供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相应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2.3 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主观体验

当下不少院校的教学依旧停留在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中,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只对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无法将心理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无法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和情感教育更是无从谈起。而心理学是一门融合“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学科,如果仅仅只是让学生获得认知,那么则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2.4 教学形式、手段单一,缺乏实践训练

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教学形式、手段单一仍旧是不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模式。不少院校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一般一个教室有一两百号人,老师在课堂中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管理,则较难进行除传统教学手段、形式之外的其它教学方式。而心理学做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心理知识之后,将知识转化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之中是教学的最终结果,所以进行教学实践训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只是单一进行课堂内的传统教学形式和手段是无法让学生真正达到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3 “认知、体验、训练”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表现

以笔者所在院校—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构建高职生的“认知、体验、训练”为特色的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1 明确教学定位,以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材为蓝本,构建“认知、体验和训练”的教学模式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并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它遵循高职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心理学、教育学等为理论指导,为高职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其学会进行心理调适,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完善的人格,以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教学。同时它也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在互联网背景下,采用多模式的“认知、体验和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知识及情感的体验和共鸣,并在活动和现实生活中进行训练,从而获得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学使用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也是十分必要的。以笔者的院校为例,本校采用笔者主编的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训》为蓝本,该书重视实用性而非系统知识的传授,打破传统教材呆板、枯燥的阐述方式,教学内容分为:心理解读(理论)、心理策略、心理训练、心理透视、心理练兵等模块,充分体现了“认知、体验、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去体验、去总结、在实践中训练与提升,帮助他们实现从自我觉察、自我探索、自我教育到自我发展。

3.2 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加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体验

除了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堂中增加与“认知、体验和训练”相关的教学模式紧密联系的案例分析法、需要驱动法、认知领悟法、焦点讨论法、心理训练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其中,认知领悟法、专题讲座法、案例分析法主要体现了“认知”的教学环节,焦点讨论法、角色扮演(情境表演)法等主要体现了“体验”的教学环节。例如:在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多个焦点讨论环节:你觉得大学生可以同居吗?为什么?当你的男友(女友)的前任来找他(她),你会怎么办?对于这些与高职生恋爱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他们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讨论的问题中,并深刻地体验到摆在面前的问题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大家各抒己见,并将这些感受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同时在倾听其它同学的讨论见解后,再一次与自己的体验相融合,形成新的体验,并对讨论的问题得出新的看法。

3.3 以主题心理教育活动为载体,组织实践训练教学

把教学拓展至课堂之外,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师生互动与学生自我训练一体化、课堂与课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达到认知、体验、实训合一。为真正体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可以结合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主要的形式有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小组心理成长活动、心理互助社和心理联络员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从笔者所在学校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心理教育主题活动来看,具体包括以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3.21世界睡眠日”主题教育活动、5月份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教育活动、9月份开展“世界预防自杀日”主题宣传活动、10月份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具体包括心理健康讲座、校园心理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游园、团体辅导活动、大型签名活动、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电影赏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获得心理健康的体验和实践。还有每年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筛查出测验结果显示有一定的心理不健康症状的学生,由教师及朋辈的学生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积极做好心理调适,提高其适应性。

3.4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专业资源进行“认知、体验、训练”

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心理健康专业资源进行实践活动。整合本校心理咨询专业的学生及校外心理专业人员的力量,对“系、班级、宿舍”三级挑选出的心理联络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知识培训,让他们能够对身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适当的辅导,如果遇到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上报上一级单位单位,让他们获得心理辅导和帮助。还可以采用朋辈互助法,所谓的朋辈互助法是指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同辈的作用,大力倡导“朋辈教育”的方式,形成自助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因为朋辈之间的年龄相仿、所关注的问题比较相同,这对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帮助。很多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更愿意通过向同辈倾诉的方式解决困惑,从而达到学生自我训练的目的。还可以引入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或校外兼职心理咨询师,让他们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或其它的心理实训活动的指导。

以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利用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高年级学生,让那些自愿或通过课堂教学观察与心理普查筛查出有一定的心理不健康症状的学生,遵循“真诚、尊重、理解、陪伴”的原则,为他们开展优质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帮助学生探索自己心理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源,接纳现实,认清角色,调整认知,使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充分体现了教学中的“认知、体验、训练”的有机统一。

3.5 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认知、体验及实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然侵入到高职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必然面临着重大的改革。针对理论认知学习,可以采用学习通等学习平台进行教学,录制教学视频上传或在线直播课程内容。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在线预习。学生如果遇到学习困难可以在线提问,教师远程解答。教师也可以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统一在线答疑。同时,教师除了上传教学视频,还可以发布与教学点相关的拓展知识、心理案例及相关视频等学习材料。设置在线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线讨论、体验,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同时也可以将一两百个学生在线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结构化团队建设。初期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破冰环节,建立关系;接下来创设主题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并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分享。这一系列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归属感,获得了深度的体验。笔者所在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分成两部分,一半采用线下面对面教学,另一半则采用线上教学。两者互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知、体验及实训。

另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流行,充分利用“两微”和“两端”,即微博、微信和手机端、电脑端进行线上拓展教学活动。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发布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线上活动的参与,把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实践训练,真正把所学的知识内化并进行活动训练。另外也可借助一些心理软件或APP,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拓展活动。比如进行在线心理测试或在线心理咨询等。以笔者所在的学校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公众号,定期在公众号发布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和活动,同时也搭载了心理健康“掌中宝”,可以在该平台进行在线心理测试、创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线预约心理咨询及发布心理健康文章等。这是学生在该平台进行拓展实践的一个重要阵地。另外,开设心理微博,在微博中发布活动。比如讨论高职生的恋爱方面的主题:你对异地恋的看法、对抑郁等负面情绪的调节方法的讨论等。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投入,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把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主动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联系,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获得充分的体验和训练。

时代在变迁,教学活动也需要跟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进行改革。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及教学水平。尤其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需要发展互联网教学思维,学习相关的互联网技术,从而建构出“认知、体验、训练”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高职生心理健康心理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生感恩教育中的实证研究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