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夔龙《松寿堂诗钞》用典探论

2021-12-28 23:21杨慧
贵州文史丛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类型典故

杨慧

摘 要:陈夔龙在《松寿堂诗钞》中用典颇多。文章通过对《松寿堂诗钞》所用一千五百三十五个典故进行分类统计,得出其用典的六个特点:典故时代跨越大,重复使用典故,典故化用形式多样,典故组合形式多样,巧用僻典,用典密集。

关键词:陈夔龙 《松寿堂诗钞》 典故 类型

中图分类号:I206.5;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1)04-104-113

陈夔龙,字筱石,号庸庵,贵州贵阳人,籍贯江西崇仁。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由兵部主事历官顺天府尹、漕运总督,河南、江苏巡抚,四川、湖广总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陈氏为官仕途亨通,节节高升,此点毋庸赘言。同时,陈氏在宦途之馀,还积极从事诗文创作,在文学上也颇有成就。其代表作品有《松寿堂诗钞》《庸庵诗钞》《花近楼诗存》《鸣原集》《把芬庐存稿》《梦焦亭杂记》《庸庵尚书奏议》等。

《松寿堂诗钞》1凡十卷,由多个诗集构成,这些诗集分别是《壮游集》《燕台集》《淮浦集》《大梁集》《苏台集》《征鸿集》《鹤楼集》《北门集》《北门续集》《偕园集》。《松寿堂诗钞》所收作品的起讫时间为光绪三年(1877)到宣统三年(1911),即陈氏自二十一至五十五岁间所写的诗歌。据李立朴、徐君辉等人所编校的《松寿堂诗钞》的点校说明,《松寿堂诗钞》共收入诗歌一千七百馀首。关于其诗歌内容,陈氏亦在《松寿堂诗钞》自序中概括道:“虽然,足迹所至,山川之吟眺,友朋之酬酢,风景之流连,身世之枨触,并略见焉。”2可见其诗歌不仅有写陈氏与友人的唱和赠答,还追忆感怀其身世,记其远行,叙山川美景等。笔者观其诗,除了描写以上内容外,陈氏在《松寿堂诗钞》中亦有诗歌写其悼念友人,感慨时事等。

今人对陈夔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政治影响方面,诸如研究他的经济思想、从政活动、施政状况、年谱等,也有一定的成果3。对于陈夔龙本人,至今尚未有学者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部分信息多散见于人名词典、人物资料类、人物群体著作中。如冯祖贻、曹维琼、敖以深主编的《辛亥革命·贵州事典》1,厐思纯《明清贵州七百进士》2。陈夔龙是一个在政治与诗歌创作上均有成就的人物,相较于陈氏的政治业绩,学界对其文学创作关注较少,是非常令人惋惜的。截至目前,只有李然、李立朴、李淑清等少数学者对其诗歌、散文进行了一些研究3,具体到各个单独的诗文集,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拓和深化。

《松寿堂诗钞》成书的年代正是陈夔龙官运巅峰之际,也是清王朝垂垂欲坠之时,是故可以想见此时诗人内心的感受当是极复杂的。研究《松寿堂诗钞》之用典,有助于认识和把握陈夔龙青年至中年时期的诗歌特色。

一、典故与《松寿堂诗钞》用典统计

(一)典故之界定

典故不仅是修辞方法,而且还是学术研究中的一种学术现象。作为修辞方法的“典故”是指出于其他书籍中的,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或古代故事被运用到诗歌、散文等作品中。作为学术现象的“典故”是指以典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专门的统计、分析和总结等方面的研究。

“典故”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中宫亲拜,事过典故”4,这里的“典故”意为典章制度和掌故。此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典故”一词也衍生出了其他意义。《辞源》将“典故”界定为两种意思:“一指常例、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5此外《辞海》《汉语大辞典》等对“典故”一词亦有所解释。本文将采取《辞源》的第二种定义,对《松寿堂诗钞》中的典故进行分类研究。同时,在實际研究中,笔者还将“典故”分为两小类,即引用古代故事的为事典,有来历出处语词的为语典。

(二)《松寿堂诗钞》用典统计

通过研读《松寿堂诗钞》,不难发现陈夔龙在其中使用了大量的典故。这是陈夔龙诗文的一大特点,笔者将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陈氏诗文的用典情况。据笔者统计,陈夔龙在《松寿堂诗钞》中共使用了一千五百三十五处典故。这些典故中,计有语典九百五十八处,事典五百七十七处。从文献分类上来看,陈诗中所用典故来源十分宽广,根据典故的出处来看,基本涵盖经、史、子、集四部,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其诗文“用典”的四个基本类型。

第一,经部典故。据统计,陈夔龙化用经部典故共有一百五十五处,语典一百三十三处,事典二十二处。其中《左传》三十三处、《论语》二十九处、《诗经》四十五处、《孟子》七处。除此之外,《礼记》《尔雅》《尚书纬》《尚书大传》《韩诗外传》等经部典籍以及与经部相关书籍中的典故,陈夔龙也有使用,但从使用频率上看,运用得相对较少。其中《左传》中以事典居多,《论语》《诗经》《孟子》中的典故以语典较多。

第二,史部典故。《松寿堂诗钞》化用史部典故在四部中最多,共五百三十八处,语典一百九十四处,事典三百四十四处。在史部典故中,陈夔龙大量使用了《史记》《汉书》和《后汉书》中的典故。其中《史记》九十五处、《汉书》七十四处、《后汉书》七十九处、《晋书》七十处。此外,《新唐书》《宋史》《三国志》《梁书》《明史》等史书中的典故亦皆有使用。

第三,子部典故。《松寿堂诗钞》所用子部典故共有三百一十八处,语典一百七十三处,事典一百四十五处。此部所用之典,多出于《世说新语》和《庄子》。其中《世说新语》五十一处、《庄子》三十四处。除此以外,《列子》《荀子》《韩非子》《艺文类聚》等有少数典故使用。

第四,集部典故。陈夔龙所用集部典故凡五百二十四处,语典四百五十八处,事典六十六处。此部用典数量仅次于史部,与经、子两部相比则使用频次较之为多。集部典故出处不一,多来源于诗词戏曲,所用之典来源出处无规律可寻。其中化用典故较多的是《文选》与《楚辞》,二者分别被引二十六次、十四次。

二、《松寿堂诗钞》用典特征

用典是文学创作上的一个常见现象,许多作家都喜欢在其著作中使用典故。陈夔龙在《松寿堂诗钞》中亦使用了大量的典故,“用典”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笔者在对《松寿堂诗钞》中典故进行统计的基础上,也对其用典的特征进行了归纳。

(一)典故时代跨越大

在《松寿堂诗钞》中,陈夔龙所用之典遍及各个时代,约略言之,上至西周下至明清的典故在他的诗钞中都有出现。据笔者统计,陈氏诗文所用各时代之典数目如下:西周四十一处、春秋三十三处、战国一百五十二处、两汉二百四十七处、三国九处、魏晋六十九处、南北朝二百零九处、隋唐三百一十七处、五代十国二十三处、宋二百七十七处、元四十一处、明四十一处、清七十六处。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唐宋这两个时期的典故加起来共有五百九十四处,大约占典故总量的百分之三十八点六,这反映出了陈氏“用典”的时代偏好。虽然陈夔龙好用唐宋之典,但对其他朝代的典故也并非不甚关心,如其所用战国、两汉之典亦不在少数,约占用典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六。此外,陈氏《松寿堂诗钞》还运用了西周、春秋、三国、魏晋、元、明、清之典,虽每个时代几十处不等,但这部分内容也构成了其用典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点四。陈氏诗文用典时代跨度大,虽究心于唐宋之典,然于其他各个时代均有涉及。一则体现了陈夔龙读书广博、熟知历代掌故,一则体现了他历史视野开阔,凡所用典,皆能有的放矢,为其诗文的文化内涵增色不少。

(二)重复使用典故

对《松寿堂诗钞》所用典故出处及其所处时代的统计,可以反映出陈夔龙在《松寿堂诗钞》中用典的时代偏好及倾向。与此同时,通过研读《松寿堂诗钞》,我们还能够发现陈氏在诗文创作中将其偏爱的典故重复使用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松寿堂诗钞》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出自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1中的“雪泥鸿爪”这一典故,共被使用三十次;其次是出于《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中的“岁寒松柏”这一典故,共被使用十三次;出于《后汉书》“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3中的“举案齐眉”被用十二次;再次是出于《孔氏谈苑》“主上以朝廷无事,北门锁钥非准不可”4的“北门锁钥”被用十次。从以上所列典故可知,陈夔龙诗文不仅好用典故,而且重复使用其喜爱之典。如出现次数最多的典故“雪泥鸿爪”在陈夔龙的《望岳篇》5《淮上留别》6《春夜与亭秋咏雪联句》7《大梁杂感即以留别》8《忆内》1等多首诗作中都有所引用,其出现频率极高。

(三)典故使用形式多样

用典在文学史上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诗词作品中最为明显。但典故也不是随意地将其放在诗词句中,而是诗人、词人在进行思考创造后才融进诗词之中的。各个诗人、词人在使用典故时,多通过直接使用原典、对原典加以组合裁剪、明用、暗用、正用、反用等方式使用典故。

陈夔龙对典故的化用形式有以下几种:

陈夔龙在将典故引入诗歌时,多以直接截取字词的方式将典故用在其诗歌作品中,这个特點在语典中较为明显。陈夔龙在《松寿堂诗钞》中用典,或用来表达鼓舞士气之意,又或表现劳动人民之疾苦,以此突出对百姓的同情。如“独忆荩臣修捍绩,侯林鼛鼓贾庄营”(《即事》)2。按,“鼛鼓”是指古时战争用来鼓舞士气的大鼓。“鼛鼓”本是名词,但在陈诗《即事》中却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理解为打鼓。陈夔龙创作《松寿堂诗钞》时,正值清朝内忧外患之际,其对国家的担忧和内心苦闷只能藏于诗语中,“独忆”二字道出其心曲。可见,相关典故的使用使其诗歌情感得以升华。

陈夔龙不仅直接引用典籍中的典故,还通过增加字词的方式使用典籍中的典故,以达到典为我用,遣词造句和谐顺畅的目的。如陈夔龙化用《论语·子罕》篇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或将其化为“量移荡节衔恩命,永抱松心耐岁寒”(《淮上留别》)4,“晚节岁寒臣勉励”(《奉到慈圣恩赏“松寿”条幅,“福”“寿”字,恭纪》)5。在《松寿堂诗钞》中,陈夔龙频繁地使用“岁寒松柏”,常将其拆分为“岁寒”“松柏”。“岁寒”一词或放在句首作状语,或放在句中和句尾作定语或宾语。但不论“岁寒松柏”怎么变化,其目的都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友人即使在困境中也能保持自身节操的高尚品格。

此外,陈夔龙还以概括典故大意的方式运用典故。此种做法一方面使典故得以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也突出了陈夔龙的创作能力。概括典故大意的做法在经、史、子、集四种类型的典故中均有运用。如他对“女娲补天”这一典故的概括。此典故乃概括《列子·汤问》“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6之句而来。女娲被称为“大地之母”,传闻就是她创造了人类。据传上古时,共工、祝融大战,共工败而怒撞不周山,致山塌。女娲遂炼五石补天。陈夔龙将这一典故概括为“色黯娲皇石,灵翻王母旗”(《孝钦显皇后挽词》)7,以娲皇石颜色暗淡惋叹慈禧太后的生命;“苦费娲皇补漏天,同光犹是中兴年”(《和梦华韵,即谢题〈含真仙迹图〉》)8,借娲皇补天发出对“同光中兴”的感概。“似闻贾谊虚前席,苦费娲皇补漏天”(《初度日书怀,示幕客》)9,以“苦费娲皇补漏天”中的“苦费”补充前句“似闻贾谊虚前席”(《初度日书怀,示幕客》),在感慨怀才不遇的同时又充满了惋惜和无奈。

陈氏虽然继承了前人的用典方式,但也有其特别之处。他在使用典故时,或是一句诗中的典故用不同词汇重复表现,或者是同时运用两种方式使用典故。如前面使用“岁寒松柏”(出处见上文)这一典故。他人在使用这一典故时往往只取其中一部分,如顾炎武《岁九月虏令伐我墓柏二株》“长持后凋节”10取原文一“凋”字为典。而陈氏《上荣仲华师相》中的“岁寒犹有后凋松”1,既取原文的“岁寒”一典,又取原文“凋”字,形成双层用典。再如陈氏使用“女娲补天”的典故,在明用的基础上又概其大意,在其诗中,一眼便知其使用了关于“女娲”的典故。由此可见,陈氏用典虽无过于独特之处,但其在用典形式上还是有所发展。

(四)典故组合形式

陈夔龙在其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其中存在为数不少的典故叠用现象。根据典故在一句诗中组合方式,可以将其典故的叠用分为以下四种:

事典加事典。如《乙酉春仲,随侍外伯舅丁稚璜宫保川西阅武,行馆赋呈》中的“莱公锁钥经年寄,萧相军储数道供”2和“百事终童少不更,款关无路请长缨”3分别运用了“莱公锁钥”(见上文“北门锁钥”)和“终军请缨”等事典。“终军请缨”出于《汉书》“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军死时年二十馀,故世谓之 ‘终童’”4此处典故皆与战事有关,或指军事要地,个人对成败之关键,或主动请战报国。这些典故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严肃紧张的氛围感。但若只用其中的一个典故,那种严肃紧张的氛围就不复存在。故,只有这些典故聚在一起才能体现作者对于时事战事的担忧,少用一典便少一分担忧之感。

语典加语典。如《丁酉冬月,于役蓟门,感逝》“明湖柳色何青青,蜀相祠堂松柏冷”5中的语典“客舍青青柳色新”6出于王维诗歌《送元二使安西》;另一语典“岁寒松柏”,出处参见上文。此两典的配合使用,让整句诗形成了反差冲击。春季的生机活力与冬季的清冷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视觉上、心理上都给读者一种反差感。若只用其中一典,便不会有这种对比,读者亦不会有深刻感触。但从其字义来看,却象征着新生物的出现和个人品行的坚贞,以此表彰贵州平远先贤丁宝桢的功业德行。

语典加事典。如《过曲园七叠前韵》“吾道获麟惊绝笔,才人落凤竟名坡”7,语典“获麟”为不祥征兆,出自《史记·孔子世家》“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8《汉书·儒林传》记孔子“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9。麒麟为仁兽,其出现代表天下太平,明王在位,而至孔子晚年,天下纷然淆乱,瑞兽被捕,孔子真正感到了“道之不行”的绝望,故此修《春秋》至此而绝笔。事典“才人落凤”语出《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指道‘此处地名落凤坡。’庞统惊曰……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10。此典乃指庞统陨落,因庞统字凤雏,故名落凤坡,此地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庞统战死的地方。此两典一为道穷,一为将星陨落,二者之间一文一武相呼应,感伤于古人之悲,令人唏嘘不已。

事典加语典。如《简阅陆军事竣,小憩西园古刹,伯平方伯即席赋诗,依韵奉酬〔四二〕》“积薪厝火难忘备,卧榻鼾眠恐未知”11。事典“厝火积薪”出于班固《汉书》“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12。其字面意思为将火放在柴堆下面,后被引申为比喻潜伏着极大危险的典故。语典“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语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1比喻自己的利益不容许他人侵占。在诗句中,此两典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积薪厝火”为因,“卧榻鼾眠”中的“恐未知”为其果。

(五)巧用僻典

在陈夔龙所用的典故中,偶尔有僻典出现。在《松寿堂诗钞》中,陈夔龙使用了“花港观鱼”这一僻典。在笔者收集典故的过程中,不见其典故的出处,但可以找到关于这个典故的故事记录。“花港观鱼”也是一个传说。相传康熙和乾隆都曾在花港之处观鱼,乾隆还为此写过诗句。乾隆将繁体鱼的四点改为三点水,寓意国家百姓都风调雨顺,由此就成为了传说。陈夔龙巧妙地运用这一典故,将其述为“花港观鱼戏”2并与“孤山访鹤禽”3组合成句。陈氏使用“花港观鱼”这一典故,一方面體现了他向往闲暇之乐,一方面亦可以体现出他对知识的关注面广。此外,陈氏使用“花港观鱼”这一僻典,在心理上会引起读者的兴趣,促使读者去探究这一典故及其诗歌为何要使用这一典故。

(六)用典密集

陈夔龙《松寿堂诗钞》中的典故,大多被运用到他的七言诗中,也有少数的典故被运用到其五言诗中。陈氏为诗好用典,在他的诗歌中,并不是一首诗中只出现一个典故,有时在一首诗中是多个典并用。虽然其一首诗中有多个典故,但用在诗中并不杂乱,体现了其高超的作诗技巧。如《松寿堂诗钞》卷八《程忠烈公遗像题词》:

红旗十丈金阊复,东南破贼如破竹。冲锋陷阵盖有神,十万豕狼不敢突。李侯善将公善兵,指挥若定山岳惊。一将功成八王死,姑苏城是受降城。嘉兴血战归骨早,报国公竟涂肝脑。4

由这首诗的题目可知,此诗是为哀悼程学启而作的。程学启字方忠,谥“忠烈”,即诗题的程忠烈公,乃是一员猛将。在这首诗中,陈夔龙使用了“势如破竹”5“肝脑涂地”6等多个事典。这首诗通过大量用典,一方面写程忠烈公在战场上的英勇之姿,另一方面表达对其的哀悼之情。陈氏写诗虽用典较多,但并不繁杂,反而显示出其用词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如此类一诗之中使用多个典故的还有很多,如《示六侄昌谷》《仲华师相挽诗》《阳武工次,寄答高蔚然同年京师》《乞巧日出都,階青太史以诗见赠,率笔酬之,即以志别》等,皆使用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典故。

三、《松寿堂诗钞》用典的艺术效果

陈夔龙《松寿堂诗钞》中所收录的诗歌,不仅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与他本人的心境、家庭生活也紧密相关。以下,我们将对陈氏《松寿堂诗钞》用典的艺术效果略作分析。

大量使用典故是陈夔龙诗歌的一个特色。典故的使用对陈诗的情感和语言的表达都产生了影响。首先是在诗歌情感方面产生的艺术效果:

表达政治腐败之痛、渴求贤才之心。陈夔龙创作《松寿堂诗钞》时正值清王朝摇摇欲坠之际,内忧外患之时。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良臣,其对腐败的政治感到痛心的同时,也渴求有清官、贤才能为国效力,力挽狂澜。因此他在诗歌中运用相关典故时,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他渴求贤才救国的愿望。如:

卖官鬻爵无不有,墨敕斜封半珥貂。(《大明洪武通行宝钞歌》)7

流民绘成图,俯视增悲酸。(《除日书怀寄亭秋》)1

“卖官鬻爵”这一典故出于《宋书》“至是父子并卖官鬻爵,使婢仆出市道贩卖,酣歌博奕,日夜不休”2,陈夔龙借此说明当时社会买卖官职、政治腐败的弊病。“流民图”出于魏泰《东轩笔录》卷五“百姓流移于京西就食者,无虑数万……选人郑侠监安上门,遂画《流民图》”3,陈夔龙用这一典故表现遭受迫害的底层人民的惨状。正是因为贪官成患,社会混乱,流民成灾,所以诗人便通过其所写的诗歌,表达其为官清廉以及渴求清官贤才的愿望。如:

旧雨人三两,清风袖一双。(《羊老早尖,遂宿清平》)4

惭愧清风生两袖,为儿三日奏霓裳。(《乙巳六月,昌纹病逝,哭之以诗(筱石)》)5

白发论才储夹袋,红牙拍曲惜芳筵。(《追和吴仲怿侍郎三首用元韵〔一九〕》)6

述归隐之意。“归隐”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个文化现象。许多文人皆因怀才不遇、不受朝廷重用、遭小人诬陷身心俱疲而归隐,也有避天下之患而归隐的,还有有激于义愤而归隐者。纵观陈夔龙的生平,与上述这些“归隐”类型有些不同,他官运亨通,亦没有不平的遭遇。在《松寿堂诗钞》中,他多次使用“梅妻鹤子”的故事表达其归隐之意。如:

孤山一失林逋鹤,惟有梅妻瘦不禁。(《接亭秋沪上书,附截句五章,皆哀感之词。枨触余怀,辗转竟夕。依韵答之,亦借以抒写郁伊耳》7

不向孤山伴梅鹤,湘乡笑我太淹留。(《二曾祠瓣香楼公·即事》)8

孤山已被林逋占,万树梅花绕屋栽。(《寄亭秋叠前韵》)9

此典共被用了十二次。此十二首诗所用的“梅妻鹤子”之典皆出于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盖尝以鹤飞为验也。”10陈夔龙假借林逋归隐孤山,常以鹤为伴的典故,来表达他对归隐的渴望与向往。此外,陈夔龙还用了其他表示归隐之意的典故来表其退隐之心,如出于《史记》“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11的“召平瓜”;出于《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往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12的“鸥鸟忘机”等。

表达渴求知己之愿,夫妻和睦之情。王勃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13,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李白又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14之句赠与汪伦来表达两人之间的友谊。陈夔龙在《松寿堂诗钞》中也写下了不少这类的诗歌。

在他的诗中,他以“高山流水”“管鲍之交”以及“伯乐相马”的典故表达其渴求知己的之心。如:

薄宦巢林寄一枝,牙琴流水遇钟期。(《崇实院长范希淹太史于讲舍种芍药,花时折以相饷,兼有八座花相之誉,依韵奉酬》1

蜀道未题司马柱,汉阴重访伯牙琴。(《亭秋以诗电讯,依韵酬之》)2

题诗漫欲拟高岑,交谊惟须聊管鲍。(《人行日襄邓道中,示马柘村孝廉》)3

伯乐群中多栈马,季鹰客里负莼鲈。(《自嘲》)4

这三个典故分别出于《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5《史记·管晏列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6《马说》中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7

宋代柳永曾写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8之句表达男女之情。陈夔龙在其诗中,亦多次(十二次)使用梁鸿与其妻子孟光的故事来表现夫妻之间相互尊敬和睦。如:

于飞休恋故园枝,鸿案相庄敬尔仪。(《示幕客》)9

埋骨凤山归有伴,齐眉鸿案影嫌单。(《湘中来电,淑卿、莲漪两夫人柩安抵洪江,志感。再叠“寒”字韵》)10

梁鸿镇日思吴庑,何况钟情老孟光。(《寄和亭秋,问讯杭州新屋》)11

其中典故“举案齐眉”“鸿案相庄”皆出于《后汉书·逸民传·梁鸿》(见上文)。其他表示夫妻恩爱的典故如出于《汉书·张敞传》“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 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12的“京兆画眉”,亦出现在其诗歌之中。

上述用典的艺术效果是从情感表达出发的,此部分用典的效果则主要从诗歌语言出发进行分析的。

以典为句,其言点到为止。在创作时,常有人为了增加文章字数而不断重复某一句话,或者将同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实际上,在进行创作时不断重复同一话语,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反而会成为作品累赘。陈夔龙在《松寿堂诗钞》诗文的创作中大量使用典故,以典故为句,成功避免了语言的繁复,使其诗歌语言显得十分的简洁精炼。

陈夔龙在表现其与朋友相聚交游时,没有用大量的话语刻意地去描述与友人相聚情景和内心情感的变化,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化用相关的典故一以概之的。如:

偶作平原十日留,扁舟催送楚江头。(《荊州杂咏》)13

小作平原十日留,怱怱今又发杭州。(《湖上聊句》)14

江临夏口双流合,客作平原十日留。(《示梦华,再叠前韵》)15

此三首诗所用的典故,皆是归纳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而来,即“秦昭王闻魏齐在平原君所……寡人愿与君为十日之饮”1,以“平原十日留”来表现离别时的苦涩。在陈诗中,多以“酒”为媒介,通过欲与友人饮酒数日,表现其渴望与友人再次相聚的愿望以及对友人离开时的不舍。后此典常被用为表现友朋暂住时的欢乐。

此典除陈夔龙以外亦有其他诗人用过,但他们的做法与陈氏“以典为句”不同。大都是以“平原酒”“十日饮”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词汇来代指整个典故。如黄鷟来“胜绝平原张宴处”2、钱谦益“他时得遂平原饮”3等。相比之下,陈氏以典为句,不加其他修饰性话语的诗句,比之其他要好理解得多,并且其語言也更为通俗简洁。

陈夔龙幼年时虽家道中落,但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官场上一路高升。因官职迁升,陈夔龙一直没有固定的居所,其与家人朋友分别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故其在诗歌中借用典故抒发对亲友之思。陈夔龙悼念友人,他不会做长长的铺垫,而是以典入诗,用典故来概括这种情感。如:

腹痛平生感知己,过车三步顿思桥。(《雪夜朝回,遂过荣文忠师宅》)4

泥痕才认总模糊,何止黄公一酒垆。(《贵阳杂感十八首》)5

这四首诗中的典故“腹痛车过”出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6“黄公酒垆”出于《世说新语·伤逝》:“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今日视虽近,邈若山河。”7此两典皆是哀悼怀念友人之词。他以具有概括性的典故代替了长篇大论,将其心曲融于典故之中,使得其诗歌语言十分精简。

陈夔龙以俗典入诗,油然而生一种“俗”味。陈夔龙写诗,并不使用华丽的语言或者唯美的意象,而是将具有“俗”味的典故置于诗歌之中,以此代替大量的笔墨。俗典的使用使得陈夔龙的诗歌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

莼脍秋风客去吴,廿年春梦草堂孤。(《苏台留别四首》)8

这句诗所表现的是陈夔龙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其描写的景物“秋风”“草堂”可以看出诗人所处环境有一种凄凉悲伤之感。但是诗人为什么会有凄凉悲伤之感呢?除了其所处的环境所致,主要是因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莼脍”语出《晋书》“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羮、鲈鱼脍,曰:‘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9它只是一道平平无奇的菜肴,但却蕴含着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于俗见之物表其念家之感是陈氏用典的高明之处。再看他人表思乡之情,如李白写诗多以月亮代思乡。虽然其中没有使用典故,但只看其语言便觉得他的诗十分唯美温馨。而陈夔龙以“莼脍”不仅使得其诗歌语言具有“俗”味,而且还让读者从平平无奇的家乡菜中体会作者内心沉重压抑的思乡之情。陈氏以“莼脍”代替华丽精致的描写,使得其诗歌语言在布局表达时更加的美观,让其诗歌语言相得益彰。又如:

二十五年一回首,几人华屋几荒邱。(《越日有作》)10

此句诗将曹植《箜篌引》“生在华屋处,零落归山丘”1化为“华屋山丘”用在其中,以“几人华屋几荒丘”之句来表现从“华屋”到“荒丘”的两极变化。他没有用枯燥乏味的语言去描写从“华屋”如何变成“荒丘”的过程,而是用一个具有日常话语性特点的典故对其进行概括,表现其内心的波动起伏,使之读来更为生动。

总之,在诗歌语言方面,陈夔龙《松寿堂诗钞》在典故的使用方面很是成功,使得诗歌语言简短精悍,在表达情感时既不过于直白也不会过于晦涩,语言因之也更加的生动具体,耐人玩味。

四、结语

陈夔龙虽是清末民初的政治人物,他在政治方面的活动无疑是备受瞩目的。但作为一位科举出身的进士,他在仕宦之馀,也爱好文学,更留下了存世不少的文学作品。本文只是通过对《松寿堂诗钞》中的“典故”这一侧面进行发掘,在归纳、统计其诗钞的“用典”情况后,分析其用典时代跨度大、重复用典、形式多样、偶用僻典、一诗多典等特征,反映了陈氏诗文的这一基本特色。此外,“用典”也融入到陈氏诗文创作的艺术性中,其一,“用典”是陈氏诗文表达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二,“用典”从形式上解决了语言的重复与拖沓问题,简炼的语言诗风,让读者更容易认知和接受它。总之,陈夔龙《松寿堂诗钞》主要收录了作者青壮年时期的诗歌作品,其诗文的创作、用典,既与他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有关,也与其个人独特的心路历程紧密相连。《松寿堂诗钞》“用典”凡一千五百馀例,其所用之典分布时代很广,内容包举经、史、子、集四部,于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而外,更是诗人感事伤时而发,凝聚着陈夔龙獨特的情感体验。

责任编辑:黄万机

猜你喜欢
类型典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逗”孩子行为的危害及破解对策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