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研究

2021-12-29 05:11莫辉燕
保健文汇 2021年7期
关键词:乙组甲组心衰

文 /莫辉燕

慢性心力衰竭(CHF)主要指心脏功能及结构发生异常所引起的心脏供血不足,本病在临床心血管内科较为常见[1]。慢性心衰属于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患者常表现出心脏骤停、呼吸困难等重症心力衰竭症状,且以心肌收缩能力日益减退的老年患者多见,故临床致残率及病死率偏高。有报道指出,运动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增强患者身体机能运行,加速血液流动、 缓解心脏供血不足等情况[2]。本研究将运动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实施于我院慢性心衰老年患者中,深入探讨其应用体会,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案

1.1 一般资料

本文将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6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甲组男女比例46:34,年龄50~65岁,平均(57.51±3.42)岁;乙组男女比例47:33,年龄51~64岁,平均(57.49±3.46)岁,以上一般资料(P>0.05)。

纳入标准[3]: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均知情同意加入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4]:合并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存在恶性肿瘤者;配合度较差或中途离开研究者。

1.2 方案

甲组:护理人员常规对患者生命体征实施严密监测,积极开展心理疏导,为其讲解慢性心衰疾病相关知识,并提供饮食、日常作息与训练指导。

乙组:(1)护理人员在运动康复护理实施前对患者开展全面且细致的身体检查并对相关体征做好详细记录,结合检查情况制定合理的个体化运动康复方案;同时对患者进行疾病、治疗方案及药物等相关知识全面宣教,告知患者实施运动康复护理的意义,使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2)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护士先指导其开展腿部屈伸、翻身、体位更换等小幅度运动,随后以循序渐进的形式逐渐加大运动幅度;待患者病情好转,协助患者适当下床开展活动,第一步为静坐,嘱患者尽可能将身体靠向椅子背部,持续时间10min以上最佳,同时适当开展颈部及肩部的运动,具体下床活动时间依据每位患者恢复情况制定;若患者恢复良好,可适当安排其开展下一步运动(如步行、上下楼梯等);(3)针对运动耐力相对较好的患者,护士指导其合理开展步行及上下楼等活动;运动耐力一般的患者在室内步行500m,1~2次/d;运动耐力相对较差患者,由护士密切监测,协助其开展床边移步、站立等运动,5~10min,3~5次/d,具体活动结合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患者康复期间护士全程关注其身体状况,一旦存在异常情况需要立即停止运动、合理休息;(4)加强相关运动康复技能的培训,确保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掌握,使患者通过不断训练能够顺利完成洗脸、刷牙等日常活动;同时积极与患者交流,帮其解决问题以减少治疗的紧张及恐慌感,提升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1)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2)患者恢复情况:心衰标志物水平:分别于干预前后抽取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3ml,测定血清标本中N端-前脑利钠肽(NT-proBNP)含量;测量两组患者的6min步行距离(6-MVD)及运动贮量[5];(3)自制满意度调查表,>80分很满意,60~80分基本满意,<60分不满意。

1.4 数据处理

运用统计软件SPSS 21.0行t检验和x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心功能指标

两组干预前心功能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乙组患者干预后LVEDD、LVESD及LVEF等指标均优于甲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n=80)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n=80)

组别 LVEDD(mm) LVESD(mm) LVEF(%)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甲组 70.19±5.26 61.43±5.81 54.86±1.98 49.07±2.65 33.14±3.53 42.69±3.82乙组 70.24±5.38 52.25±4.36 54.72±1.53 47.12±1.29 33.19±3.57 53.91±3.57 t 0.059 11.303 0.500 5.918 0.089 19.194 P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2.2 患者恢复情况

两组干预前心衰标志物水平、6-MVD及运动贮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乙组患者干预后NT-proBNP含量、6-MVD及运动贮量均优于甲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对比(,n=80)

表2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对比(,n=80)

组别NT-proBNP(ng/L) 6-MVD(m) 运动贮量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甲组 689.75±16.79 517.89±10.86 193.95±52.31 381.54±62.51 3.43±0.81 3.91±1.24乙组 685.42±13.53 432.61±11.52 195.42±55.16 427.93±71.62 3.49±0.76 4.83±1.17 t 1.796 48.179 0.173 4.365 0.483 4.827 P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2.3 满意度

乙组护理满意度为96.25%,相比甲组76.25%差异显著(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慢性心衰患者具体可表现为活动后疲劳、气促、烦躁,临床目前针对本病的治疗不再只局限于缓解症状,而是更注重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促使其生活质量提高以及寿命延长。研究发现,科学护理方式对慢性心衰患者疾病预后及恢复可产生有利影响[6]。既往常规护理模式主张心衰患者以休息为主,对其运动锻炼进行限制,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这种情况下患者运动能力直线下降,对其后续恢复产生不利影响[7]。故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护理模式十分重要。

近年来,老年人群中慢性心衰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严重危害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陈裕芳、黄宁[8],等学者研究指出,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应用运动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其心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本文结果显示,乙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其心功能各项指标、心衰标志物水平均优于甲组(P<0.05),原因可能为运动康复锻炼可对慢性心衰患者骨骼肌血流状况起到良好改善作用,促进肌肉收缩、加速机体新陈代谢,从而有助于心功能恢复;且康复护士积极开展全面的健康知识宣教,能够使患者充分认知运动康复锻炼的优势,从而放松心情积极接受治疗,并主动配合相关运动康复护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改善其心功能。本研究中,乙组患者6-MVD明显长于甲组、且运动贮量大于甲组(P<0.05),充分说明康复护士根据心衰患者恢复程度及运动耐力为其制定适合当前身体状况的运动方案,并通过督促患者坚持开展有效运动,可显著改善机体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心功能优化。此外,适当增加运动量、充实患者住院生活,能够有效疏解其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调动患者参与护理的积极性,有助于护理满意度提高。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选择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实施干预,不仅能够有效恢复患者心功能指标,降低心衰标志物水平,还可以促使其6-MVD延长、运动贮量增加,从而有助于机体恢复,全面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

猜你喜欢
乙组甲组心衰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阻止接球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
一道奇妙的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