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在ICU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1-12-29 02:15黄锦盆
中国当代医药 2021年32期
关键词:周径治疗仪血流

黄锦盆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福建厦门 361000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主要由于深静脉内血液不正常凝结所致,多发生于长期卧床患者[1]。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及治疗的特殊性,多存在合并全身感染、严重创伤等多种危险因素,一旦发生DVT,易诱发多种综合征,不仅延长ICU入住时间,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DVT早期症状表现不甚明显,易发生漏诊或误诊,而针对下肢DVT应早期预防,以降低其发生风险[2]。常规护理多采取指导患者进行主被动运动加快血液流动,但患者受到病情、创伤、依从性多种因素的影响,干预效果不甚理想。间歇性气压治疗为一种物理干预方式,主要利用治疗仪的压力对肢体进行挤压与按摩,以达到加快静脉血流流动、防止凝血因子聚集的目的[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针对ICU患者采用间歇性气压治疗仪进行DVT预防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厦门市中医院的76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观察组中,男22 例,女 16 例;年龄 35~75 岁,平均(50.11±5.11)岁;原发病:心功能衰竭8例,脑出血术后12例,重症颅脑损伤15例,其他3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 34~75 岁,平均(49.46±5.08)岁;原发病:心功能衰竭8例,脑出血术后12例,重症颅脑损伤14例,其他4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研究者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①均为ICU收治患者;②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③自理活动受限。

排除标准:①入住ICU前已发生下肢DVT者;②合并出血性疾病者;③有血栓性静脉炎病史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预防护理。①生命体征监护:监护患者生命体征、皮肤颜色及温度的变化情况,定期询问患者下肢是否存在疼痛感受;每天定时测量下肢周径,如有周径增大的情况应及时上报医师早期对症干预。②功能锻炼:a.踝泵运动。患者取平躺体位,伸展下肢,放松全身,脚尖朝向头部位置尽可能内勾,保持5~10 s后脚尖绷直下压,保持5~10 s,重复内勾与绷直下压,10 min/次。b.踝关节环转。指导患者平躺,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做360°环绕动作,10 min/次。c.卧位预防。抬高患肢20°~30°,抬高过程中注意避免膝盖弯曲与或腿部悬垂;每2小时按摩患者双下肢肌肉,5 min/次,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拍背。d.创口护理。尽量避免股静脉置管及下肢输液,减少下肢静脉血管壁损伤;针对下肢存在创伤患者,及时更换创口敷料并注意患者肢端是否存在苍白、肿胀、麻木等症状,预防下肢DVT的发生。e.病情观察。每班护理人员完成交接班后均对患者双下肢同部位周径进行测量与记录,测量部位通常为髌骨上缘上的15 cm与髌骨下缘下10cm,对患者下肢皮肤的弹性、温度及色泽进行观察与记录,同时测量其下肢端动脉搏动数据并进行记录分析,对记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当下肢周径差异>0.5 cm时立即告知主管医生,并配合医生做好相应处理。护理干预持续2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深静脉血栓治疗仪:患者入住ICU即使用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广东泰宝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VT-001)干预,将腿套套于患者双下肢,连接治疗仪,设定充气压在9.5~10.5 kPa,加压时间 10 s,30 min/次,每半小时干预1次,连续干预1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7 d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②下肢周径肿胀程度:比较两组干预1 d及干预7 d后的下肢周径肿胀程度,采用皮尺测量患者小腿中段的周径。下肢肿胀程度=(干预后小腿周径/干预前小腿周径)×100%。③下肢DVT发生率:比较两组的下肢DVT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的比较(cm/s,±s)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对照组(n=38)观察组(n=38)t值P值13.42±4.15 13.46±5.02 0.045 0.964 16.40±6.15 19.18±6.01 2.376 0.019 2.952 5.368 0.004 0.000

2.2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周径肿胀程度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下肢周径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7 d后的下肢周径肿胀程度小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7 d后的下肢周径肿胀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周径肿胀程度的比较(%,±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周径肿胀程度的比较(%,±s)

组别 干预1 d 干预7 d t值 P值对照组(n=38)观察组(n=38)t值P值99.34±4.43 98.78±4.50 0.652 0.516 96.25±2.44 75.78±3.90 32.698 0.000 4.490 28.383 0.000 0.000

2.3 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出现1例下肢DVT,DVT发生率为2.63%(1/38);对照组干预后出现8例下肢DVT,DVT发生率为21.05%(8/38),观察组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7,P=0.013)。

3 讨论

静脉损伤、血流过缓及血液高凝状态均是引发DVT的高危风险因素,ICU患者病情较复杂,且多存在难以清除表达自身情况特点,加之久病卧床、血流速度缓慢,护理人员难以及时发现症状,易形成下肢DVT[4-5]。临床采取药物与物理的方式进行DVT的预防,其中物理预防以常规肢体活动、按摩护理为主,要占用护理人员大量时间与精力,难以保证护理规范性,预防效果不甚理想[6]。

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在预防护理措施基础上联合深静脉血栓治疗仪干预可明显改善ICU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即两组干预前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吴瑞明等[7]研究结果一致。提示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在ICU患者DVT预防护理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利于加快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减少下肢DVT发生。分析其原因:预防护理措施展开注重血液循环的改善,预见血液循环对DVT形成影响,施以促进血液循环护理:血液循环异常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护理人员注意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营养支持及液体管理,并以患者病情发展、基本营养评估和患者的饮食习惯作为定制饮食计划的基础,为其定制出科学合理化饮食指导方案,如饮食清淡,多食用可帮助血管清理食物,以降低血液循环异常风险。针对吞咽功能障碍发生,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肠道营养支持干预,科学选择营养溶液以保证其营养。进行手术治疗静脉曲张患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卧床休养,肢体受部分压迫时间长,易导致血液循环异常,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护理人员要定期为其翻身,引导患者改变卧床姿势,每天早中晚各进行1次下肢按摩,促进其下肢血液循[8]。

对组间下肢周径肿胀程度展开比较研究,两组干预前的下肢周径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7 d后的下肢周径肿胀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李继红等[9]研究结果一致。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即为凶险的并发症,其发生可直接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呼吸暂停并引发多种高危并发症。按摩及按压患者下肢均可诱发患者肺栓塞,需尽量少对其下肢进行按摩及按压。因此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以谨慎的态度患者突然出现的剧烈咳嗽、胸部顿痛、呼吸困难及突发性呼吸暂停现象,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即刻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完成相应支持性护理,立即为患者建立呼吸通道及静脉通道,建立生命体征监护,提供高流量的氧气吸入,严格遵医嘱进行输液,进行以上护理的同时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咳嗽和做深呼吸运动,要翻身或者解大小便时,及时告知护士,预防肺栓塞的发生,配合深静脉血栓治疗仪干预,使患者下肢周径肿胀程度得到改善[10]。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出现1例下肢DVT,DVT发生率为2.63%(1/38);对照组干预后出现8例下肢DVT,DVT发生率为21.05%(8/38),观察组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在ICU患者DVT预防护理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利于加快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减轻下肢周径肿胀程度,减少下肢DVT发生。间歇性气压治疗仪是一种预防静脉血栓的仪器,主要通过模拟人体肌肉泵,对静脉血液与淋巴液进行周期性挤压,以加速血流速度,预防血液淤积[11]。该仪器应用于ICU患者,脉动气流能进入肢体部位气囊,随着压力提高进行挤压与按摩,挤压刺激直达肌肉与深部血管,并提供动态连续的梯度压力,从而利于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进静脉淤血排空,改善静脉淤血状态,配合下一个减压阶段,能保证血液充分回流,达到较好的血栓预防效果[12]。在治疗仪周期性加压、减压作用下,利用梯度压力产生搏动血流,能到达肢体远端深静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凝血因子聚集,进一步降低血栓发生风险[13]。血液速度增大氧及其他营养成分的供给,加快新陈代谢,促使病理产物的早期代谢,促进消肿;搏动性血流能够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牵拉与剪切力,激活纤溶系统活动,提升DVT预防效果[14-15]。

综上所述,间歇性气压治疗仪能加快ICU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轻下肢周径肿胀程度,利于降低DVT发生率,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猜你喜欢
周径治疗仪血流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