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水平的影响

2021-12-29 03:26杜佳繁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0期

杜佳繁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普瑞巴林;脉冲射频

PHN为临床多发疼痛性急性水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其主要病理变化为休眠状态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异常激活,损伤患者中枢神经及外周神经,诱发免疫反应、炎症反应及脊髓神经节不同程度损伤,导致持续性神经疼痛等症状,对日常工作及生活影响严重[1]。临床治疗PHN的常规方案为脉冲射频治疗,通过电流刺激作用可调节损伤的神经组织,控制异位放电,进而缓解疼痛等临床症状。单纯采用脉冲射频治疗疗效持续时间较短,为此需联合其他治疗方案,以改善远期疗效[2]。本研究总结分析我院患者各项基线资料,评估研究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的相关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本研究评估样本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60例PHN患者,利用数字表模式行分组研究,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全部患者经综合检查均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专家共识》中诊断标准相符,未合并免疫感染类疾病及凝血功能异常,且同意参与研究。评估分析两组资料,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6.58±2.49)岁,病程12~40d,平均病程(26.88±3.79)d。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6.79±2.55)岁,病程14~40d,平均病程(26.97±3.85)d,基線资料差异对本研究结论无影响(P>0.05)。

1.2方法 入院初期,医师评估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行消炎镇痛、抗病毒、营养支持等基础性治疗干预。对照组患者行脉冲射频治疗,采用CT引导确定病变神经根椎间孔部位,定位穿刺点后行利多卡因(1%)局部麻醉。将射频套管针(20G)经皮刺入患者椎间孔上缘区域,神经根附近,妥善连接射频治疗设备。采用2Hz电流行运动功能刺激试验,0.5V复制病变区域神经根肌肉颤动情况。采用50Hz频率电流行感觉功能刺激试验,0.3V复制病变区域神经根组织麻刺感。以42℃120s、44℃300s持续行脉冲射频治疗,共治疗4周。

研究组患者行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脉冲射频治疗方案参照对照组,普瑞巴林每日口服2次,单次剂量为75mg,治疗期间密切监测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间隔1周将单次用药剂量调整为150mg,共治疗4周。

1.3评价标准 抽取患者空腹状态下外周静脉血液样本5mL,高度离心处理后取上清液,采用ELISA法测定IL-6、IL-8、TNF-α、CRP等血清炎症因子指标,计算治疗前后差值。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IgA、IgG、IgM、C3、C4等免疫功能指标,计算治疗前后差值。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远期疗效,显效指标为VAS评分低于2分,精神状态良好;有效指标为VAS评分2~5分,精神状态尚可,其他情况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x±s表示,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例(%)”,检验方法为χ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差值对比两组治疗前后IL-6、IL-8、TNF-α、CRP等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差值,研究组分别为(38.02±6.31)ng/mL、(374.09±25.38)ng/mL、(98.83±9.44)ng/mL、(36.86±9.44)ng/mL,对照组分别为(30.11±6.29)ng/mL、(328.49±20.35)ng/mL、(82.64±7.41)ng/mL、(20.85±9.73)ng/mL,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

2.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差值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差值,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

2.3对比两组远期疗效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符合显效15例,符合有效12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患者符合显效11例,符合有效8例,总有效率63.3%,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PHN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顽固性慢性疼痛综合征,其主要病因因素为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此类病毒可进入人体外周末梢神经组织,并能够沿脊髓后根神经纤维或三叉神经进入神经元内部,如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可导致病毒激活并大量繁殖,继而诱发神经节坏死并产生炎症反应,导致持续性神经疼痛等临床症状[3]。临床治疗PHN的常规方案为利多卡因贴剂、阿片类镇痛药物、抗抑郁药物、神经阻滞疗法、硬膜外腔阻滞疗法等,此类治疗方案可短期缓解疼痛,无法实现对疼痛的有效控制,为此需适当调整治疗方案。

脉冲射频治疗是临床治疗PHN的全新方案,可减少疼痛发作次数,降低疼痛强度,并可减少治疗药物用药剂量,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脉冲射频治疗采用低频率脉冲电流对传导神经冲动过程实施干扰刺激,对于突触传递、细胞形态、疼痛信号传输等均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效应,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温度依赖作用,可显著缓解疼痛等症状。同时,脉冲射频治疗对细胞损伤轻微,治疗后无感觉迟钝或异常,无痛觉过敏作用,整体安全性较高。单一采用脉冲射频治疗疗效持续时间较短,为改善远期治疗效果,持续缓解疼痛,需联合对症药物干预[4]。

普瑞巴林为临床治疗PHN的全新干预药物,属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用药后可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神经系统中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突出前亚单位α2-δ产抑制作用,进而减少钙离子内流量,降低神经末梢组织中钙离子含量,减少P物质、谷氨酸盐、去甲肾上腺素等兴奋性递质类物质的释放总量,进而缓解病理性神经疼痛。同时,普瑞巴林能够改善痛觉超敏作用及痛觉过敏作用,对自发性疼痛疗效显著,且患者用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可显著改善其睡眠质量,远期临床疗效确切。PHN治疗中联合应用普瑞巴林与脉冲射频治疗方案可实现二者的协同作用,有效抑制神经冲动传导,并可延长疼痛缓解时间,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一脉冲射频治疗模式[5]。

总结并分析本研究数据,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指标差值、免疫功能指标差值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PHN远期疗效优于单一脉冲射频治疗,可调节免疫功能,缓解炎症反应,有效改善疼痛等临床症状。PHN发病过程与炎症反应、免疫功能降低、神经功能异常均存在相关性,TNF-α可对胶质细胞及白细胞产生趋化与激活作用,并可诱发炎症性损伤。IL-6可诱导炎症细胞聚集,导致关节神经疼痛。IL-8、CRP均为急性期全身炎症蛋白类物质,感染及炎症反应过程中合成量增加,IgA、IgG、IgM、C3、C4均为免疫功能评估指标,研究组患者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高于对照组,可认为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

综上分析可知,PHN患者采用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同时,本研究受多因素干预影响,就诊患者总量较少,缺乏同类型数据内容的比对性研究与分析,开展研究总体时间较短,PHN患者采用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的相关问题仍需持续分析评估。